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民、富民的经济政策:孔子的德治思想

利民、富民的经济政策:孔子的德治思想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的变革使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重民、养民、得民心是统治国家的关键。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富民、教民、安民、博施于民;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过于残酷,并提出了朴素的均平观。孔子认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主要精神应是民富为国富的基础,主张有等级的均平。

利民、富民的经济政策:孔子的德治思想

春秋时期概括来说就是一个战争频仍、烽火不绝的时代。“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左传·桓公二年》) 在如此频繁的战争中,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 (《左传·襄公八年》)。战争不仅造成了民众的伤亡,对生产的破坏也极为严重。为了战争需要,各国普遍增加军赋,沉重的赋税使民众不堪承受。

春秋时期统治者的生活又极为奢侈,他们不顾人民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语·楚语下》 记载了当时楚国的情况: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孔子政治思想是从缓和阶级矛盾出发的,孔子认识到要想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必须采取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措施,这反映在孔子的民生思想上便是 “富民” 思想。孔子的富民思想是以 “德治” 为政治出发点的。孔子非常重视 “义”,并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这些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富民措施的道德保证。他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对民众的剥削不应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

春秋时期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传统的 “同养公田” 籍法,被列国陆续变为 “履亩而税” 的彻法。社会的变革使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重民、养民、得民心是统治国家的关键。这一时期的重民思想为儒家的民本观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www.xing528.com)

这种情况下,孔子不仅提倡以仁爱对待家属、宗族、亲戚、朋友、邻里,而且主张以仁政德治来对待劳动人民。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富民、教民、安民、博施于民;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过于残酷,并提出了朴素的均平观。

春秋时代,“民” 的含义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对包括了国人和野人在内的一切平民的总称。所谓富民,就是藏富于民。富民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思想德治的民本性特征,也是他德治思想的闪光点之一。孔子是富民主张的倡导者,他的富民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传统经济思想,两千多年来在思想界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其永恒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施行 “德治” 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 “德治” 的意义,检验为政者 “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强,民安则国安。

孔子认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主要精神应是民富为国富的基础,主张有等级的均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