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小结

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小结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吴教授讲解后,我们感到很庆幸,因为从一开始研究社会与情绪学习,我们就把“构建家庭式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纳入其中。这样的思路不仅符合社会与情绪教育的需要,其实也受中国文化下的家庭关系的直接影响。因此,社会与情绪的学习也依然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学习社会与情绪技能,构建家庭式学习共同体,想提醒家长们注意几个问题:

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小结

2019年10月,很荣幸,我们作为华人的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美国学业和社会与情绪学习联合会(简称CASEL)举办的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其作为第一个开始研究社会与情绪学习的学术团体,提出了下一个2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一条就是“如何邀请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社会与情绪学习中,加强家庭的促进作用”。听到这个目标,我们感到很好奇,我们从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如何与家长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提升孩子的社会与情绪能力。为什么美国人研究了25年才刚刚提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和吴教授聊起来。吴教授是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我们的社会与情绪课程专家顾问。她非常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对中美文化有比较深的理解,并在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取得了博士学位。她告诉我们,这与美国的教育文化是有关系的。美国人家长与孩子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孩子到学校读书接受教育,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家长不会有过多的参与意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会随时随刻地汇报给家长。如果出现行为问题,也有一套程序,从班主任、辅导老师到校长,看情节轻重一层层处理,也不会立刻“请家长”。因此,在美国,社会与情绪学习已经进入学校教育25年,但家长其实并未更多地参与其中。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者、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培养不仅仅与学校有关,家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他们也开始倡导,打破家庭和学校的界线,在社会与情绪学习这个维度,加强家庭的参与程度。

听吴教授讲解后,我们感到很庆幸,因为从一开始研究社会与情绪学习,我们就把“构建家庭式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纳入其中。“家庭式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创建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社会与情绪的环境。在这里,家长和孩子都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与情绪能力为目标,互相陪伴,互相促进,共同练习,一起提升。

这样的思路不仅符合社会与情绪教育的需要,其实也受中国文化下的家庭关系的直接影响。在中国,甚至全球的华人家庭,孩子的学习几乎都是整个家庭的事。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走访了一些华人家庭,感觉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中国本土的家长是一样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荣耀,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远远大于对自己的期待,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家长会不惜代价地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更多。这也就产生了很多中国式陪读现象。比如:孩子不认真听讲,家长会被老师请到学校批评教育;孩子的作业每天要家长检查签字,保证质量;要考试了,家长也会非常紧张地参与到孩子的复习中来;周末上各种课外班,是家长最忙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感叹,平时周一到周五都没有周末忙。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下,家庭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连接,这份连接是在集体文化中传承的,不可能消失。因此,社会与情绪的学习也依然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如果能够构建起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家长和孩子成为学习的伙伴,互相促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实,一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除了家庭,还有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图8-1)。但在我国应试的压力下,学校教育目前虽然在大力倡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主要还是承担着重要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有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前没有做好准备,不具有自我调节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会因为学习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造成困扰。这些现象都与孩子的社会与情绪能力较低有关,也很容易影响孩子专注于学习。而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引导责任的,依然是家庭。家长可以把学科学习的责任更多的交付学校,而家庭成为社会与情绪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孩子不会因为家庭和学校都过度强调知识学习,产生过大压力;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教给孩子更多管理自己与适应环境的方法,帮助他们与学校的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关系,更专注与学习。

(www.xing528.com)

图8-1

我曾经有个学生叫小孟,他在学校跟老师的关系很紧张。只要老师批评,他就认为是老师有意针对他,不仅不能跟老师沟通,还顶嘴、吵架,甚至在上课时拍案而起,学习成绩更是糟糕。这让老师和同学都很不喜欢他,都认为他肯定有心理问题,要求家长带他去看病。小孟的爸爸妈妈为这事伤透了脑筋,他们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但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帮助小孟。还好,小孟和妈妈都参加了社会与情绪课程的学习,记得一次课程讲“理解社会关系”,课堂上每人扮演一个人物,两两相碰,随意组合,每次组合都说出两个人的关系可能是什么,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活动结束,老师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小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了!我原来总把老师当作妈妈,我觉得老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对待我。但今天我明白了,老师和我的关系不同于妈妈和我的关系,和老师在一起,就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听老师的话。”小孟的这次感悟,让他接下来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他转学到了新的学校,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不再把老师对比成妈妈,在学校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挑战。新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他也找到了自信。这个变化让妈妈恍然大悟,她发现小孟的问题其实是妈妈的教育问题。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也希望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对待孩子。妈妈经常对孩子说:“老师也是很爱你的,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孩子对老师产生了过高期待,误把师生关系当作亲子关系。一旦老师不能及时照顾孩子的感受,他的心里就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于是愤怒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破裂。

这个例子告诉家长朋友,家庭教育不仅仅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学习建立其他社会关系,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这份责任也因为我们中国式特有的亲子关系而决定。因此,给予家长更多的教育支持就是在帮助他们完善家庭教育体系,也是在通过家庭的力量给予孩子成长的能力。

学习社会与情绪技能,构建家庭式学习共同体,想提醒家长们注意几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