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和私学骤兴的局面。孔子为了实现德治理想,必须广集人才,于是大办私学以培养推行德治所需要的贤才。
春秋末年,随着周天子统治权威的丧失,王官之学的制度受到冲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始动摇,是所谓的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4年,周大夫原伯鲁公开承认:“不悦学”,并认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 (《左传·昭公十八年》) 这不仅表明贵族不能再维持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地位,而且由于贵族的教育同时代相背驰,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连他们自己也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了。只有部分诸侯国的执政者还注意教育,如鲁僖公立 “泮宫”,郑子产 “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而 “学在四夷”,表明贵族教育的没落。
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春秋时期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以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转变,农学、数学、医学、天文和历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显著的进步,社会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文学方面,如诗和散文都有了发展,使教育内容较前丰富。由于政治形势的发展,使典籍扩散,文化中心迁徙,文化下移,文化人向民间分散,又为私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新兴势力为了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争得政治地位,又迫切需要文化知识和培养为己所用的人才,因而刺激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少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方面参与政治活动,另一方面设立了私学,聚徒讲学。故私学在当时既是一种学术派别,又是一种政治和教育团体。(www.xing528.com)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私学的首创者呢?春秋末期,私家办学已成一种风气。《管子》 记载:“卫国之教,危傅以利,公子开方之为人也。……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以粮,多小信。可游于鲁。楚国之教,巧文以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教,而文巧于辞;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可游于楚。” (《管子·大匡》) 《左传》 也记载:“卫文公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左传·闵公二年》) 这些事实说明,官学的没落,并非教育的消亡,而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私学逐渐兴起,另辟了教育发展的蹊径。但在第一批私学的创办者中,就办学时间之长久、从事教育活动精力之集中、学校规模之宏大、生徒弟子之众多、教育制度之正规、教育经验之丰富、传播古代文化之功绩,以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可以认为孔子所创办的私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没有一个人能与孔子相比。使私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应归功于孔子。因之,孔子当是我国私学的首创者。孔子创办私学,传播古代珍藏在秘府的文化知识于中下层社会,无异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将火种带到人间,其功绩绝非寻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