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
新课程标准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这是狭义的“自主学习”。二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这是广义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习者从事主动学习这种实践活动本身决定的。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主体,学习内容为客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主张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教学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学习在组织形式上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有效沟通;探索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而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也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勇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www.xing528.com)
·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者学习状态都有其存在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按照创新教育的指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自我超越能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