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印琴的区别及特点-来自琴学论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印琴的区别及特点-来自琴学论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致而言,中國傳統的琴乃木製,琴身狹長;七絃琴的琴面,嵌有玉金或螺蚌質的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即“十三徽”;底板上穿二孔,即龍池、鳳沼,以便出音。中國傳統之琴[9]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樂器之一,爲Sitar[10]。——錫塔琴在十六、十七世紀非常盛行,在十八世紀的印度方固定爲現在的形狀。印度次大陸的錫塔琴,三絃,長頸,形似吉他,一般在吟唱詩偈時使用。雖然乃琵琶而已,但亦可與中印之琴稍作比較吧。

中印琴的区别及特点-来自琴学论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漢字“琴”,本作“珡”,或作“琹”,乃象其形也。《說文解字》:“禁也。神農所作。……象形。凡珡之屬皆从珡。古文珡从金。”[3]即“珡”[4]段玉裁註:“象其首身尾也。上圓下方,故象其圓。”[5]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外象琴體,中象琴柱,上四橫象絃軸,下二橫象絃軫,左右直下象絃。”《字彙》玉部:“珡,琴本字。飾以玉,故从玉。隸作琴。”

“琴”字的演變[6]

中土之琴,自非傳說中的神農所創,但卻也歷史悠久,《說文解字》珡部:“琴……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象形。”[7]“洞越”,謂琴的底部有貫通之孔。《史記·禮書序》:“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絃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裴駰集解引鄭玄曰:“朱絃,練朱絲絃也。越,瑟底孔。”“練朱”,指琴絃乃經過練製的絲,紅色。《禮記·樂記》“朱絃而疏越”,東漢末鄭玄註:“朱絃,練朱絃,練則聲濁。”唐孔穎達疏:“‘朱絃,練朱絃’者,案《虞書》傳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瑟練絃。此云朱絃者,明練之可知也。”上古之琴,例皆五絃,至周朝方更爲七絃。《韩非子·外儲說左上》:“昔者舜鼓五絃,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東漢張衡《歸田賦》:“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是戰國秦漢時期,人們皆以五絃琴爲古樂器也。東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琴》:“今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絃者,法七星也。”三國魏嵇康《酒會》詩之一:“但當體七絃,寄心在知己。”東晉陶潛《自祭文》:“欣以素牘,和以七絃。”可知漢晉間,七絃琴最爲流行也。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古琴辯》:“雷(雷文)、張(張越)製槽腹有妙訣,於琴底悉窪,微令如仰瓦,蓋謂於龍池、鳳沼之絃,微令有脣,餘處悉窪之。”宋岳珂《桯史·冰清古琴》:“又書:‘大曆 三年三月三日,上底蜀郡雷氏斲。’鳳沼内書:‘正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士雄記。’”此之“鳳沼”、“龍池”,指琴底的兩個孔眼,上曰龍池,下曰鳳沼。

大致而言,中國傳統的琴乃木製,琴身狹長;七絃琴的琴面,嵌有玉金或螺蚌質的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即“十三徽”;底板上穿二孔,即龍池、鳳沼,以便出音。

——這就是中國古琴,也稱“瑤琴”。

在東亞,琴又演變爲日本正倉院的七絃準、二十五絃(灑琴)以及新羅琴(伽倻琴)等[8]

中國傳統之琴[9](www.xing528.com)

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樂器之一,爲Sitar[10]。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波斯漢譯錫塔琴、錫塔爾琴。錫塔琴,一般認爲源於印度古代撥彈絃樂器(梵語。即Veena);後來,某位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宮廷樂師爲迎合其波斯主人,改良了再以波斯樂器(波斯語。即Setar)而命名。——Setar由seh和tār構成,she意爲三,tār意爲絃,Setar即三絃。——錫塔琴在十六、十七世紀非常盛行,在十八世紀的印度方固定爲現在的形狀。

印度次大陸的錫塔琴,三絃,長頸,形似吉他,一般在吟唱詩偈時使用。其音色應該遜於我國的五絃或七絃琴吧。

傳統伊朗樂器Setar)

Sitar琴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南部和田地區(古稱于闐)策勒縣達瑪溝鄉托普魯克墩2號遺址,在2006年發掘時,在附近的沙丘中找到了一把三絃琵琶。該琵琶的時代約南北朝;木質,長68.00釐米,寬1.6~16.8釐米;琴頭上,有裝置絃軸用的六個小孔;面板上,有兩個月牙形的散音孔;覆手下方,有放音孔,可以調節音量和音色[11]。雖然乃琵琶而已,但亦可與中印之琴稍作比較吧。

三絃琵琶(策勒縣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藏)[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