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廣陵散》意象的詩文呈現-琴学论衡研讨会2015论文集

《廣陵散》意象的詩文呈現-琴学论衡研讨会2015论文集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廣陵散》意象在嵇康死後兩晉時期的詩文作品中已經出現,但唐與南宋兩個時期才是此意象發展的高潮。唐代詩文中的《廣陵散》意象已經由家國愁怨擴展到了個人生活、文化藝術。不過,由於歷史跨度長和文學藝術表達的特殊性,使得《廣陵散》意象存在的情況非常複雜,也不乏一些虛實結合的筆法。第一類《廣陵散》意象是指向嵇康生命悲劇結局和《廣陵散》曲絕而不絕的“懷古—絕曲”意象。

《廣陵散》意象的詩文呈現-琴学论衡研讨会2015论文集

後世文人仰慕竹林名士與魏晉風流,認爲《廣陵散》爲“悲曲”與“絕學”,又因其融入了嵇康的人格及其生命悲劇,而衍生出了“風雅”、“才華”、“名士”、“高志”、“知音”、“自然”、“神鬼”、“雪冤”、“秘傳”等諸多含義。《廣陵散》意象在嵇康死後兩晉時期的詩文作品中已經出現,但唐與南宋兩個時期才是此意象發展的高潮。唐代詩文中的《廣陵散》意象已經由家國愁怨擴展到了個人生活文化藝術。到了南宋時期,後世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廣陵散》意象已然完備,此時的《廣陵散》意象不但繼承和發展了晉唐五代以來的懷古悲意、優雅遺風、自然高志、神鬼秘傳、悼亡知音等內涵,還出現特殊的“懷逝”衍生義,即用“廣陵散”三字以指如《廣陵散》一般亡佚了的美好的人、技能與事物。《廣陵散》意象極盛在明代,出現了大量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此時的《廣陵散》意象已不止是隨嵇康崇拜的情感而行,更多成爲了文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清代的《御定佩文韻府》中收錄並總結出“廣陵散譜”、“廣陵散音”、“廣陵散”、“廣陵散絕”等韻語。[15]至民國初年,都有不少詩、詞、文提到此意象。大致而言,在兩晉之後,文人詩文中的《廣陵散》意象有多種類型:或藉其表達對一個時代的嚮往與惋惜;或藉其表達對一位知音的懷念與悲歎;或藉其表達對一種風度的追求與不及;或藉其表達對一層境界的感悟與延展。總的來說,《廣陵散》意象大體有現實和虛擬兩種,現實型是從中散大夫才情、經歷、思想等實事角度出發,一部分闡明觀點、表達作者感時懷古的文士情懷,另一部分表露對嵇康及魏晉風度的無限嚮往、仰慕和祭奠;虛擬型展示的則是《廣陵散》意象更爲龐大的引申義,更多受後世虛構想象所塑造出的嵇康形象以及衍生的神鬼仙道影響。不過,由於歷史跨度長和文學藝術表達的特殊性,使得《廣陵散》意象存在的情況非常複雜,也不乏一些虛實結合的筆法。

第一類《廣陵散》意象是指向嵇康生命悲劇結局和《廣陵散》曲絕而不絕的“懷古—絕曲”意象。這類意象一種從嵇康所處魏晉時代的歷史政治情況和其不肯同流合污的氣概作風進行評談,多來自處於相似社會環境下文士的有感而發,對難以輕言的想法議論托魏晉古事、藉古說今;或從琴曲是否亡散的角度抒發情感。兩者都表達出政局動蕩、仕途不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等現實狀況下文人墨客的痛心與無奈,用名士風度寄託自己的氣節志向。

“江城空夜冷高樓,有美鳴琴樓上頭。衹此柳窗微月照,似他花澗暗泉流。幽香仿佛因情寄,遠聽其如不見愁。誰說《廣陵》絃已絕?巫山巫峽在孤舟。”[16]很多文士認同《廣陵散》爲廣陵之曲,其與廣陵城、廣陵月、廣陵濤、廣陵芍藥一樣,成爲了廣陵懷古時不得不談論的事物。黃逵《揚州詠》二十首中詠《廣陵散》爲:“琴彈典午正當陽,一曲清商酒一殤。魏晉不知絃裏變,至今絕調令人傷。”《佩文韻府》卷三七之四“廣陵散譜”、“廣陵音”,卷七十四之三“廣陵散”,卷九十八之一“廣陵散絕”,上海古籍書店印行,1983年6月第一版。[17]江昱《論詞》說:“巴歈里社各紛然,法曲飄零五百年。衹恨無人追正始,《廣陵》何必遽無傳。”[18]《廣陵散》是古音,也是悲曲。不衹因爲它是嵇康臨刑所彈,而是嵇康處於黑暗動蕩的亂世之中,曲音也表現出他慷慨淒涼的不平之氣。唐寅路過廣陵,敘文感歎道:“臣器新從魏地來,今不知廣陵有中散之遺聲歟?”[19]廣陵遺音,實爲感歎世道是否還有如嵇康一般能維持高志傲骨的風流名士,珍貴的並非衹是一首曲子,而是一種逐漸流逝的精神。王世貞在其《題畫》中也有“二十四橋月,醉踏未成半。終夜歌吹喧,誰傳《廣陵散》?”[20]表達了對揚州城醉生夢死景象的不滿。蘇轍《揚州五詠·九曲池》曰:“嵇老清彈怨廣陵,隋家水調繼哀音。可憐九曲遺聲盡,惟有一池春水深。鳳闕蕭條荒草外,龍舟相像綠楊陰。都人似有興亡恨,每到殘春一度尋。”[21]將念古傷懷的幽深情感,與眼前衰敗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一處,表達得巧妙而極富情致。近代詩人金天羽的《揚州懷古》全篇從“昔聞揚州全盛日,名園畫舫眞風流”起始,品評了四橋煙雨、八大叢林、舊時御苑等諸多景象,最後以“淫哇澄汰見眞賞,《廣陵》絕響人間愁。摳衣獨拜史公墓梅花嶺上心悠悠”[22]作爲結束,韻味也隨之由淺入深。洪汝怡之詩“又放瀾溪棹,空江夜氣陰。短檠照孤影,冷雨滴愁心。骨肉死生異,親朋契闊深。誰將太平散,彈入廣陵琴。”[23]則著意突出了揚州與《廣陵散》內蘊中悲涼淒冷的一面,抒發了自己悲憤的情感。《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本引《文士傳》說嵇康臨行前歎“《太平引》於今絕矣”,是唯一一個有此記載的文獻,作者如此作詩也似有批駁諷刺之意。

