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论一:琴学论衡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两个重要发现

结论一:琴学论衡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两个重要发现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嚴曉星著:《梅庵琴人傳》,第130頁。確定年代之考證,可見嚴曉星著:《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第202—203頁。

结论一:琴学论衡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两个重要发现

一、《古琴學》的琴論部分,除了標註爲王賓魯的作品,註爲出自《日用百科全書》的《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也應歸入王氏名下;而寫《序後》的“東武雲石山人”,也不無是王賓魯本人的可能。其餘如《空谷聲韻》(《空谷傳聲》),可能僅是“東武雲石山人”的筆記;而轉錄了《日用百科全書》的部分,是編訂、刻印者所為,均不能代表王賓魯的思想與學術。

二、《古琴學》與和它同期的《王燕卿傳譜》、《琴學》兩個版本相比,琴論部分更接近《琴學》,也更接近後來的《梅庵琴譜》。這部分琴論,論反映較早時期(1916年)的王賓魯琴學風貌,《古琴學》和《琴學》都不如《王燕卿傳譜》;論1920年左右的王賓魯琴學風貌,早在《古琴學》之前,《琴學》已爲研究者所矚目。因此,《古琴學》的琴論部分,價值有限。

【注释】

[1]見唐中六編:《臨邛琴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59頁。今收入嚴曉星著:《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16—217頁。按:本文最先刊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年第3期,但這一版本雖在標題上保留了副題“兼談《梅庵琴譜》版本”,實則刪去了第四部分“《梅庵琴譜》版本述略”。此處引文,即在刪去之列。

[2]嚴曉星著:《梅庵琴人傳》(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第130頁。按:此書初稿曾以《梅庵琴人傳稿》爲題,由南通梅庵琴社於2008年4月內部印行。程午嘉傳記在《梅庵琴人傳》出版之前,已經發表於淩瑞蘭著:《現代琴人傳》(上)(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5月),第95—99頁。

[3]楊蔭瀏、程午嘉編著:《琴譜》(The Chin Music),1947年,油印本。

[4]嚴曉星著:《梅庵琴人傳》(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第130頁。

[5]筆者藏有此書之複印本。確定年代之考證,可見嚴曉星著:《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02—203頁。

[6]筆者藏有此書之複印本。確定年代之考證,可見嚴曉星著:《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03—205頁。(www.xing528.com)

[7]嚴曉星著:《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02頁。

[8]見徐立孫藏“雲鐘”琴背面所鐫王氏題聯落款。

[9]見《王燕卿傳譜》,1916年,鈔本。

[10]李新魁著:《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第44—49頁。

[11]〔清〕勞乃宣撰:《等韻一得·外篇》,吳橋官廨,清光緒戊戌(1898)刻本,第30頁。每篇單獨編葉。上海圖書館藏。

[12]〔清〕汪鎏撰:《空谷傳聲》,全椒汪氏,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重訂空谷傳聲》,李光明莊,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皆藏上海圖書館。

[13]商務印書館編:《日用百科全書(第四十三編)·音樂》(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6月),第1—5頁。每編單獨編頁。

[14]范煜梅著:《琴與詩書同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10頁。此書又最先披露《古琴學》之目錄與“周鎮疆啟”,後者凡一百零八字,錄文錯三字,衍二字,脫十一字,標點錯四處,幾至不知所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