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学校教育对象的规定,历来都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 “有教无类” 思想的提出,是对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有教有类的挑战。[2]皇侃认为孔子的 “有教无类” 的本义是教育对象不分 “贵贱” “庶鄙”,不论 “种类”,“宜同资教”。孔子 “有教无类” 中的 “类” 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异于华夏的民族。孔子按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学生。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对象的规定,历来都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提出,是对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有教有类的挑战。这是孔子服务于德治在教育中的创新。

朱熹在其 《论语集注》 中解释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1]南北朝的皇侃把 “有教无类” 疏解为:“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2]皇侃认为孔子的 “有教无类” 的本义是教育对象不分 “贵贱” “庶鄙”,不论 “种类”,“宜同资教”。看来皇侃的疏解更接近孔子教育思想的原意。“类”字,是 “种类” “类别” “族类” 的意思。许慎的 《说文》 认为,“类”是 “种类相似”。成语、常用语 “物以类聚” “如此类推” “分门别类”中的 “类” 字也一样,都作种类解。孔子 “有教无类” 中的 “类” 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异于华夏的民族。所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成公四年》),这里族类是指异族而言。中原地区称华夷诸族为异族非类,他们被看作是不能接受教育者。二是指氏族等类,即华夏诸侯内氏族的等级界限。氏族的 “氏” 就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左传》 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昭公七年》) 自士以上都属于统治阶级的范围。孔子的 “有教无类” 就是在教育上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特权,对于一切的阶级、阶层,主要是士阶层中的成员甚至包括一般平民,只要有学习的意愿,而在学力、经济和时间上有条件的人,不论其出身氏族的贵贱、贫富以及国别、籍贯、年龄等,均可享受入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这种主张的人。

孔子按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学生。它冲破了两个界限,不仅把教育及于当时各国,而且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等级制度。据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所载,孔子几十个弟子中,除鲁国的以外,还有来自卫、吴、陈、齐、宋、楚、晋、秦等国的。孔子认为 “夷狄” “蛮貊” 是同样可以接受教育的。如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卫灵公》)

孔子的私学里,收纳有不同阶层的学生,他们不分贵贱贫富。他的学生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孟懿子;也有属于 “贱人” 之士与一般士阶层的人物与平民,如当时被称为 “贱人” 之子的仲弓与 “鄙家” 的子张等;还有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 “捉衿而肘见” 的曾参、“居蒿庐蓬户之中” 的原宪与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等。(www.xing528.com)

孔子招生也不分年龄,颜路少孔子6岁,子路少孔子9岁,漆雕开少孔子11岁,颜回少孔子30岁,子贡少孔子31岁,原宪少孔子36岁,子夏少孔子44岁,曾参少孔子46岁,公孙龙少孔子53岁。同学间年龄差距最大的是47岁。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 这正说明孔子实行 “有教无类” 坚持的就是不管其出身门第,只要有受教育的可能,都收为弟子以教之。即孔子所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 孔子学生的出身五花八门,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这在古代可以说是奇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