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關於《琴操》撰者的研究,已大致達成共識。“基本肯定其撰者,至少最初撰者是東漢蔡邕。”[3]此說雖成主流,力主、支持者不少[4],然亦不乏持異議者[5],或認爲“所謂桓譚、蔡邕、孔衍,其實都是託名。”[6]或認爲別有不知名姓者在[7]。 本文擬對各家學說進行比對,以求正解。
爲便於觀覽、比較,特列表如下:
[8] 〔後魏〕酈道元註,〔民國〕楊守敬纂疏、熊會貞參疏:《水經註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卷五《河水五》,第473—474頁:“《琴操》以爲孔子臨狄水而歌曰:狄水衍兮風揚波,楫顛倒(兮)更相加。會貞案:今本《琴操》無此文。”想是有清一代輯佚諸公失之眉睫,可補今本之闕。卷二十四《汶水》,第2063頁:“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守敬按: 《琴操》云,《龜山操》孔子作。”卷二十六《沭水》,第2193—2194頁:“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爲之墮。守敬按:《廣韻》墮,許規切。《寰宇記》引《琴操》作隳,《名勝志》作墮。”是《太平寰宇記》(書成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即976—983)、《輿地名勝志》(明曹學佺撰,是書乃雜採諸書所成,頗無倫次,時亦舛誤。四庫館臣頗多非議。)亦引《琴操》耶?!以此條未見他人稱引,特附錄於此。又,四部叢刊本同。
[9]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註,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張元濟等輯,民國八年(1919)影印,十八年(1929)重印。底本爲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袁褧嘉趣堂刊本)《世說新語·言語篇第二》,第0462冊,卷上之上第19a頁:“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註引“《琴操》曰尹吉甫周卿也云云”;《世說新語·賢媛篇第十九》,第0464冊,卷下之下,第19a頁:“《琴操》曰王昭君者,齊國王穰女也云云”。
[10]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經籍志》卷四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76頁: “《琴操》二卷,桓譚撰。”
[11]〔 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五七《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35頁:“桓譚《樂元起》二卷,又《琴操》二卷。”
[12] 關於《文選》引用《琴操》的具體條數,余未及仔細爬梳。趙德波、馬萌均以爲七條。馬萌並列有出處,依次爲:卷15張衡《歸田賦》註、卷18馬融《長笛賦》註兩條(其中“蔡雍《琴操》有《思歸引》,衛女之所作”,“雍”當爲“邕”之誤)、卷18嵇康《琴賦》註兩條、卷21盧諶《覽古》詩註、卷55陸機《演連珠五十首》註。余曾檢卷18馬融《長笛賦》註,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3月影印)確爲兩條,分別見於第1073頁和第1084頁。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排印本《文選》善註,卻爲三條。分別見於第810頁、第813頁、第821頁。另,余還檢得《文選》卷21謝瞻《張子房詩》及卷60賈誼《弔屈原文》善並註:“《琴操》伍子胥歌曰云云”,可見七條之數殊爲不確。其餘若四條、五條之說,其謬自不待言。具體條目,容日後仔細爬梳,方可定論。
續表
[13]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是書編撰年月,據《南部新書》載:“開元十三年五月,集賢學士徐堅等纂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上制曰《初學記》云云。”考開元十三年五月爲西曆725年。
[14]〔北宋〕李昉、徐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卷首設有《經史圖書綱目》,詳列所引書目,“蔡邕《琴操》”赫然在目。另,是書第4058頁,卷915《鳳》“蔡邕《琴操》曰:周成王時云云”。由此可見,《預覽》所引爲蔡邕《琴操》,而桓譚、孔衍則未之見。這個也可以作爲論定《琴操》撰者爲蔡邕之有力證據。(雖然胡應麟已指摘《綱目》所錄諸書不盡屬實,且頗多錯訛重出,然即便《綱目》有誤,卷915《鳳》所引卻明明白白: 蔡邕《琴操》云云。因此,《綱目》所列蔡邕《琴操》,可以採信。)《太平御覽》一書,門類繁多,徵引賅博,爲類書空前之作,歷來被視爲此中翹楚,有類書冠冕之稱。使當時果有桓、孔之書在,以館臣掌握資料之宏富,不應隻字不及。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書經世厄,已然流失不存。具體爲如何,待考!詳見正文第三節《版本考釋》。
