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宮藏譜情況及琴學論衡

故宮藏譜情況及琴學論衡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輯錄《秋鴻》的27部歷代琴譜文獻外,《故宮古琴》一書中載有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冊,爲減字琴譜譜式,圖先譜後、一段一圖、多幅多段的圖譜合裝本。這是目前所見唯一的圖譜單冊琴曲的輯錄形式。是目前所見唯一圖、譜結合的減字琴譜冊。其後爲三十六段《秋鴻》減字琴譜正文,每段均以圖先譜後順序依次排列,共三十六圖、三十六譜。

故宮藏譜情況及琴學論衡

在輯錄《秋鴻》的27部歷代琴譜文獻外,《故宮古琴》一書中載有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冊,爲減字琴譜譜式,圖先譜後、一段一圖、多幅多段的圖譜合裝本。這是目前所見唯一的圖譜單冊琴曲的輯錄形式。

圖譜冊“縱41.4釐米,橫71.9釐米。圖絹本,縱24.3釐米,橫62釐米。譜紙本,縱19.3釐米,橫58.1釐米”。是目前所見唯一圖、譜結合的減字琴譜冊。該譜“共分四冊,冊面裝五色仿宋錦,素絹簽,題楷書‘琴譜’二字”,四冊冊面“分別註序號‘平’、‘沙’、‘落’、‘雁’四字”於“琴譜”二字之下。圖爲絹本,設色,水墨工筆畫。皆按琴譜每段標題內容繪製,無作者名款。琴譜爲“紙本楷書”減字,每段段首皆有段落標題。每冊封面後一開與最後一開上方鈐“乾隆御覽之寶”大印。第一開爲“清商調”和“夾鐘清商意”兩首調意。第二開爲“飛鳴吟”,名下,有小註爲“夾鐘清商調”。其後爲三十六段《秋鴻》減字琴譜正文,每段均以圖先譜後順序依次排列,共三十六圖、三十六譜。其首段“渡江”前、曲名《秋鴻》二字下,有兩行小註曰:“妙品夾鐘清商曲,世謂清商楚望譜,瓢翁、曉山翁累刪”文字記述。[6]

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冊內“秋鴻“二字下,小註記述中的“楚望”,應是指1260—1274年間以琴知名於世的南宋琴家郭楚望;小註記述中的“瓢翁”,學者考證應是指1241—1258年間與毛敏仲同爲司農卿楊纘門客的南宋琴家徐天民,其別號爲“瓢翁”;小註記述中的“曉山翁”,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爲可能是指徐天民之之孫、徐秋山之子徐夢吉,但具體爲何人還需進一步的考證。所以小註中“瓢翁、曉山翁累刪”一句應是說該譜先由南宋琴家郭楚望傳,後經徐門宋元間琴家徐天民及其後人累積刪整而成。明代洪武年間,明成祖朱棣曾在藩邸(1402年前)遣使召見徐門第四代琴家徐和仲。結合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小註所示,徐門中人在宋、元時期均對此譜進行過“累刪”,以及洪武年間,徐門第四代琴家徐和仲被明成祖朱棣召見的史料資訊,有學者推測,這本《秋鴻》圖譜冊出於南宋楚望成於宋元徐門後現於明宮是有可能性的。

《秋鴻》曲意蒼雄渾樸、遠落跌宕、曠達闊遠。關於《秋鴻》作者數年來一直有著不同的說法。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冊小註所載爲南宋郭楚望譜一說外,另一說則稱其爲明代朱權所作,亦有學者提出楚望、朱權《秋鴻》或屬同名異曲之況等等。總之,《秋鴻》作者究竟爲誰?目前還未有定論。

《秋鴻》共有三十六段,每段均有段落標題,各代琴譜記載雖起止基本相同,但段序及段名略有不同。以明《神奇秘譜》爲例段序段名爲:

一、凌雲渡江;二、知時賓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蘆而宿;六、知時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門關;十、蘆花月夜;十一、顧影相弔;十二、沖入秋暝;十三、風急雁行斜;十四、寫破秋空;十五、遠落平沙;十六、驚霜叫月;十七、延頸相聚;十八、知時報更;十九、爭蘆相咄;二十、群飛出渚;二十一、排雲出塞;二十二、一舉萬里;二十三、列序橫空;二十四、銜蘆避戈;二十五、盤聚相依;二十六、情同友愛;二十七、雲中孤影;二十八、問訊衡陽;二十九、萬里傳書;三十、入雲避影;三十一、列陣驚寒;三十二、至南懷北;三十三、引陣沖雲;三十四、知秋入塞;三十五、天衢遠舉;三十六、聲斷楚雲。

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與《神奇秘譜》的段序段名有些不同,情況如下:

琴譜(平)

清商調、夾鐘清商意、飛鳴吟(夾鐘清商調)

秋鴻“妙品夾鐘清商曲”,“世謂清商楚望譜,瓢翁、曉山翁累刪”

一、渡江;二、賓秋;三、依渚;四、呼群;五、呼蘆;六、悲秋;七、聚沙;八、宿蘆;

琴譜(沙)