處於家國飄零、江山輕別時代的詩人總多離愁悲緒,加之個人的命途不定、心境淒涼,所以在許多文士詩篇中的《廣陵散》意象也多因其能與這份感情相契。韋莊《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有“《廣陵》故事無人知,古人不說今人疑。子期子野俱不見,烏啼鬼哭空傷悲”[24]句,殷元勳註、宋邦綏補《才調集補註》卷三按此則《廣陵》故事數語,殆有無窮亡國之感,莫可告訴者。陸遊以悲哀的情感表達自己對這首絕曲的痛惜之情,感發而走筆道:“世間才傑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25]《讀史》則淒涼地描述了嵇康死後,正始、竹林名士紛紛放棄自由,屈身新朝廷的慘狀:“《廣陵》琴與山陽笛,衰怨千年尚未平。正始諸賢零落盡,山王去作晉公卿。”[26]“廣陵琴”的哀怨,何嘗不是名士心頭的哀怨!李處權《聽彈廣陵》一首,則意在爲中散大夫辨明正心,其云:“時風正薰彈《廣陵》,亂世掩抑咿嚘聲。孰謂嵇康敢不臣?此心炯炯難自明。荒楸古墓鬼神嘯,大澤深山龍鳳驚。我來聽此可無語,無平孰謂得其平。”[27]除去悲歌雅曲的寄託,《廣陵散》意象也與兵戈戰事有脫不去聯繫。如“髙城落木奏寒砧,醉後殷勤離思深。不去非關上林樹,將歸實有《廣陵》琴。霜秋塞外兵戈色,歲暮天涯兒女心。便欲聨飛時振羽,因躭薄祿未投簪。”[28]而且在此處感時悲傷的情調之外,還有突破之作存在。如閻蒼舒雖在其詩《贈揚州郡帥郭侯》中認爲“東南形勝惟揚州,介江負淮作襟喉。有國以來幾百戰,弔古千載空悠悠。哀哉荒主與蕩子,鈍盡鐵劍崇倡優。迷樓九曲爛如畫,珠簾十里半上鉤。當年二十四橋月,曾照三十六宮秋。平山堂上一長歎,但有衰草埋荒丘。歐仙蘇仙不可喚,江南江北無風流。何人復誦《廣陵散》,黯然悲恨不可收。衹今英主正用武,增五萬灶屯貔貅金城堅築壯營壘,綺段細錯良田疇。神謨廟算萬全舉,天時既至須人謀。將軍山西名將種,家聲直到青海頭。男兒有死必報國,正當爲上分此憂。勉旃速辦古人事,貂蟬本自出兜鍪。”[29]卻不願重複嵇康所經歷的哀事,另外表達了想要捐軀報國的慷慨志向,詩意頓時由悲而壯。

