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孔子之在陳、蔡也,曾子少未及從行,故孔子論德行不及曾子。孔子還魯,而曾子行益高,故爲之作《孝經》。曾子嘗耘瓜,誤斷其根,曾皙怒擊之。曾子造孔子而謝過。曾子嘗夢狸,不見其首,以爲不祥,援琴而鼓之,作《殘形操》。文本以曾子面對父親暴怒受杖,爲孔子怒罵不孝,乃因曾子未考量到可能“陷父於不義”的窘境,故提出“小捶則待,大杖則走”的原則,如是方是盡孝。
《琴史》記錄曾子言:
曾子:曾參,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晚事孔子。當孔子之在陳、蔡也,曾子少未及從行,故孔子論德行不及曾子。孔子還魯,而曾子行益高,故爲之作《孝經》。曾子嘗耘瓜,誤斷其根,曾皙怒擊之。幾死,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然孔子聞之而怒曰:“舜之事瞽瞍,小捶則待,大杖則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今參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死則陷父於不義矣。”曾子造孔子而謝過。曾子嘗夢狸,不見其首,以爲不祥,援琴而鼓之,作《殘形操》。有立於戶外而聽之者,曲終而入曰:“善哉,鼓琴乎!身已成矣,而惜未見其首也。”蓋夢狸而無首,此爲怪祥。君子居正以俟命,福至不喜,禍至不慄哉,鼓琴以寫其意。而曾子卒無禍,後之君子可以監矣。又有《歸耕之曲》曰:“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得而再事者,親也。”見於《琴操》。萬世之下言孝者,必稱子輿,美夫!(www.xing528.com)
本段前述曾子爲孔子晚年學生,至孔子還魯後行益高,故而作《孝經》,後以三則故事佐證。一是“曾子耘瓜”,此說本於《孔子家語·六本》、《說苑·建本》,[32]皆記載曾子“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文本以曾子面對父親暴怒受杖,爲孔子怒罵不孝,乃因曾子未考量到可能“陷父於不義”的窘境,故提出“小捶則待,大杖則走”的原則,如是方是盡孝。第二則故事是“曾子夢狸”,進而思索“正以俟命”而作《殘形操》。第三則是指曾子師事孔子多年,思欲歸而事親,故作琴曲《歸耕之曲》。後兩則琴曲故事見於蔡邕(133—192)的《琴操》。[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