九、爭蘆;十、出渚;十一、引群出塞;十二、列序;十三、一舉萬里;十四、銜蘆;十五、打圍;十六、情同友愛;十七、雲中孤影(漸慢放);

琴譜(落)(www.xing528.com)

十八、南思洞庭水;十九、北望雁門關;二十、顧影;二十一、入雲;二十二、破陣;二十三、書空;二十四、遠落平沙;二十五、叫月(叫月聲嘹礪);二十六、延頸;二十七、報更;

琴譜(雁)

二十八、問訊衡陽;二十九、傳書;三十、避戈;三十一、驚寒;三十二、懷北(入慢、放);三十三、引陣;三十四、入塞;三十五、天衢遠舉;三十六、聲斷楚雲;

詳訂秋鴻三十六段終

與《神奇秘譜》相較,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段名多爲兩字,個別段落爲四字命名,同時,十七、二十五、三十二段名下有文字小註。從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琴譜《秋鴻》減字譜譜面記載來看,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 譜面工整清晰、墨蹟字體統一;2. 譜前“清商調”“夾鐘清商意”“飛鳴吟”以及三十六段中的三十一段在段落標題旁有紅筆小分隔號的標示;3. “琴譜(沙)”第十七段“雲中孤影”、“琴譜(落)”第二十四段“遠落平沙譜” 段內有紅筆補添的減字反覆標示符號;4. “琴譜(平)” 第七段“聚沙”內有紅筆補添的減字譜符號五字;5. 譜內有紅筆“泛”“止”減字元號多處,字間距均與墨蹟減字相等。6. 譜內多處有紅筆標註空心“。”、實心“。”、半實心“。”;7. 譜內共出現“清商調”“夾鐘清商意”“夾鐘清商調”“夾鐘清商曲”多種稱謂。8. 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一譜在充分完成傳統“琴譜”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將琴曲中的至高境界用繪畫的方式予以視覺的審美延伸與體現,是其最爲獨特之處,可見《秋鴻》一曲在歷代傳統琴曲中的地位與價值是被文人高度重視的。

從以上所述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的八個特點引發的幾點思考:1. 譜前“清商調”、“夾鐘清商意”、“飛鳴吟”以及三十六段中的三十一段在段落標題旁有紅筆小分隔號的標示,這類的標示並非隨意而爲,應該具有著一定的示意性,而其具體的用意目前還不明確,還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2. 正如曲終處“詳訂秋鴻三十六段終”的文字記載所示,譜內所有紅筆部分的補記以及標示均應屬對墨蹟減字譜的“累刪”,而這種“累刪”是在充分尊重前人思想、忠實保留前譜面貌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詳細修訂,並且在製譜時用“黑”“紅”兩色加以了區分,意在告訴後人其中的成譜原委;3. 譜內多處紅筆“泛”“止”減字元號的字間距與墨蹟減字相等,這表明琴譜的墨蹟減字與紅筆減字應該是一次書寫而成,並非讀譜研習時隨筆而作的備忘記號;4. “琴譜(平)” 第七段“聚沙”內的紅筆補添的減字,應屬“詳訂”後再次的補添,也有可能是後人的補添痕跡,但從色跡、筆觸觀察,後人補添的這種可能性並不大,應該是同一人所爲,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考證;5. 譜內多處的紅筆標符空心“。”、實心“。”在早期琴譜中能夠見到,但半實心“。”標符,在歷代琴譜中還未見到,目前還不清楚其準確用意,也有可能是書寫圓圈時回筆造成的,但譜面嚴謹公正,這種可能性好像還不是很大,具體爲何?也是有待進一步的考證;6. 一譜之內出現“清商調”“夾鐘清商意”“夾鐘清商調”“夾鐘清商曲”的多種稱謂,似乎在呈現調意關係的同時,還蘊含著某種大操琴曲的製曲結構理念,其各稱謂之間在本譜內的具體差別與所指爲何?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7. 譜前小註“妙品夾鐘清商曲,世謂清商楚望譜”似乎可以有多種的理解,如“清商”爲郭楚望所傳,或郭楚望所作,或郭楚望留譜等;8. 綜上所述,故宮博物院明宮舊藏《秋鴻》圖譜的成譜情況:按照譜前小註所載,有可能是出於南宋楚望成於宋元徐門後現於明宮;按照譜面符號標示來看,成譜時間也有可能是在明《東洲草堂遺集》(約1637)前後;按照減字譜譜字來看,其簡化痕跡比較清晰,其成譜時間很有可能是晚於明朱權《神奇秘譜》時期。9. 譜內無作者名款的三十六幅的段落繪畫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從其三十六幅繪畫中能夠得到更多新的思路與啟發。

【注释】

[1]〔明〕朱權:《神奇秘譜》,《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1 頁品下37。

[2]査阜西編纂:《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第347—349頁。

[3]〔清〕孔興爕:《琴苑心傳全編》卷八,重慶市圖書館藏,卷二十,第7頁。

[4]〔清〕徐祺:《五知齋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第1 頁。

[5]査阜西編纂:《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第347—349頁。

[6]故宮博物院編、鄭珉中主編:《故宮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第204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