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思想揭秘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思想揭秘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 “仁” 字在春秋之前的古籍文献中鲜见,但孔子关于 “仁” 的思想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从哪里来?[4]因此他们的思想、事迹不能作为孔子 “仁” 思想的来源。也成为后来孔子仁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原情定罪,根据犯罪者的动机和态度来量刑,也是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的仁学理论正是在对此种思想发展和超越基础上的抽象化和理论化。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思想揭秘

虽然 “仁” 字在春秋之前的古籍文献中鲜见,但孔子关于 “仁” 的思想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从哪里来?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孔子是特别称道尧舜禹的,认为他们是有功于人民的杰出领导者。具体功绩有为民谋福利、生活俭朴、严格责己,而且任用贤人。但是先秦古籍所记载的他们的言行掺入许多传说的成分,又经过后人依据自己的理想一次次加工美化,不是历史事实,很难被作为信史采用。且除了“孔门之外,如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甚至如南方的 《楚辞》 都一样称道尧、舜”。[4]因此他们的思想、事迹不能作为孔子 “仁” 思想的来源。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可见孔子非常崇拜周公。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在推翻商王朝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殷商灭亡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敬天保民” “明德慎罚” 等口号,周公的这套德治学说成为西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也成为后来孔子仁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周公的德治思想见于 《尚书》 中的 《周书》 各篇,这些篇的真实性无可怀疑。具体包括惠保万民、慎用刑罚、重视孝友伦理、要求君勤无逸以及天命以道德为转移等内容,这些观念既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彼此关联。

第一,惠保万民。

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康诰》)

封!……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康诰》)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康诰》)

周公分封卫康叔时反复告诫康叔,要像保护赤子那样,让殷民好好生活下去。把民众的安宁、社会安定作为首要政治目标。“保乂民” “康保民” 从施政者情感的角度说,就是要惠民、爱民。周公要求这种爱民政策甚至要贯彻到社会下层的鳏寡孤独。

第二,慎用刑罚。

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无逸》)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康诰》)(www.xing528.com)

明德侧重于施惠,慎罚侧重于宽刑。周公要求统治者遵守常典,量刑适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滥施刑罚。原情定罪,根据犯罪者的动机和态度来量刑,也是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并不是否定刑罚的作用,而是周公更提倡以道德理念指导法律的实施,反对专任法律。

第三,重视孝友伦理。

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康诰》)

西周时代,宗族组织构成贵族统治的基础,宗族与国家、宗统与君统合为一体。因此周公非常重视维护孝友伦理。周公认为危害孝友伦理的行为是罪大恶极、不容赦免的犯罪。因为他不单把孝友看成是伦理道德的问题,更把它看成一种政治规范:孝于父同时意味着忠于君,友于弟同时意味着关怀臣属。

第四,要求君勤无逸。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 (乐) 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无逸》)

周公要求统治者注意私德的培养,并在政治上起表率作用。他要求周成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贪图安逸,为万民树立恪守正道的楷模。

第五,认为天命以道德为转移。

今天其相民 (相,助也)。(《康诰》)

天畏 (威) 棐 (非) 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乂民。(《康诰》)

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召诰》)

将道德内涵赋予传统的天命观,是商周之际思想界取得的一大成果。在其中,周公的作用最为显著。周公认为天命无常,不会永佑某一王朝,而皇天上帝的选择原则是看是否有德,是否得到民众的拥戴。这样,统治者只有不求安逸享乐才能永保天命。

综上所述,周公的德治思想是一种重视宗法伦理、强调道德教化的学说,这种学说成为鲁学的主旋律,所谓 “周礼尽在鲁”。对常年生活在此种氛围下的孔子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的仁学理论正是在对此种思想发展和超越基础上的抽象化和理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