第二類《廣陵散》意象是指向嵇康人格魅力和自然旨趣的“名士—自然”意象。由於嵇康與《廣陵散》人曲合一,《廣陵散》意象也具有了嵇康的人格特徵,後世文人便藉由讚頌中散大夫剛強直率的眞性情和肆意風流的名士形象,表達自己超凡脫俗的志向與抱負;又因中散大夫熱愛自然和宴饗,他們也樂於在大自然美妙的景象中蘊含情思,或將酒宴、聽琴等事件描繪得極具風雅和情致。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馬。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30]姚勉之詩名爲《嵇康撫琴》,卻是藉《廣陵散》意象高度評價和讚美了嵇康的氣節與志向,一句“絕世不可寫”將中散大夫的風度人格推爲無以比擬的至高點。竹林名士是風雅、才華、高志、通脫的代表形象,所以後世若認爲一個人具有這些名士的品格,便往往附之以《廣陵散》。“清切推華省,風流擅《廣陵》。俊從江左造,賢比濟南征。”[31]能奏《廣陵散》,很大程度上就說明了這個文人具備大多數人憧憬中的那些名士高人的素質與能力、是才華的表現,這對後世文人墨客來說也是極高蹈的評價。《楊忠湣公集序》提到楊忠湣文采好時,便有:“公在南司封,自謂肆力於詩文之學,信非誣矣。夫靈運藝苑,中散清流,猶能占藻俟,時鳴絃揆日,愴霜葉之餘生,彈《廣陵》之絕響……”[32]嵇康經常提到宴饗彈琴,於是後人在同樣的境況下也難免會想起他來:“釃酒槌牛詫里豪,臨流觴詠當時髦。紛紛世態浮雲變,草草生涯斷梗漂。愁不寐、夜難朝,《廣陵散》曲屈平騷。從今有耳都休聽,且復高歌飲楚醪。”[33]衹是此時的宴飲中早已少了中散大夫當時的優雅灑脫,而是徒增了對他的懷想與世事無端、難以排遣的愁苦。《廣陵散》展現的是嵇康的才情風度,則其意象自然也成爲了才華與魅力的象徵,崔敦禮便道:“文章叔夜《廣陵散》,句法武侯《梁甫吟》。”[34]會彈《廣陵散》,絕對是後世文人無上的榮耀,顯示著自己的氣度與境界都不同凡響:“我有《廣陵散》,妙音無與同。攜琴下淮海,持以問春風。”[35]而能認識會彈奏《廣陵散》的朋友,以琴音或文字交流,更證明了兩人都是清雅高致之士。謝堃在聽了武實父彈琴之後,傾慕不已,故作詩曰:“鴛鴦比翼鳳九巷,竹聲清脆桐尾焦。白雲不動春風驕,仙人鶴背相招邀。初彈《楚妃》後《六么》,嗚嗚律呂和《雲璈》。始知《廣陵散》未絕,二十四橋舊明月。松風拂水雁眠沙,鐵騎突出銀瓶裂。我昔泛海復入秦,高樓百尺扁舟輕。相逢赤壁崖前客,入夢話我君山青。波濤夜湧戛冰雪,七條絃索聲泠泠。古人古人爾勿矜,蕭史成連今復生。”[36]將此人的琴技描繪得神乎其神,同時表達了自己的雅意和品味。

自然之境,一直爲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所讚歎,是他寄託玄心的重要環境,於是文人遇到奇景,也不忘高歌《廣陵》:“瀑水瀉靈寶,鏗鏘韶滬音。樹深猿嘯月,山迥鳥啼林。一曲《廣陵散》,再歌《梁父吟》。天邊有鴻雁,莫寄此時心。”[37]《琴》中:“誰言《廣陵散》,便逐嵇生逝。小作三日思,歸鴻渺然至。”[38]主要談論的也是嵇康玄學的妙思。再如陸龜蒙以“酒杯”這一器物來詠嵇康,說:“叔夜傲天壤,不將琴酒疏。制爲酒中物,恐是琴之餘。一弄《廣陵散》,又裁絕交書。頹然擲林下,身世俱何如。”[39]亦寫得風雅無比,將嵇康撫琴、作文、醉酒的神態氣質描繪得淋漓盡致。另有李商隱《蜀桐》一首,先以“玉壘高桐拂玉繩,上含非霧下含冰”讚美蜀地梧桐的高潔出塵,轉而點破主題:“枉教紫鳳無棲處,斲作秋琴彈《廣陵》。”全詩似有自托之意。[40]嵇康愛好自然的灑脫心境、清冷優雅的情態,也在後人的緬懷當中一再出現:“晩途頗厭常,胡生實奇絕。磊落饒意氣,昻藏秀風骨。春城喧吳趨,絃管中夜發。忽彈《廣陵散》,寄思在寥闊。泠然中心賞,焉能媚時悅。無竽恥齊濫,有璞甘楚刖。少年易窺人,不爲兒曹說。”[41]《王有恆聽雨篷》云:“江南雨多春漠漠,蘧篨中寬可淹泊。坐聽蕭瑟復瑤琤,若在洞庭張廣樂。木蘭之輯青翰舟,斜風細雨不須憂。筆牀茶灶便終日,知我獨有滄浪鷗。廿年攜書去鄉國,蕪城草歸未得。援琴時作《廣陵散》,魚龍出聽天無泣。江湖適間無前期,身如行雲隨所之。平山堂上看春色,還憶江南聽雨時。”[42]創造了雨中彈奏《廣陵散》的新意境,顯示的雖不至淒美而是帶有淡淡地憂愁。與多數招隱詩作的旨義相同,《招隱吟和伯氏》之意也不在“徵隱”,而是以尋隱爲契機,領略自然山水的美景之後,產生遺世高蹈的隱逸情懷,實際效果是詩人由“慕隱”進而“投隱”。《招隱吟和伯氏》是少見的一篇提到了《廣陵散》意象之招隱詩,其描述了清泠的自然景物,而後云:“橫陳古昔三尺琴,一指未下意已深。《廣陵》之散愁人心,抵節高歌招隱吟。”[43]

