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一些研究者将探究学习限定在科学学科中,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两种理解中,前者将探究学习的范围限定在科学课中,后者将探究学习的形式限定于发现学习,都限制了探究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定义和特征,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了明确的论述。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如何正确地理解探究学习

虽然探究学习是近50年来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潮流,并曾经在我国产生过影响(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蓝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等),但我国的教育界对探究学习的概念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例如,一些研究者将探究学习限定在科学学科中,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另一些研究者没有限制探究学习的使用范围,但将它与发现学习等同起来,认为探究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在这两种理解中,前者将探究学习的范围限定在科学课中,后者将探究学习的形式限定于发现学习,都限制了探究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我们认为,应该将探究学习定义为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对于这一定义,应强调以下三点:第一,不能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从探究目的来看,除了发现型探究以外,还有应用探究、表达型探究和训练型探究;第二,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不密闭中,应该在所有学习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第三,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

(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特征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定义和特征,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指南》)中给出了明确的论述。《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研究性学习不是按传统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起来的知识性课程,而是按真实问题组织起来的活动性课程,强调学生应立足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从培养目标上看,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学科课程也应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而努力。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

从实施形态上看,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如何在学科课程中为促进学生探究而教学

从获取新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都适合于或者需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接受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也是两种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灵活地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从巩固和扩展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来看,诸如技术设计、活动设计、形式设计和解决问题等形式的各种探究学习方式是可以大量采用的,但仍然不能忽视体验式学习在巩固基本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培养学生一般素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科学素养、社会能力等)的角度来看,探究学习固然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价值,但接受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仍然不能被完全抛弃。应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对自己学习的管理,将三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三个基本条件是:(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它们是微格式探究学习、完整课时的探究学习、探究性作业。其中,探究性作业实际上是学科领域内的、小型的研究性学习。(www.xing528.com)

(四)如何正确认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对于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角度是将研究性学科看成是课程,另一个角度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而探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学习方式,但它同时也应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不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学科,而且包括政治历史等社会学科,也应包括语文、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

研究性学习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从这一角度看,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学习者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学习者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第三、学习者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者改进自己的作品。

然而,并不能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同起来。我们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与其他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1.从探究任务的特点来看,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综合性的、真实的专题进行探究,这些专题通常是没有确定结论的;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主要围绕学科中的、已经有明确结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2.从探究过程来看,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按照规范的、有计划的、通常是完整的工作环节进行探究,所需的时间也较长(这也是采用“研究”一词的主要原因);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给学生以较大的灵活性,通常不需要经历完整的工作环节,需要的时间较短。

3.从表达和交流来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鼓励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进行交流;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用比较简单和非正式的形式组织表达和交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从目的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并刻意不追求研究的结果;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除了强调对知识的应用以外,更主要地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在注重探究过程的同时,也重视探究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可以提出以下三点认识:

1.探究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它与接受学习、体验式学习一起,构成人类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较复杂的问题,模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来加以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不密闭方式主要用于针对综合性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即所谓的“独立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

3.不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形式机械地照搬到学科课程中,所谓“学科渗透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改成“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与此相对应,“独立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改为“面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究学习”。因此,在学习方式的意义上,研究性学习特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则是适合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