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些年国内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曾经过多地集中于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还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以及他的思想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等问题上,对孔子德治思想及其影响的解读和深入剖析不够。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历史唯物主义地批判继承和总结孔子的珍贵遗产、汲取孔子学说的生命力、研讨孔子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这种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规范,它是对人的发现,是 “泛爱众” 的人类之爱。仁是在等级制度下的道德原则,并不要求消除阶级差别。但仁具有反对苛酷暴政的作用,要求让人民安居乐业,因而在历史上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孔子建构的这种重视道德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其一,中国文化中存在一个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这与西方不同,西方的社会道德是和宗教密切结合的。儒学也称儒教,但儒教之教并非宗教之义,而是以道德教化来代替部分宗教劝人向善的作用。其二,在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一个重视气节、讲求仁义、经世致用的传统。在孔门的影响下,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在修己的同时,讲求入世,注重学以致用。因而在士大夫和劳动人民中形成了为国家、民族利益敢于同祸国殃民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不屈服于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不惜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其三,道德价值标尺清晰地照映出历代统治者治国政策方略的得失优劣。孔子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明确打出 “法先王” 的旗帜,先王的理想人格、理想政治成为 “天下之权称”。虽然几乎没有君主效法尧舜禅让,但 “民水君舟” “暴君放伐” 的警句却警示了一些明君善待百姓、以德服民,而青史留名。这三者都是在孔子思想熏陶下形成的,对于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在继承周公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 “德治” 主张。孔子创造了 “仁” 这个含义极为广泛、标准很高的道德范畴,他强调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使 “德” 字的内涵有了更充实的创新。在 《论语》 中,直接提到德治思想的就有37处之多。笔者归纳如下:(www.xing528.com)
对于治者,孔子主张身国共治,内圣外王,仁政德治。“政者正也”,要求统治者从修己开始,在道德上作出表率,然后风行草偃。修己安人,修己而后安百姓。在对被治者的政策方面,孔子主张 “庶、富、教”,“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反对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认为应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只有富民才能足君。对于士阶层,孔子主张用 “举贤才” “学而优则仕” 的方式,通过教育来培养实施德治的宰辅人才,贤才即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主张知人善任,“举直错诸枉”。
孔子的德治理想模式是以仁礼学说为理论基础,妥善地调整君、臣、士、民等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关系,以期达到最可贵的和谐社会。首先从修身做起,克己、忠恕,以无差别的仁推己及人;亲亲、尊尊,以有差别的礼使等级的不同达到 “和”。过去一些年,国内对德治研究普遍认为,德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巩固其统治。而笔者认为,孔子德治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仁爱和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在两千多年前,德治的政治理念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包含着对无道政治的批判,以及对民意的同情与尊重,虽然不是今天的民主思想,却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朴素的 “民本意识”。总而言之,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孔子是中国杰出的哲学家、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