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探索忠君的真义

孔子的德治思想:探索忠君的真义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孔子的正名说是双方向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有关正名说的部分已有详述,在此需重点说明的是,孔子把事君、忠君的重心落在 “道” 上。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见,孔子以道事君的 “道” 应是以 “仁民” 为归宿的,而未以身殉主的失礼行为是可以不被责备的。可见,韩非与孔子的为臣之道完全相反。

孔子的德治思想:探索忠君的真义

首先孔子的正名说是双方向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有关正名说的部分已有详述,在此需重点说明的是,孔子把事君、忠君的重心落在 “道” 上。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www.xing528.com)

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最具代表性。《论语正义》 引郑玄注:“重言‘如其仁’ 者,九合诸侯,功齐天下,此仁为大,死节,仁小者也。”[19]孔子认为管仲是以道事君,“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宪问》)。这样做的结果是造福百姓,泽及后世,可称得上仁人。由此可见,孔子以道事君的 “道” 应是以 “仁民” 为归宿的,而未以身殉主的失礼行为是可以不被责备的。孔子还鼓励人臣犯颜直谏 “犯之”,也是对君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反观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的观点,他认为臣应当 “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韩非子·有度》)。可见,韩非与孔子的为臣之道完全相反。

但同时,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了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句话,这说明孔子在君臣关系上的政治态度是消极的、被动的。他的为臣之道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在孔子那里绝不会听到有关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 (哪怕是昏君暴政),而使天下有道的言论。因为他将此视为犯上作乱的大忌,也许正因如此后来历代的统治者都尊崇他,长期奉之为圣人。孟子则进一步发展孔子的 “君礼臣忠” 思想,认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对待像桀纣这样堕落为 “残贼之人” 的暴君独夫,孟子则主张采取 “暴君放伐” 制,这显然比孔子的君臣观更为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