第三類《廣陵散》意象是指向傾慕、追尚嵇康及其風流而不可得的“知音—悼亡”意象。中散大夫在不少詩篇中都曾尋找心神相契的知音人,這個“知己”包含至交好友、隱者高士直至神仙鬼怪,而這種知音觀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文人,《廣陵散》也因此成爲了後世知音的代表意象。後人藉此緬懷嵇康、又或者悼念逝去的親友,又造就了《廣陵散》獨特的悼亡意象。

“漂泊楚水來,捨舟坐高館。途窮在中路,孤征慕前伴。風雨一留宿,關山去欲懶。淮南木葉飛,夜聞《廣陵散》。”[44]嵇康其實也是個很孤寂的名士形象,他歎《廣陵散》絕矣時,也曾悔自己沒有傳曲於袁孝尼。而他生前之所以不願意傳曲,大概是因爲袁孝尼並不是他的知己,也不是他心目中合格的繼承者。王績便在其《古意》“前彈《廣陵》罷,後以《明光(一作光明)》續。百金買一聲,千金傳一曲。世無鍾子期,誰知心所屬”[45]中並列嵇康《廣陵散》、《楚明光》兩曲,以“百金、千金”之價顯示曲之珍貴,又用子期作比惜無知音。楊兆京也有:“驚《廣陵》之調兮,契鐘期之旨。”[46]認爲嵇康與鍾子期兩人琴心相契,可爲知音。《揚州訪張有功不值》以李白彈《廣陵散》之事表達自己訪友未成的傷感,全詩含蓄有致、寫得非常唯美:“遙聞李白在揚州,銀甕葡萄晚自愁。曲罷《廣陵》人不見,蕭條楓葉映寒流。”[47]另外,“欲借爾爲漸離筑,知己茫茫爲誰哭?欲借爾爲中散琴,《廣陵》一曲無知音。”[48]“荃蓀芳潔寫鍾愛,松柏輪囷忘歲寒。落落知音談海內,七絃誰復《廣陵》彈?”[49]……這類意象的大量出現,表明了嵇康的“苦尋知音”引起了後世的千載共鳴。除李白、鍾子期之外,情操高尚的隱士陶淵明與其著名的無絃琴也常被拿來與中散大夫《廣陵散》相比較:“當年五柳先生手,白日無絃撫此琴。中散飛鴻有天眼,《廣陵》一曲亦何絃。”[50]柴元彪視功名如草芥,卻也無處覓得同志,但他依然保持著傲氣風骨:“武夷山下棹歸舠,九曲縈紆漲碧桃。兩字功名如草芥,十年身世付蓬蒿。《廣陵》古調知音少,柯洞殘棋不著高。今日孤忠在何許,挑燈自讀楚人騷。”[51]這種無人相知的痛苦也如嵇康的解決方式一樣、最後轉化成了對神仙鬼怪的追尋和探求。還有在雪天得朋友贈琴的孔尚任,寫了極具生活氣息的詩篇:“奚童抱琴隨翁走,紛紛大雪落滿首。尋我直到梅花邊,此景仿佛圖畫有。取琴入座發長歎,兩片梧桐吾老友。亂離常壓江上肩,窮餓不閑月下手。一從散絕廣陵聲,雨點苔痕掛壁久。破碎忍作爨下薪,雪裏攜來意不苟。語罷拂袖琴上塵,珍重投我當瓊玖。我是乘橇水土臣,十指禿捐海之濱。琵琶但聞商女怨,《猗蘭》雅操記難眞。今日得君太古器,重修雁足補龍唇。衹愁雪冷天涯闊,高山流水對何人?”[52]雅趣中又有淡淡地哀愁。

同樣地,若已經擁有了這樣難得的知音好友卻不幸亡故,知己之情便轉化爲了對故人悲慟地懷悼。李白兩首哭亡友詩作分別有“昔在南陽城,唯餐獨山蕨。憶與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時過菊潭上,縱酒無休歇。泛此黃金花,頹然清歌發。一朝摧玉樹,生死殊飄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歿。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戶何時明?長掃狐兔窟。”[53]和“王家碧瑤樹,一樹忽先摧。海內故人泣;天涯弔鶴來。未成霖雨用;先夭濟川材。一罷《廣陵散》,鳴琴更不開。”[54]既開闢了《廣陵散》意象的悼亡先河,也道出了“伯牙摔琴謝知音”同樣的剛烈性情和痛失好友的悲傷。房琯生前喜歡聽董庭蘭彈琴,房琯死後,董庭蘭再彈琴曲便無知音。李德裕於房公舊竹亭聽到琴聲,以此作詩云:“流水音長在,青霞意不傳。獨悲形解後,誰聽《廣陵》絃。”[55]其中,《哭黃應初山人》可算是悼亡詩中與眾不同的一首,詩曰:“碧山長在人何處,豪氣杯中恍可尋。靈魄應隨遼海鶴,遺風猶寄廣陵琴。”[56]名爲悲思哭泣之作,文氣卻灑脫坦蕩,作者沒有沉溺在人已故去的痛惜之中,而是認爲山人不凡的魂魄氣度會時時在側,筆法頗得魏晉眞傳。不但在詩篇之中,張文成上《陳情表》時也用到了“恐士衡止息,華亭之唳不聞;嵇康顧影,《廣陵》之音永絕”來表達自己若不能完成著作的痛惜之情,令人動容。支如增《小青傳》寫道小青在書生面前焚稿,衹以“《廣陵散》從茲絕矣,悲夫!”一句便形容了女子錐心般悲痛的程度。唐代張九齡《爲王司馬祭妻父文》中言:“驟寒暑之徂謝,紛吉凶之迥穴,京兆之使忽追,《廣陵》之音遽絕。嗚呼哀哉!”[57]表現出對親人忽然逝去的痛苦,開祭文用《廣陵散》意象的先河。《祭都官兄文》懷念兄長說道:“昔竹馬互騎,安知衰莫原鴒折飛,《廣陵》之操遂絕於茲,洛社之遊無復後期……”[58]另外,《寄宗子相文》有“《廣陵》絕絃”[59]、《祭同年黎少司寇文》有“《廣陵散》絕”[60]、《募刻黃石齋先生遺書引》有“《廣陵散》於今絕矣”[61]等等,可見文人賦予《廣陵散》意象的悼亡意之重,既是以此祭奠難覓的故友,其實也是在祭奠無辜受累身亡的嵇康。

