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一個琴曲出現的年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各曲的淵源,從其流變與演化及其風格異同考證其年代。無錫古琴研究會的王烈先生曾就《古岡遺譜》的八首琴曲[8]逐曲推敲考證,寫成《由〈鷗鷺忘機〉追溯〈古岡遺譜〉》一文,對嶺南八曲(本文衹取七曲)的淵源結論如下:
※《古岡遺譜》本《碧澗流泉》指法旋律不同於明清早期各譜《石上流泉》,而與《琴學入門·石上流泉〔祝桐君傳譜〕》(1864)基本相同。
※《古岡遺譜·漁樵問答》不同於明代早期諸譜本,而與明末琴歌派楊倫《太古遺音·漁樵問答》(1609年前)旋律大致接近,具體譜字方面似乎還受到尹芝仙《徽言秘旨·漁樵問答》(1647)的影響。
※《古岡遺譜·懷古》……概源自於《太古傳習·懷古吟》(1552);其分段與《陽春堂琴譜·懷古吟》(1611)相同,指法亦最爲接近。自《悟雪山房琴譜》開始,方才直接稱做《懷古》。
※《古岡遺譜·鷗鷺忘機》與《松風閣琴譜·忘機》基本相同……《松風閣琴譜》初刊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
※《古岡遺譜·玉樹臨風》接近於《松風閣琴譜》,同於《琴譜析微》(1692),而與《自遠堂琴譜》更是一致。
※《古岡遺譜·雙鶴聽泉》……接近於《大還閣琴譜·聽泉吟》(1673),除個別指法及一些修飾音外與《響山堂琴譜》(1702)、《澄鑒堂琴譜》(1718)及《自遠堂琴譜》完全相同。(www.xing528.com)
※除一些吟猱類修飾音有差異外,《古岡琴譜·神化引》分段及指法與《五知齋琴譜》及《自遠堂琴譜》相同。
由上述對比分析可知,現存楊新倫《古岡遺譜》的八首琴曲,其傳譜年代上限除了《漁樵問答》、《懷古》兩曲接近明末琴譜外,其餘六曲皆接近或等同於清代初年至中葉的琴譜,其來源以《漁樵問答》最早而《玉樹臨風》最晚。由此分析,嶺南派八首琴曲的定譜年限約爲公元1550—1802年期間。(王文)
而查阜西在《琴曲集成·編者的話》中有言:
在印刷術發明初期中並未設想到琴譜也可以刊印。因此,唐代的文字譜到現在衹留下一個僅見的卷子本《幽蘭》一曲。減字譜在宋、元刻本中也衹是偶然在集部或類書之中見到極少數的小品琴曲。直到明代,才在王公貴族領先之下,興起了刊印琴譜專集之風。就現有材料來看,把大量比較大型的琴曲收集起來刻成譜集,是創始於明初期的朱權(朱元璋之子,封寧獻王,刊行了《神奇秘譜》、《太古神品》等六十二曲 );直到明代中葉嘉靖以後,其他藩邸和民間才開始紛紛把各自收集的傳授和創作的琴曲,用減字譜刊傳下來,直到晚近。[9]
照查阜西的說法,琴譜專集刊印始於明初王公貴族,到明中期嘉靖年間(1522—1566)在民間才成風氣。
有認爲《古岡遺譜》爲元刊本,而且在廣東刊印,以廣東當時文化條件與中原比,明代中期中原才普遍的刊印琴譜集,如果說元代的廣東就有琴譜集《古岡遺譜》刊印,比中原早了約三百年,似不合理。而且明初刊印的《神奇秘譜》與《西麓堂琴統》均有宋譜譜字與譜式的遺跡,這兩個譜本都成爲近代尋找宋以前古琴風格的打譜對象。《古岡遺譜》諸曲譜式與當時流行的明清琴譜譜式無異,如果以王烈對這些琴曲內容分析,《古岡遺譜》諸曲早年限不出十六世紀中期,恰好就是查阜西認定的明代琴譜專集刊印在民間成風氣的時候。故此《古岡遺譜》是宋王室或宋遺民帶到廣東,在元代刻刊成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