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最初的主人
《古琴學》,綫裝油印本,作者王賓魯(燕卿),國家圖書館編號爲60887,現藏古籍部,爲普通古籍。全書主體爲油印本,但它最初的主人另加封面、封底,封面後又加題詞葉,茲先介紹如下:
封面:左上藍灰簽條上楷書“古琴學”三字,落款“孫玉署簽”,並白文小印兩枚。右下“愛靜軒主藏本”,白文印一枚。由印章可知“愛靜軒主”即“孫玉”,字跡也比較接近。孫玉應即本書最初的主人。背面繪彩圖一幅,題爲:“飛鴻響遠音。庚申秋仲中浣藍田畸士作。”下有白文小印兩枚。庚申年爲1920年。“藍田畸士”當爲孫玉之號,“藍田”即今陝西藍田縣,當爲孫玉之籍貫。
題詞:正面爲“時維庚申中秋節。調葉宮商。藍田畸士孫玉題耑。”有白文、朱文印各一枚。反面爲“時丙子春正月上澣。音聲並緲。暎雪軒主自識。”有白文印兩枚。以印文互證,這應該都出自孫玉本人。丙子年爲1936年。
封底:靠內一面題詩云:“題封面雁。飛鴻翩翩舞八分,徘徊宛轉似回文。六書更是諧聲切,嘹唳清商曉夜聞。時辛酉仲秋藍田畸士孫玉畫於樊川招賢鄉之毓麟橋堍。”有朱文、白文印各一枚。辛酉年爲1921年。需要注意的是,孫玉雖然是陝西藍田人,但從“樊川招賢鄉之毓麟橋堍”一句來看,此處的“樊川”並非陝西樊川,而是江蘇樊川鎮,在今之揚州市江都區,蓋因“招賢鄉之毓麟橋”爲此地獨有也。
這些書、畫、詩、文、印都極不高明,可見孫玉雖好風雅,學養卻很膚淺。“庚申秋仲中浣”、“庚申中秋節”,即1920年9月下旬,孫玉最晚在此時得到了本書。
乙:刻印年代與地點
全書主體部分的油印本中,最主要者自然爲目錄、琴論及曲譜部分;而原本的封面、封底及相關說明、書畫及其款識,亦足以考訂本書刻印的緣由、年代、地點、人物,茲先介紹如下:
封面:僅“古琴學”三大字,自地腳向天頭方向橫寫,須將書口朝下始可看。有百文印,漫漶不清。背後有白文、朱文印各一枚。
第一葉:有方框,內文字六行,云:“古琴一書,前年雅樂部長曹君韞璠(引者按:此處似脫一“得”字)於高師王琴師王賓魯先生處,然所有亦了了。前任雅樂部長程君午嘉於別處鈔得一二加入之,本想即時印成冊籍,不料程君去年去此,故未得□□其願。今小子鎮疆重新鈔錄,油印成冊,以供吾校之□習古琴之同學妍(引者按:當作“研”)究云云。周鎮疆啟。”框外有白文、朱文印各一枚。
第二葉:正面題詞爲古篆“思古”,落款爲“陳奎題書。庚申歲六月。”下畫一小印。背面爲一圖,畫美人倚石看水中月,題爲:“思古。十年六月。客金陵(?)。陳奎亂塗。”下畫一小印。從此葉起,正文書口俱寫“古琴學”三字,有的還有篇目名稱。
封底:靠內一面爲一圖,畫美人在樓上,題爲:“樂中得樂。庚申夏月上旬。□□□。虞東山人陳奎亂塗。”下畫一印。向外一面爲一個大“完”字,下有落款:“庚申歲六月上旬書於工校。虞東山人陳奎書。”下畫小印。另鈐朱文、白文印各一枚。“虞東山人”當爲陳奎之號,“虞東”當指常熟虞山,故陳奎當爲常熟人。
此書的刻印緣由,鈔錄、刻印者周鎮疆已然作了自我介紹。本書著錄爲王賓魯之作,不僅因書中有王氏之序,目錄中再三出現王氏之名,也因爲他的記錄直接指明了本書的淵源。他還提到了“程君午嘉”、“吾校”,正是進一步探求本書要素的關鍵。
程午嘉(1902—1985),後作程午加,上海奉賢人,以琵琶演奏家著稱於世,其實亦精於古琴,衹是在他後半生琴名始終爲琵琶盛名所掩。1917—1919年,他在南京復成橋的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讀書期間,課餘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梅庵,分別向王賓魯、沈肇洲學習古琴和琵琶。1947年,他還與楊蔭瀏合作,將王賓魯所傳的九首琴曲編訂爲中英文對照譜,並由楊蔭瀏刻寫油印,成爲《梅庵琴譜》之外、體現王賓魯琴學的重要資料。[3]