第四類是指向嵇康神仙道化形象的“神鬼—秘傳”意象。由於《廣陵散》的交流並不止在文人墨客琴師之間,還跟一向與嵇康淵源頗深的處士道人、神仙鬼怪關係密切,這類意象往往根據嵇康生前對神鬼的探求和死後的虛構故事,衍化出了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新內涵。另外,也有同時身爲琴家的文人,或藉由帶有神異功能的道士,間接地記述了《廣陵散》曲在後世的流傳情況。

劉基從讚賞的角度,認爲高超絕倫的《廣陵散》本無法傳授:“伯牙骨朽今幾年,叔夜《廣陵》無續絃。絕倫之藝不常有,得心應手非人傳。”[62]楊萬里在《石湖先生大資參政範公文集序》中歎息道:“乎嘻,人琴今俱亡矣!《廣陵散》今此聲遂絕矣。”[63]劉克莊從實際的曲譜難以尋覓角度出發,有:“悲哉《廣陵散》,舊譜有誰尋。”[64]梅堯臣《讀黃莘秘校卷》云:“嵇康昔彈《廣陵散》,商聲高與宮聲緩。託名山鬼未傳人,古桐紉絲絲不斷。一聞殭臥竊其音,世間雖得能亦罕。賢明以之知盛衰,愚昧以之爲妄誕。頃年過我在蕪城,忽聽長拍去欲懶。鳳皇養雛飛未高,雞鶩成群翅終短。龍章秀骨苦輕時,繼作五絃須款款。”[65]可知《廣陵散》意象也成了文人情感旨趣的寄託。且因爲“廣陵散絕”這個典故在前,加之《廣陵散》的流傳也的確非常隱秘,所以大多意象表達出的《廣陵散》是嵇康遺下的風華神韻,是衹有具備高潔志向、親近自然的文士高人或者神仙道者才能達到的藝術交流方式。《重傷胡二》詩便曰:“逝水竟不復,死生嗟可憐。所思今已矣,歸使一淒然。上想飛鳧鳥,終辜憶戴船。神交如有驗,會付《廣陵》絃。”[66]取《廣陵散》爲名士雅曲意,可以與故友心神相傳。

於是,道士傳曲、神鬼傳音等傳聞也都成了嵇康形象神仙道化之後的產物,是《廣陵散》私相傳授下的神秘外衣。《華陽逋客》詩曰:“小隱華陽客,山中不記年。酒中長有聖,棋下更無仙。授得廣陵散,註成秋水篇。吾纓今未濯 ,慚愧舊林泉。”[67]說的就是嵇康華陽亭得神授《廣陵散》的故事。關於嵇康如何與仙人、神鬼相交而學得《廣陵散》,其死後又“尸解”得道、繼續傳授後人琴曲的記載甚夥。這些故事雖然由於虛構成分較大,而不爲大多數學者認可,但依然在《廣陵散》意象中佔有重要地位。如“做事英雄竟不成,飛鴻何處逼弓矰。杲卿有舌罵阿犖,叔夜無頭傳廣陵。禍福難知隨命值,才名太盛取天憎。江流渺渺無回勢,獨向西風倚瘦藤。”[68]“短簟六尺午睡足,仿佛神來傳廣陵。”[69]從詩中對此“客”的描述已可知他是位仙人。“有客黃山來,長吟抱綠綺。手揮《廣陵散》,坐我雲壑裏。行行十八灘,水石相清寒。臨流操別曲,愁見露華漙。”[70]這裏的《廣陵散》全盤繼承了嵇康“手揮五絃,游心太玄”之意,但已被稱爲“仙曲”,內容更是結合了名士自然之趣、優雅風華與無處覓知音的淡淡憂傷。因爲現實中《廣陵散》的秘傳性,導致其曲譜衹在少數琴家高手之間流傳,所以文人們衹能以更多其他的方式來延續《廣陵散》在他們心中的傳遞;加之嵇康本身與道教關係便密切,後世形象的道化也非常嚴重,所以在文學作品裏可以見到很多道士都成爲了《廣陵散》的傳承者。《太平廣記》中就有許多關於神鬼和道士傳授《廣陵散》的故事,詩篇中則有:“故家人物秀岩仙,一曲瑤琴有正傳。鄭重張君寶遺譜,不殊親授《廣陵》篇。”[71]《徐氏筆精》記載《顧野王舊宅》道:“顧野王舊宅在建寧東觀,有道士題詩云:‘天上歸來鬢已皤,故山涼月在松蘿,自傳一曲《廣陵散》,幾見桑田生白波。’正德庚辰改觀爲建安學宮。桑田之歎,其先讖歟!”[72]記述了東觀道士不僅傳授《廣陵散》,還作詩紀念。而歷來彈琴者的形象也是滿載著道教傳統的清虛自然,如《南生魯六眞圖歌》(並引)中的:“抱琴危坐須飄然,知入清徽《廣陵散》。”[73]

