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的问题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个自觉地意识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强调义重于利。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的义利观,以及“义利并重、义以为上” 的财富获取原则。“义” 的概念在春秋时代颇为流行。它是对人们合 “宜” 的社会行为的理论概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常与具体的求利行为相结合,表现为义利关系。实际上,义与利同属于利益范畴,只是二者各自体现着不同的利益。所谓以义制利,就是以一种利益去制约另一种利益,或者说是以公利制约私利:全局和长远利益是公利,而其局部和暂时利益就是私利。私利服从公利就是义,反之为不义。“见利思义” (《宪问》),以 “义” 来规范求 “利” 的行为。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都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缺乏道德准则,就会因利害得失的矛盾而产生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很少谈利,更不谈赢利的方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的义以宗法礼制和宗法伦理道德为其基本内容。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 《论语·里仁》 中说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是把人们的求利欲望和行为严格限定在等级制度的范围之内。
对孔子这种义利观,历来评说不一。有的认为孔子只讲义,不要利,不准人们有任何利益的追求,是儒家重义轻利、怀义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了。甚至认为,孔子的义利观抑制人们欲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但也有的人认为孔子 “有非常精辟高明的经济思想,就是置于现今的社会来说,也还是非常符合现今的现实人生的意愿的”。[9]认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是孔子叙述不同身份的人晓得不同的道德,常谈不同的话题”。[10]“实没有丝毫轻视经济财利,以谈经济财利为可耻、为小人的意味。”[11](www.xing528.com)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价孔子的义利观呢?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孔子用义与利表明了对待财富占有和物质生活的不同态度。见利思义,就是要求人们在获利时拿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精神,经过考虑,当则取,不当则不取。这不是对每个人可有可无的要求,而是作为当时成人必备的首要条件。孔子不是一概反对谋取物质利益。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泰伯》) 孔子认为,人可以追求富贵,脱离贫贱,但必须符合道义。取得财富,脱离贫困,必须通过俸禄、生产、经营商业等正当途径。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 他自述自己对于不义的富贵如过眼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可见,孔子不是一般地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他所反对的只是那种见利忘义之举。孔子把培养人具有见利思义的思想视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孔子主张利国富民,他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社会政治地位是人的共同需要,但这些在他看来是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对道义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他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 (《卫灵公》),他把利民、富民这些高层次的大利并不说成是利,而是放在义的范畴之内。即孔子的义,主要内涵就是国家和全局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其义利观表面上是对立的,而在这种高层次的需求上统一起来了。
对于孔子义利观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孔子反对狭隘的个人私利,但不反对通过正当手段谋利、致富。孔子不仅提倡农民可以通过劳动致富,而且还主张发展商业,孔子对弟子子贡经商并未予以谴责。他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先进》) 其二,孔子为改变混乱、动荡的社会现象,采取了限制个人私欲的办法,他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守义的准则,在经济关系上,义是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要求人们做到在物质利益面前不作非分之想,不贪不义之财,不能见利忘义。孔子的这些观点,虽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作为处理物质利益和思想境界的一种思想、一种愿景,不仅在当时,而且到现在仍然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其三,孔子的义利观有着为维护当时国家的全局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统治者长远利益的合理成分。孔子把追求个人私利同义对立起来,要求统治者把私利放在全局中,统治者 “谋道” 把国家治理好,那么他们本身的俸禄也就有了保障。其四,孔子的义利观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造成不良影响。它过分重视道德原则,不重视生活中义和利的内在联系,表现出唯道义论的倾向。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这种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这一思想还包含着某些禁欲主义的成分,忽视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替代的第一性作用,无限夸大政治和道德的功能。这种思想阻碍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