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礼乐之道的德治思想

孔子:礼乐之道的德治思想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通过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理解与反思,把礼乐的底蕴即礼乐之道揭示出来了,并经过自己的体悟和发挥,创立了仁学。关于 “礼” 与 “仁” 的关系,本章第三部分将列专题分析,这里仅对作为礼乐之道概括抽象出的 “仁” 的两个特点作一分析: 等差原则。孔子的 “仁” 包含作为血缘亲疏关系反映的等差原则。“仁” 概念中所包含的不对等原则一般不为人所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孔子:礼乐之道的德治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

孔子的 “仁” 要求以礼作为行为规范,这也是孔子仁学的一大特点。孔子通过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理解与反思,把礼乐的底蕴即礼乐之道揭示出来了,并经过自己的体悟和发挥,创立了仁学。礼别异,乐合同,礼乐文化就是一种既能使上下、尊卑、长幼、亲疏有别,又能使他们相亲相爱的文化。因此,礼乐之道就是这种有等级差别的和谐之道。孔子将其概括为形上的本体——“仁”,这就决定了孔子的 “仁” 与 “礼” 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 “礼” 与 “仁” 的关系,本章第三部分将列专题分析,这里仅对作为礼乐之道概括抽象出的 “仁” 的两个特点作一分析:

(1) 等差原则。孔子的 “仁” 包含作为血缘亲疏关系反映的等差原则。这一点只要将孔子的 “仁” 同墨子的 “兼爱” 稍加比较就可以看清。

墨子在 《墨子·兼爱下》 中说:“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 “别非而兼是。” 墨子反对将人分成你我、远近、亲疏,提倡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兼爱中》)。孔子的仁者之爱,则是自“亲亲” 即孝悌开始,按血缘亲疏由近及远逐步地推己及人,在推广中随对象与己血缘亲疏,其形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的等差之爱。较之墨子无差别的 “兼爱” 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www.xing528.com)

(2) 不对等原则。“仁” 还包含不对等原则。“仁” 中的不对等原则不同于上述的等差原则。等差原则指仁爱因与自己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而形式和程度都有所等差。不对等原则指两个人之间彼此之爱是不对等的。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彼此互爱的。比如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阳货》),因此子要为父母居丧三年。但由于亲亲、尊尊原则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彰显其尊卑、长幼的区别的,因此这种互爱在内容和名称上都各不相同。子对父的爱称孝、臣对君的爱称忠、弟对兄的爱称悌,总之是下者服从上者的意志,不许违背。相反,父对子的爱要以慈、君对臣的爱要以礼、兄对弟的爱要以友,则更多地体现为上者对下者的支配和教诲上。

“仁” 概念中所包含的不对等原则一般不为人所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这样的仁爱实施起来,两个互爱者中间始终保持着地位的差别。因此,“从孔子仁学中不能发展出民主,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只能是一种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仁’ 中暗涵着不平等的原则”。[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