“清旦炷幽香,澄心彈《止息》。”〔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詩集》卷八《贈子韶南遊贛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版,第1313—428頁。[74]其實,像琴家那樣猜測《廣陵散》實際流傳狀況的內容在詩文也有,且多是琴者所謂的袁孝尼偷學嵇康《廣陵散》事。但無論如何,文人們對《廣陵散》琴譜的態度衹能用“極爲珍視”四個字來表達,受嵇康本人態度的影響,經常是“《廣陵散》成不忍傳”。〔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詩集》卷八《贈子韶南遊贛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版,第1313—428頁。[75]王豫《邗上寓館聽吳山人仕伯彈琴》也有:“忽在空山裏,高秋月滿林。靜聞香澗水,恍悟古人心。鶴夢一庭冷,松風萬壑深。憐君《廣陵散》,寥落到於今。”〔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詩集》卷八《贈子韶南遊贛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版,第1313—428頁。[76]因爲不肯輕易傳授《廣陵散》也發生過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就像《琴史》中記載的孫希裕和陳拙:“孫希裕字偉卿。博精雜弄,以授陳拙。唯不傳《廣陵散》。拙以譜求誨,希裕焚之,曰:‘《廣陵散》乃嵇叔夜憤歎之辭。吾不欲傳者,爲傷國體也。’”“陳拙字大巧,長安人也。受《南風》、《避春》、《文王操》、《鳳歸林》於孫希裕;傳《秋思》於張巒;舉《止息》於梅復元。”陳拙與孫希裕學琴,孫希裕什麼曲子都教就是不肯傳《廣陵散》,寧願燒掉曲譜也不肯交給他,最後陳拙無奈衹能向另一個著名的琴家梅復元學了《廣陵散》。孫希裕口中雖把不傳的理由說得冠冕堂皇,卻總似能感到一份不肯輕傳的私心。《李元恭》中有:“自云亦善《廣陵散》。比屢見嵇中散,不使授人。”(出《廣異記》)而明確記載的琴者間的《廣陵散》傳授也極爲稀少。《論文示門人方元煥晦叔》中教導門人:“傳得《廣陵》眞散後,莫令手指與絃違。”[77]爲的也不過是怕後人的琴技若是不精,會辱沒了這首名曲。而在這類詩文中,最爲特別的一首當屬耶律楚材於西元一二三四年所作的一首《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並序,這首詩與序不但記述了作者在元代彈奏《廣陵散》的事實,還提到了“唐乾符間待詔王邀爲李山甫鼓之”事,最後談到大定年間完顏光祿命士人張研彈《廣陵散》、並請當時的中議大夫張崇打譜,重提了嵇康實爲假藉聶政事作曲的說法,還嘲笑韓皋“徒知托於鬼物以避難,而不知其序其聲,皆有所讬也。”最爲重要的是,根據這首詩的內容還可知,這個時期流傳的《廣陵散》與今譜的曲式結構、音韻指法和標題名稱已經很相近了,不但有“大意分五節,四十有四拍”、“大絃忽一撚,應絃如破的”、“數作撥刺聲,指邊攆霹靂”、“三引入五序,如作意如翕”,且記錄了“井里”、“辭鄉”、“報義”、“取韓相”、“亡身”、“別姊”、“衝冠”、“投劍”、“呼幽”、“長虹”、“發怒”、“寒風”、“沉思”、“峻跡”十四個分段小標題。[78]使得這首詩不但寫的文采斐然、氣勢磅礴,還爲後世留下了研究《廣陵散》流傳情況的珍貴史料。

