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琴在明代以前,絕少自稱爲“古琴”的,此後則通稱爲古琴。漢魏以降,先是技師以危苦哀怨爲美,而反激出了逆俗爲高的遁世之琴;然後一步一步發展到宋明,方外之氣乃愈來愈重,並與君子內養之需求結合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講《三教同聲》。可是這種三教同聲,可能呈現的衹是佛道化了的儒家。宋明以後之古琴美學,乃是“詩言志”的,與詩相似。
所以琴在明代以前,絕少自稱爲“古琴”的,此後則通稱爲古琴。古,看起來是指來歷,其實不然,因爲吹竹擊缶也都很古,甚且可能還更古於琴。古,講的是風格。而這種風格,指的就是它遠離現世人間煙火的孤高之感,遺世超舉。所以它高潔清虛、幽奇古澹、和靜恬逸。但我以爲琴不是本來就如此的。
如上所述,琴本詩禮合樂之器,“聖人製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是要燮理陰陽、教化群氓、導政風世的,並不衹用於君子內養。其演禮用樂時,琴也必須廣協眾器。
漢魏以降,先是技師以危苦哀怨爲美,而反激出了逆俗爲高的遁世之琴;然後一步一步發展到宋明,方外之氣乃愈來愈重,並與君子內養之需求結合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講《三教同聲》。
可是這種三教同聲,可能呈現的衹是佛道化了的儒家。整體看,尤以道家氣爲重。(www.xing528.com)
我不反對這種古琴觀,但我覺得這畢竟是窄化了的古琴觀,更會讓人對周漢隋唐之琴學琴文化產生誤解,對儒家琴學琴道之理解與發展尤其不利。
因此我想回到孔子論詩所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來說。
宋明以後之古琴美學,乃是“詩言志”的,與詩相似。然而它無疑衹偏於可以興可以怨。興於感動,怨悱不怒,故特顯其清和高遠。但在可以觀風俗、觀政教、觀盥祭;可以群眾庶、合眾器、通人我等方面,卻不免還有所欠缺。故自適其志則可,要化民成俗,則無此等器量。演奏時,如何與笙簧鐘鼓簫瑟管板相和,也就難以講求了。對現在這樣偏枯的趨向,我們恐怕需要開始有點省察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