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形成之初,音樂與戲劇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戲曲中的“曲”字,代表了音樂之意。舞臺表演中,唱、念、做、打這四種表現形式之間,音樂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紐帶,通過音樂的伴奏,起到統一與協調的作用,將它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在舞臺節奏、戲劇情節、人物情緒等,各種不同的變化,以及戲劇矛盾中的起伏跌宕,都需要通過或強或弱、或張或弛的音樂來體現。在新版昆曲《玉簪記》中,將一隻琴曲《雉朝飛》作爲全劇的主題曲始終貫穿全劇。並在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逢、相互思念、歡娛幽歡、痛苦離別、激情重逢等等關鍵的戲劇場景中,這首主題曲或獨奏、或聯唱、或伴奏、或交響無字哼鳴,其渲染和烘托了劇作的主題、人物的情緒和戲劇的氛圍。
中國古典戲劇中,在表現愛情故事的表演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但以琴寄情,把古琴作爲傳遞愛情的“信物”,並始終貫穿於一個完整的戲劇中,當屬《玉簪記》。全劇敘述了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之間偶然與巧合的愛情故事。通過“聖與俗”、“色與空”、“精神與情欲”的主題拷問,寫出了男女主人公在封建道德和宗教清規雙重桎梏下敢於衝決樊籠、追求眞愛,“以琴傳情、以詩傳情”的人文情懷,反映出明中葉後人們性情解放的人文思潮。戲劇講究先聲爲主,在全劇開幕曲的結尾部分,便采用了一段古琴獨奏來敘述劇中的這段特殊情景。早年,陳嬌蓮因她的父親過早的離世,當時又遭遇金兵南侵之亂,這位年方二八的妙齡少女,來到金陵“女貞觀”本不是她樂意的安身之地,“也衹是無措沒奈何”,便改法名陳妙常。而正是由於入道的心不甘、情不願才使後面的佛門情事有了萌生和發展的內在可能性。
音樂對於昆曲而言,同樣十分重要。它與劇本、表演、舞臺美術等有機地聯成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綜合性的表演藝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可謂獨具匠心,一個空靈的舞臺全部衹用一種樂器、一個聲音,演奏者充分地運用了古琴特指法:挑、抹、勾、散音、泛音、按音等來表現此刻陳妙常滿腹的委屈與無奈之情。然而需要表達的情景和情感,我們都可通過這段古琴的獨奏音樂敘事,將劇情慢慢的展開。這一獨特、以極其簡約、抽象示意的手法營造出空靈寫意的戲劇情境,將昆曲美學推向抒情詩化的更高境界。(www.xing528.com)
音樂不僅是昆曲藝術構成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夠以優美的旋律來準確地表達曲文詞義,生動地刻畫劇中人物的音樂形象,淋漓盡致地抒發劇中人物情感,可謂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段。在《玉簪記》中這種使用古琴的藝術手法來闡釋劇情,表達人物的情感,恰到好處地運用其節奏的長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聲音的虛實、音色的剛柔濃淡以及左手行腔、右手的語氣等各種藝術手法和處理手段,在以往的昆曲舞臺上還是不多見的,令人耳目一新。古琴的演奏,以及幽雅、婉轉的情景音樂鋪墊,映襯出一個淡雅、獨具佛教韻味形式的舞臺,其幽靜深遠的獨特韻味,更加體現了劇中所要傳達的道觀中僧侶的虛無、空靈與超凡脫俗的禪意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