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 “藏富于民、富而教之”。他认为真正的爱人,应当使民富裕起来,有闲暇则能接受统治者的礼乐教化。
孔子把富民、惠民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他深知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富裕了,才容易治理,否则就会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尧曰》)。《孔子家语·贤君》 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答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政事中最亟需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进而问道,如何实现国和民都富裕呢?孔子也给出了具体的主张:“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哀公不禁担心地说,如果按您的话去做,我的国家就会贫穷啊。孔子答道:“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君乃民之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同时,孔子并没有停留在富民这一基本层面上,而是进一步主张民富之后要对其实施教化,提高民众素质。孔子周游至卫国时,看到卫国一派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提出了富、庶、教的治国构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路》)
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发展教育,这三方面都是对百姓而言的,是孔子重要的民生主张之一,也是其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春秋时代,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人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当时人少地多,不存在人口过剩的问题,人多可多生产粮食,使国家富强起来。诸侯和卿、大夫要使人口多起来,有两条途径:其一,为 “徕远人”;其二,是自然繁殖。要使这两条途径畅通,必须实行起码的惠民政策,使自己治下的人民能生活下去,而且尽可能生活得好些,能生儿育女,这样自然对远人就有吸引力。孔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
孔子还主张让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行教化。把富裕作为教化的先决条件,可以说这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一条真理性的原则,强调在富民的基础上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民众就不会萌发犯上作乱之心、非分逾越之想,就会在各自的社会位置上各守其位,各尽其责,也就不会出现上下失序、贵贱失常的混乱局面。孔子意识到,只有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礼乐教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进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最终达到民富国富。
孔子并不满足于仅仅 “富之”,还要在富的基础上发展民众教育。这一点,孔子极大地超过了当时的有识之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