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器与法器:上古至殷商的琴观

神器与法器:上古至殷商的琴观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琴最初的情形,囿於史料虞乏,難究其詳。有些古老的神話傳說,或可反映上古的琴觀。若能對個中一些故事細爲究察,亦足以窺豹上古琴觀於一斑。一些漢代的著作就盛贊上古那些充滿智慧的帝王創造了古琴,以與天地鬼神溝通。儘管《古琴疏》這段記載顯爲增飾之辭,但表明了晏龍與古琴創制的密切關係。古琴由是而被賦予了溝通人神的神聖功能。根據以上的細節,推測在商代,古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很

神器与法器:上古至殷商的琴观

古琴最初的情形,囿於史料虞乏,難究其詳。但古琴的歷史肯定是非常久遠的,迄今所見最早的漢字——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把音樂的樂字寫爲[1],這是一個以絲絃張附在木器上的象形字。反映遠在甲骨文出現之前,就已有琴、瑟之類的絃樂器存在。從古代音樂發展情理推測,打擊樂器“石磬”,或者是吹奏樂器“陶塤”,應該比絃樂器的產生更早。但在甲骨文中,古人偏用絃樂器來代表“樂”,可能是因爲絃樂器的表現能力更強,最能體現音樂水平的緣故。

有些古老的神話傳說,或可反映上古的琴觀。後人記載的有關創造古琴的故事,就充滿了許多神聖而又神秘的色彩。後世好事者往往將琴的發明,歸功於上古的明君聖賢,並且眾說紛紜。毫不誇張的說,古代文房清供中,找不到像古琴這般深爲文人崇敬之雅物,恨不得把它的創造發明,攀附到幾乎所有的遠古聖王身上——伏羲、神農、黃帝、炎帝帝俊、堯、舜、禹、文王、武王等,或多或少都被視爲與古琴的創制和發展沾親帶故。他們的傳說在今天看來自然不足憑信,但亦非全然出於後人向壁虛造之筆。若能對個中一些故事細爲究察,亦足以窺豹上古琴觀於一斑。

一些漢代的著作就盛贊上古那些充滿智慧的帝王創造了古琴,以與天地鬼神溝通。東漢的蔡邕在《琴操》中,就強調伏羲造琴之意:

伏羲削桐爲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氣。

據此,聖人造琴的法則,是模擬最廣大、最神秘的天地,而非拘於瑣屑的具體事物上。其欲傳達的“八風”、“四氣”,其實就是天地間渾然一體的氣息,以及人在天地之悠悠間的一種驚嘆與浩然。造出這樣的樂器,不是簡單地宣洩日常的悲喜,娛己娛人,而是獨與天地精神相住來。此外,又有主張伏羲創斲古琴而後爲黃帝加以完善,《山海經·海內經》中甚至記載說:“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爲琴瑟。”宋人虞汝明《古琴疏》云:

晏龍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義輔,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簡開,六曰垂漆。

帝俊是商人傳說中的始祖神,在甲骨文裏是一個半人半獸的形狀(圖一):

亦有學者隸定作“夔”[2]。《說文解字》:“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易言之,帝俊(夔)的形象爲一足之龍,其子名晏龍,亦爲龍身。儘管《古琴疏》這段記載顯爲增飾之辭,但表明了晏龍與古琴創制的密切關係。巧合的是,考古所見的先秦古琴,譬如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絃琴;1980年湖南長沙五里牌戰國晚期楚墓出土的一張九絃彩繪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的七絃琴;以及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的兩張十絃琴等,形制都是在的琴體上有個魚尾狀的琴尾,底有一結實的腳,不禁讓人聯想到神話中的“夔”。或許,在古人的觀念裏,古琴就是龍的化生。考古發現的不少商周青銅樂器,表面都鑄有花紋,它不僅是一種裝飾,而且是那個時代信仰行爲、審美風尚以及精神生活的反映。如獸面紋(饕餮紋)、龍紋、虎紋、夔紋、鳥紋等,並非全然屬於純粹的裝飾紋樣,其中的隱喻、象徵和內涵均需加以研究[3]。先秦時代,龍被視爲溝通人、神(自然神和祖先神)兩界的靈獸,例如著名的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舟帛畫”、長沙陳家大山墓出土的戰國時期“人物龍鳳帛畫”等[4],其主題基本相同,都表現出希冀墓主人如帛畫所描繪的那樣,在龍與鳳的導引下升天而去,加入到神的行列。