從周鎮疆的語氣來看,他應該是程午嘉在南京的同學,而他所謂的“吾校”,無疑也就是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封底“完”字下陳奎的落款“庚申歲六月上旬書於工校”,足爲佐證。
1919年,程午嘉離開工校,後轉入上海復旦中學初中部。[4]周鎮疆又說他“去年去此”,則可知編刻此書之時,已在1920年。陳奎書畫的落款一再說“庚申歲六月”、“庚申夏月上旬”、“庚申歲六月上旬”,則是1920年7月16—25日(農曆六月上旬),與程午嘉的經歷、周鎮疆的記載,恰恰對應上。至於他的一個落款時間爲“十年六月”,即1921年(民國十年)六月,則是筆誤無疑。
綜上可知,國圖所藏的這本《古琴學》,是1920年7月,由南京的江蘇省立第一工業學校的學生周鎮疆,爲便於一些喜歡古琴的工校同學學習,整理了曹韞璠、程午嘉等同學在王賓魯處得到的古琴資料,自行刻印而成的。刻印中,一位叫陳奎的人作了一些書畫插入書中。僅僅過了兩個月,一個叫孫玉的人得到了這本書,可能是出於愛護,他另外加上新的封面、封底和插葉,又於當時、次年甚至十六年後三次題詞、題詩。這是《古琴學》在入藏國家圖書館之前、尚可勾稽出的命運。
丙:結構組成
《古琴學》全書的結構,從目錄上可一目瞭然。今照錄如下:
古琴學目錄 辯異遺竊(仲呂爲變徵圖)(變徵誤作蕤賓圖)
◎尺畫 虞東山人
◎序 王賓魯先生
◎琴學尺寸律呂考 仝
◎辯異 仝上
◎序後 東武雲石山人
◎空谷聲韻 仝上
◎琴體名稱 日用百科全書
◎按琴法 仝上
◎上新舊絃法 仝上
◎上琴絃法 仝上
◎和琴絃法 仝上
◎掛琴法 日用百科全書(www.xing528.com)
◎彈瑟論 仝上
◎習琴歌訣 仝上
◎右手指法 仝上
◎左手指法 仝上
◎左按徽位元字母 王賓魯先生
◎右按徽位元字母 仝上
◎凡例 仝上
◎五音相生次序圖 仝上
◎調絃轉絃法 仝上
◎轉絃漫宮變角法 仝上
◎轉絃清角變宮法 王賓魯先生
◎古今中外七音考 仝上
◎五調捷訣 仝上
◎琴曲 仝上
·關山月黃鐘調宮音兩段
·玉樓春曉仲呂調徵音三段
·秋江夜泊林鐘調宮音四段
·長門怨宮音黃鐘六段
·平沙落雁仝上七段
·梅花三弄仲呂調羽音十一段
·風雷引林鐘調宮音七段
·恨東風仝上徵音六段
·寶殿經聲(川派)
◎底畫 虞東山人
(完)
自首至五調歌訣凡十五張,琴歌凡二十二張。
關於這份目錄,有必要略作說明如次:
其一,與“古琴學目錄”同一行的“辯異遺竊(仲呂爲變徵圖)(變徵誤作蕤賓圖)”,是目錄漏刻後,補刻於此的。從正文可知,它應緊接目錄中《辯異》之後。
其二,目錄中的“尺畫”、“底畫”,即前文已介紹的兩葉陳奎書畫。下文分析此書,將不再將此二葉計算在內。
其三,末尾所云“自首至五調歌訣凡十五張,琴歌凡二十二張”,此處所謂“五調歌訣”,似指目錄中的“五調捷訣”,如此,等於是將全書分爲琴論、琴曲兩個部分。這是很合理的。但是,翻閱內頁卻會發現:本書從“序”到“習琴歌訣”,共計十三葉,在書口下部單獨編葉碼,加上“尺畫”“古琴學目錄”正好十五葉;而從“右手指法”開始,到琴曲最後一首《寶殿經聲》,共計二十二葉,亦在書口下部單獨編葉碼。這一數字與“凡十五張”、“凡二十二張”完全吻合,卻極其不合情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許是周鎮疆在刻印此書時,將葉碼留待最後編排,他本意以“五調捷訣”爲界,將全書爲琴論、琴曲兩部分各編葉碼,但他先將“五調捷訣”誤寫爲“五調歌訣”,又將“習琴歌訣”誤看作是“五調歌訣”,遂從這裏開始分編葉碼。其粗疏草率,可以想見。
因而,此書的前十三葉,爲部分琴論;後二十二葉,爲部分琴論與全部曲譜(後第九至二十二葉)。爲便於行文,並求易得要領,本文的考察仍以琴論、琴曲爲單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