最後,在上述意象意外,“廣陵散”三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內涵“懷逝”:即除指嵇康琴曲之名外,還有某種珍貴而難得的技藝、事物或懷有才華的人才從此滅絕於世的“散亡”意思。《顧曲雜言》記載北調失傳的過程,最後不禁歎曰:“北曲眞同《廣陵散》矣!”[79]《李鳴卿黃定父諸子招同楨伯游迷樓得春字》曰:“高閣風煙邗水濱,千秋寂寞綺羅塵。彩毫尚入蕪城賦,垂柳曾窺帝室春。陌上放鷹憐野日,尊前冠鶡盡幽人。《廣陵散》後才情少,驚見璚枝發興新。”[80]《畫訣》有:“然少陵無人,謫仙死。文沈之後,《廣陵散》絕矣,奈何?”仿《煙江疊嶂圖》中道:“余從嘉禾項氏見晉卿《瀛山圖》,筆法似李營秋,而設色似思訓,脫去畫史習氣。惜項氏本不戒於火,已歸天上。晉卿跡遂同《廣陵散》矣。”[81]潘景升《箏》記載京師老樂工:“音畢擲地曰:‘此亦《廣陵散》矣!’”[82]根據此意也能理解這裏是指樂工的技藝即將失傳了。一個家族積澱的文化未能延續,也會如此評價,如“徐之才爲僕射,長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馬,次子字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無學術,每歎云:‘終恐同《廣陵散》矣。’”[83]亦都是《廣陵散》意象的特殊含義。

總之,嵇康與《廣陵散》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嵇康帶給了《廣陵散》不可磨滅的名聲,而《廣陵散》則成全了嵇康的名士形象,成爲了他的人格標識之一。所以“廣陵散”意象,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嵇康意象”。而後世《廣陵散》意象的出現,也豐富並立體化了中國古代的名士形象。其滲透嵇康人格魅力與生命悲劇的人文意蘊,加之神鬼道化的融合以及謎題般的曲譜流傳,都給後世文人提供了一個闊大的想象空間和另類的人生參考,也爲六朝雜傳和唐人傳奇提供了創作素材。在文學思想方面,《廣陵散》意象對高潔人格的稱頌、對張揚個性的肯定,引發了相似社會政治背景下的文人對中散大夫的千載共鳴,雖“廣陵絕響”,卻遺風永在。

【注释】

[1]嵇康生卒年有多種說法,見熊明:《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66—167頁。

[2]何焯:《文選評》(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4頁。

[3]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8頁。

[4]本文嵇康作品均引自戴明揚:《嵇康集校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26年)下同。

[5]〔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朱鑄禹彙校集註:《世說新語彙校集註》容止第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1頁。

[6]熊明:《嵇康與山濤的“絕交”》於此有論,見2006年12月8日《(香港)文匯報·文史副刊》。

[7]〔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朱鑄禹彙校集註:《世說新語彙校集註》政事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4頁。

[8]〔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朱鑄禹彙校集註:《世說新語彙校集註》容止第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1頁。

[9]孫明君:《嵇康與文士道教》,《哲學研究》1996年第6期。

[10]《文選·五君詠》註引孫綽:《嵇中散傳》。

[11]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註疏:《水經註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10頁。

[12]〔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61頁。

[13]〔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曰:“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王明:《抱朴子內篇校註釋》卷二論仙,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0頁)。〔南朝梁陶弘景:《眞誥》曰:“人死,必視其形。如生人,皆尸解也。視足不青,皮不皺者,亦尸解也。要目光不毀,無異生人,亦尸解也。頭髮盡脫而失形骨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非尸解之例也。”見吉川忠夫、麥谷邦夫著,朱越利譯:《眞誥校註》卷四《運象篇第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58—159頁)。

[14]羅宗強:《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第一章《玄學產生前夕的士人心態》第三節《任情放縱——士人生活情趣、生活風貌的變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頁。

[15]《佩文韻府》卷三七之四“廣陵散譜”、“廣陵音”,卷七十四之三“廣陵散”,卷九十八之一“廣陵散絕”(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6月)。

[16]〔明〕葛一龍:《揚州夜泊即事》,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702頁。

[17]〔清〕黃逵:《廣陵散》,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48頁。

[18]〔清〕江昱:《論詞》(十八首選一),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64頁。

[19]〔明〕李鐮:《汴京遺跡志》卷一五,唐寅:《中州覽勝序》,郭銀星編選:《唐宋明清文集第2輯明人文集卷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4頁。

[20]〔明〕王世貞:《題畫》(十首選一),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668頁。

[21]〔宋〕蘇轍:《揚州五詠·九曲池》,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201頁。

[22]〔民初〕金天羽:《揚州懷古》,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822頁。

[23]〔民初〕洪汝怡:《寄程善之,即次其次韻三首》其三,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830頁。

[24]〔唐〕韋莊:《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聶安福箋註:《韋莊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2—355頁。

[25]〔宋〕陆游撰、錢仲聯校註:《劍南詩稿校註》卷二五《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02—1803頁。

[26]陸文圭:《牆東類稿》卷一九《讀史六首》,《叢書集成類編》(108)(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44年),第633頁。

[27]〔宋〕李處權:《聽彈廣陵》,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271頁。

[28]〔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妻叔李六丈下第秋時始歸賦此爲別因悵然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9]〔宋〕閻蒼舒:《贈揚州郡帥郭侯》,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303頁。

[30]〔宋〕姚勉:《嵇康撫琴》,胡恩敬輯:《豫章叢書·雪坡舍人集》(南京:南京古籍書店、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4頁。

[31]〔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卷一八後集十五言排律五言絕句六言絕句《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歷代書家詩文集》(一)(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5月),第374頁。

[32]〔明〕皇甫汸:《皇甫司勳集》卷三八《楊忠湣公集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版),第1275—739頁。