因此,像“夔一足”(《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琴制很可能反映了古琴創制之初的基本特徵。在當時,琴被視爲龍的化身,琴音則如龍吟,可以溝通人神,藉以探測神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琴”爲“禁”,而“禁”在《說文》中的意思是“吉凶之忌也”,琴被視爲有判別吉凶徵兆的功能。因而,在古人的觀念裏,像這樣的“神器”顯然不是一般人能造出的,而是由那些智慧超群、德行出眾的明君、聖賢創制的。這似乎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琴在中國文化中獨出的地位,古人稱琴,常稱之爲“聖人之琴”。(www.xing528.com)

圖一 甲骨文中的“俊”(“夔”)(《合集》30399、30400局部)

古琴溝通人神的功能,還可從其他神話傳說蠡測。《呂氏春秋·古樂》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爲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這則傳說非常值得注意。朱襄氏有以爲是炎帝的別號,也有說是太昊氏之臣,總之是在三皇五帝的上古之世。士達所作的五絃瑟,可能就是古琴的遠祖,以之招來陰氣,安定百姓,說明古琴斲創之初,是作爲宗教祭祀之用,類似招神的法器,藉以祈求神靈佑護蒼生。另一則傳說也有類似的觀念:《太平御覽》引《通禮纂》載“堯使無勾作琴五絃”,《樂府詩集》卷五十七說得更仔細:

古今樂錄》曰:“堯郊天地祭神,座上有響,誨堯曰:‘水方至爲害,命子救之。’堯乃作歌。”謝希逸《琴論》曰:“《神人暢》,堯帝所作。堯彈琴感神人現,故製此弄也。”

這則傳說難免有後人踵事增華的附會,但記堯彈琴而神人現,可能是古代祭祀或祈禱場景的再現,琴音可以招神,琴乃深具宗教的意蘊,顯得神秘又神聖。古代有將彈琴稱作“鼓鬯”者,譬如明人徐上瀛《溪山琴況》就講“太和鼓鬯”,即謂以心去感通天地間的太和之氣,用以鼓琴曲。鬯,原來是先秦時代用以降招神靈的秬酒,秬爲郁金香草,以之釀出來的酒,色玄黑,味芳香[5]。古人視此酒可以“上暢於天,下暢於地,無所不暢”(《說苑·脩文》),最爲適合用來祭祀神靈。因而鬯字在古代文獻中亦往往通藉作“暢”,兩字可以互訓。而“暢”字也是琴曲的一種形式,《琴史》云“和樂而作者命之曰暢”,後來此字亦泛指一切琴曲。徐上瀛把彈琴稱作“鼓鬯”,正深契上古琴音可以招神,溝通人神的精神底蘊。故而他對那些衹會琴技而不通琴道者尤爲睥睨,慨嘆道:“太音希聲,古道難復,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爲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傳矣。”

總而言之,三皇五帝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古琴到底是何人所創,無法得知,也不必在此過多深究。但至少可以肯定,上古時代,早已視古琴爲古老的樂器,將它與中國文化最優秀的奠基者繫聯在一起,其創制的依據是法天則地,以傳達天地間的氣息。古琴由是而被賦予了溝通人神的神聖功能。

根據以上的細節,推測在商代,古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很可能是一種巫師在宗教儀式上使用的“法器”。《禮記·表記》引孔子的話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從遠古至商代,巫師擔當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權力機制的一環。商人歷史上有名的巫師——巫咸,便是商人祭祀的對象,商王本人更被視爲群巫之長。巫師在作法時,能夠進入另外一種意識狀態或恍惚境地,與各種天地神靈直接交流,成爲人與神的中介者[6]。商王會經常舉行一些宗教儀式,祈禱祖靈庇佑,用以禳除災疫、驅趕惡靈,或者護送亡者上天國。將禱文配合琴音誦詠,被認爲能招引天上的祖靈下凡,正如《尚書·益稷》所說的“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7]

總而言之,遠古至殷商時期,古琴很可能被視爲與祖先神靈溝通的工具。同時,在一些宗教儀式中,彈奏古琴,被理解作神靈傳達的旨意,藉以判斷吉凶禍福。當時的古琴演奏或許不以追求曼妙悅耳的音色爲重,而是著力模仿龍這種靈獸的聲音,以與神界溝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