[15] 〔唐〕魏徵等撰:《隋書》卷三二《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26頁:“《琴操》三卷,晉廣陵相孔衍撰。”; 〔唐〕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76頁:“《琴操》三卷,孔衍撰”。
[16]〔北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藝文志一》(卷五七)(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35頁:“孔衍《琴操》二卷”;〔元〕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一》卷二〇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5053頁“孔衍《琴操引》三卷”。
[17]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卷一六(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94頁,《孫賦霍歌》載:“孔衍《琴操》曰: 《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
[18]〔 南宋〕王應麟撰:《玉海》卷一一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12頁:“晉《琴操》。《書目》(案:指南宋《中興館閣書目》):《琴操引》三卷,晉孔衍撰,以琴聲調中《周詩》五篇、古操、引、曲,共五十五篇,述所以命題之意。”
續表
[19] 〔北宋〕王堯臣撰:《崇文總目》(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年),第17頁:“(《琴操》),晉廣陵相孔衍撰。述詩曲之所從,總五十九章。”;又,〔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經籍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930頁:“《琴操》三卷。 《崇文總目》:晉廣陵相孔衍撰。述詩曲之所從,總五十九章……《中興書目》: 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聲調中《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題之意。”(www.xing528.com)
通過上表的梳理和比照,我們可以得出入下認識和推論:
一、桓譚說恐爲誤傳。原因有三:1.今本《琴操·序首》及善註《文選》(卷18馬融《長笛賦》註)皆言:“伏羲氏始作琴”。而桓譚《琴道》云:“神農氏始削桐爲琴”。考《後漢書·桓譚傳》:“《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8]又《東觀漢記》卷16“桓譚”條:“《琴道》未成,但有發首一章。”[9]神農氏“始削桐爲琴”當即在發首一章中;2.《後漢書·桓譚傳》[10]言譚“極言讖之非經”並因此獲罪(光武)帝大怒曰:“桓譚非聖非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方得免。出爲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這與今本《琴操》(指通行本)中有濃郁讖緯思想的《辟歷引》(《太平御覽》卷578、王謨《遺書鈔》本並作《霹靂引》)、《走馬引》迥不相侔。3.唐宋類書未有稱引者,兩唐志恐是誤記。
二、孔衍說不盡可據。原因有三:1.此說雖有隋唐經籍志、唐宋藝文志記載及類書、公私書目稱引,然兩唐志不盡可靠。一則自相鑿枘,桓譚說、蔡邕說並見兩唐志,恐不足爲憑。再則《新唐書·藝文志》乃轉鈔自《開元四庫書目》,未必親見原書。3.考《晉書·孔衍傳》[11],衹言其“經學深博,又練識舊,朝儀軌制多取正焉。”又言其“不以文才著稱”,未嘗有衹言論及其與音樂之關係。再,有學者因爲孔衍爲夫子二十二世孫的身份,以其爲儒學正宗,斷不肯沾染讖緯思想及道家隱逸之說。此說雖不免感情用事,但亦全非無理。若此說成立,則《琴操》亦不爲孔衍作也。
三、蔡邕說基本可從。原因有五:1.此說雖不爲正史所載,然就稱引情況來看,善註的重要性和可信度,不亞於正史,甚且過之。隋志成於顯慶元年(656年),善註表上於顯慶三年(658年),時間相若,文獻價值同等重要[12]。又,就古書通例和著書體例來看,史志編者未必親檢原書,一一校驗,而註疏稱引,若非親見原書且熟稔玩繹,恐不能辦此。再,清人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詳列善註《文選》所引書目,計1603種。蔡邕44種,桓譚7種,孔衍1種。“在李善註中,蔡邕著作遠重於桓譚、孔衍兩家。”[13]2.即便眞如學者所說,於蔡邕《琴操》外,另有孔衍《琴操》傳世。何以史志書目之外,稱引寥寥。3.若如馬瑞辰所說,孔衍衹是撰述蔡邕之書,則《琴操》撰者,當爲蔡邕,不當爲孔衍。孔衍頂多衹是整理者。4.考《後漢書·蔡邕傳》,蔡邕深明災異五行之說。此與今本《琴操》羼有災異讖緯、陰陽五行說爲近。5.劉師培《〈琴操〉補釋·序》[14]通過比照,指出“蔡氏於經治今文,尤精魯詩。”此說雖不甚確,亦有可論。蔡邕於經兼治今古文[15]。這與今本《琴操》多採今文經說相符。
綜上,《琴操》撰者雖一時尚難定論,但大致可推測爲蔡邕,至少他是初撰者,或與《琴操》關係最爲緊密之一人。使學術史上無如是巧合之事,則《琴操》之撰者,當最有可能爲蔡邕。或者,在眾多推測之中,以蔡邕說最爲近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