[33]〔宋〕趙師秀:《二妙集》卷七《暮春之初會飲衛生襲之家酒酣諸君請作樂府因爲之賦使覽者知吾輩之所樂也五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65—580頁。

[34]〔宋〕崔敦禮:《宮教集》卷二《次韻孫撫乾二首》,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56冊,第365頁。(www.xing528.com)

[35]〔清〕劉開:《平山堂醉題》,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829頁。

[36]〔清〕謝堃:《小題襟館聽張伯冶騏洞簫、武實父譽鳴琴》,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866頁。

[37]〔 清〕曹庭棟編:《宋百家詩存》卷八《宿滴水巖懷趙德麟和壁間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9頁。

[38]〔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二一《爲胡元瑞題綠蘿館二十詠》(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282—276頁。

[39]〔唐〕陸龜蒙:《添酒中六詠·酒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7143頁。

[40]〔唐〕李商隱:《蜀桐》,《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6175頁。

[41]〔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七《贈別胡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282—92頁。

[42]〔元〕釋妙聲:《王有恆聽雨篷》,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532頁。

[43]〔清〕朱彝尊編:《明詩綜》卷六七《招隱吟和伯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40頁。

[44]〔宋〕陳存:《楚州贈別周願侍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3514頁。

[45]〔唐〕王績:《古意六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477頁。

[46]〔清〕黃宗羲:《明文海》卷三六《秋夜琴聲賦》(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2月),第269頁上、第270頁下。

[47]〔明〕王世貞:《揚州访張有功不值》,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666頁。

[48]〔清〕史復善:《揚州寓齋除夕,手錄詩草作歌》,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732頁。

[49]〔民初〕劉師培:《答袁康侯》(二首選一),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886頁。

[50]〔宋〕韓淲:《澗泉集》卷一八《黃帳干琴一張云澄心堂舊物也因以次韻》,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70冊,第297頁。

[51]〔宋〕柴望:《柴氏四隱集》卷三《寄括蒼李察院》,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86冊,第73頁。

[52]〔清〕孔尚任:《雪中宗定九攜古琴相遺》,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480頁。

[53]〔唐〕李白:《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朱金城等校註:《李白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59頁。

[54]〔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其三,朱金城等校註:《李白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06頁。

[55]〔唐〕李德裕:《房公舊竹亭聞琴緬慕風流神期如在(一作對)因重題此作》,陳貽焮主編增訂註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第785頁。

[56]〔明〕王慎中:《遵巖集》卷六《哭黃應初山人二首》(浙江:世界書局印行),第420—62頁。

[57]〔唐〕張九齡:《爲王司馬祭妻父文》,《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年),第2973頁。

[58]〔宋〕李正民:《大隱集》卷三四《祭都官兄文》,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36冊,第77頁。

[59]〔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寄宗子相文》(臺灣: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4895—4896頁。

[60]〔清〕師範:《二希堂文集》卷一〇《祭同年黎少司寇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25—801頁。

[61]〔清〕師範:《二希堂文集》卷一一《募刻黃石齋先生遺書引》,《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25—805頁。

[62]〔清〕沈季友:《檇李詩繁》卷三九《泉石歌爲啟敬賦》(臺灣:臺湾商务印書館,1986年)。

[63]〔 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三,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53冊,第761頁。

[64]〔宋〕刘克莊:《後村集》卷一一《輓趙漕简叔二首》,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80冊,第75頁。

[65]〔宋〕梅堯臣:《讀黃莘秘校卷》,朱東潤選註:《梅堯臣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202頁。

[66]〔宋〕劉攽:《彭城集》卷九《重傷胡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8頁。

[67]〔宋〕胡宿撰、〔清〕勞格輯:《文恭集》卷二《華陽逋客》(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欽定武英殿珍版叢書》,第35册。

[68]〔宋〕方夔:《富山遺稿》卷七《雜興三首》(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194頁。

[69]〔宋〕楼鑰:《楼鑰集》卷四《風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00頁。

[70]〔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詩集》卷八《贈子韶南遊贛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13—428頁。

[71]〔元〕王惲:《秋澗集》卷三三《題張君利甫秀嚴琴譜手卷》(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中國古代祭祀禮儀集成》(文集)十二。

[72]〔明〕徐《徐氏筆精》卷五《顧野王宅》,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山本叢書,第545—546冊。

[73]〔清〕吳偉業:《南生魯六眞圖歌》並引,《吳梅村詩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0—111頁。

[74]〔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十一《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42—244頁。

[75]〔宋〕李廌:《濟南集》卷三《琴臺》,綫裝書局出版《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第30冊,第643頁。

[76]〔清〕王豫:《邗上寓館聽吳山人仕伯彈琴》,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750頁。

[77]〔明〕王慎中:《遵嚴先生文集》卷八《論文示門人方元煥晦叔》(北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第685頁。

[78]〔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十一《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42—244頁。

[79]〔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之《北調傳授》,《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647頁。

[80]〔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卷一二《李鳴卿黃定父諸子招同楨伯游迷樓得春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277—120頁。

[81]〔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8月),第73—75頁。

[82]〔清〕黃宗羲:《明文海》卷一四六(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2月),第1461頁上。

[83]〔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八一九引,第17冊總錄部(續)(臺灣: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9735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