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育贤才,提升智能,改变任用标准

孔子的德治思想:育贤才,提升智能,改变任用标准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 “贤才” 为己任,二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能不能做官不决定于天命和血统,而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提高了智能的地位;提倡“任人唯贤”,反对 “任人唯亲”,改变了宗法制普遍实行父子相继、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孔子的 “学而优则仕” 的主张实质上提出了一条与其相对立的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标准和原则。

孔子的德治思想:育贤才,提升智能,改变任用标准

孔子政治上主张 “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 “贤才” 为己任,二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教育活动的总目的。孔子办私学就是为了培养下学上达、做官食禄的君子。因此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卫灵公》)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与孔子“举贤才” 思想直接相连,是他的 “举贤才” 政治思想的具体表现。孔子企图通过 “学而优则仕” 的途径,培养一批君子能 “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为政以德” (《为政》),以便改良政治。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 说明孔子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政的人才;弟子们跟他学习,就是要修炼参政的本领,以便当官后实现孔子改革政治的抱负。孔子曾表明过这样的态度:“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 因为在西周,做官的资格是由世袭制来保证的,贵族子弟在进学校前已经是当然的候补官吏。他们进官学最多不过是要学到一点与自己的贵族身份相称的知识。不学而仕乃是世袭制的固有特征,也是贵族政治必然趋于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做官要经过教育和学习。它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此说的理论依据也是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当时提出此说是有针对性的,“学而优则仕” 的命题否定了 “氏以别贵贱” “氏以别智愚” 的 “血统论” 和世卿世禄、不学而仕的官僚制度。也就是说,能不能做官不决定于天命和血统,而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提高了智能的地位;提倡“任人唯贤”,反对 “任人唯亲”,改变了宗法制普遍实行父子相继、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孔子的 “学而优则仕” 的主张实质上提出了一条与其相对立的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标准和原则。从此可看出 “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意义和进步作用。事实证明,孔子的弟子中后来曾有不少人成为新贵利益的维护者,如名列四科前茅的宰予和冉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孔子这一主张是其德治思想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有终身学习的含义,这点也是非常可贵的为德治服务的具体主张。在学与仕的关系上,孔子明显地把学重于仕。孔子在论学与仕的关系时既强调了内在联系,又恰当地将它区别开,侧重于学。笔者不主张把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仅仅理解为 “实际事情做的很多了,则要重新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多了,就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这样就离开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孤立地来叙述了。这种把它只是作为教学经验的总结,或说是孔子“不自觉地认识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这太低估这句话的时代意义了,既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能代表孔子的真实思想。孔子倡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 以及 “学而优则仕”,这是完整地反对贵族垄断政治,而在教育上的倡举和采取的一系列的战略步骤和措施。它与孔子政治改革主张紧紧地连在一起。它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才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