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调先从修身齐家,“反躬修己” 做起,先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要以 “仁” 为基本动力,以 “礼” 为调节工具,君子既要有仁爱的真性情,又要知书达理,掌握实用礼仪的要领,符合道德的标准。采取由小到大、从个人到他人、先家庭后社会和国家,应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孔子的 “圣王” 思想伦理观念浓厚,加上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强,使得政治与伦理、政治权威与宗法权威有机结合,以致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伦理政治的表现浓厚。
柏拉图认为公民在公共决策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知识,而且与权威、秩序和稳定之间存在着不协调。这会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政治秩序因派系斗争而被打破。因此他的政治哲学以西方政治传统中的整体主义为特征,即以少数精英统治的整体主义的政治秩序,这种政治秩序需要以个体利益消融在国家整体利益中的所谓 “正义” 观念为指导。(www.xing528.com)
因此柏拉图治国的路径是由大到小、从宏观走向微观,先着眼于城邦 (国家)、社会的 “正义” (公道);然后才涉及公民的利害,即先城邦、后个人的顺序。柏拉图强调建立理想国 “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81]他强调,一般公民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尽管重要) 而已。在柏拉图的政治观中寻找的是,不生不灭的理性世界和至高无上的 “善”。“哲学王” 侧重智慧 (哲学) 而不强调人伦。他关注的是理性的 “正义” 和城邦 (国家),并不太关心个人的品德、价值以及各种礼仪、举止和家庭的伦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