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理念斐然成果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理念斐然成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如此陈述道: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可持续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旅游发展进程中,只有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科学地处理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珍惜文化资源,引导文化良性发展,才能使旅游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敞。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理念斐然成果

面临经济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定义为“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43]报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构成,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而这三者是可以协调的,即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加强资源基础的同时是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潜力的。报告承认要取得公正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与社会改革;换言之,人类应当通过逐步改变发展运用技术的方式,保护环境,加强资源基础。[44]

此后,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人加入到实践可持续发展这个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事业中,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旅游界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同时,在大众旅游兴起,旅游业急剧膨胀引发的危机日益凸显出来,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提法受到了质疑。在此背景下,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旅游会议制定出《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构筑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框架,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倡导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规划中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旅游规划中要执行的行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如此陈述道: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而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特别是小岛屿与那些环境敏感地区的平衡关系。考虑到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能力,旅游发展应当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45]

因此,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下列措施:

(1)环境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应对其优化利用,保持必要的生态过程,协助保护自然遗产和物种的多样性。

(2)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保护他们的建筑,现存的文化遗产及传统价值观,致力于跨文化的理解和宽容。

(3)确保可行的、长期的经济运作,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经济效益,平均分配,包括为旅游目的地社区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收入以及社会服务,并且致力于扶贫工作。

正如可持续发展理念承认“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可以协调统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也是在探寻发展旅游的同时,保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统一与良性循环。实质上,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了旅游与人类生存环境(大自然与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强调了旅游者与当地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统一,还强调了当前利益与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其中,旅游与环境的统一是可持续性旅游发展的核心,因为旅游与环境统一可以协调主客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既满足当前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又不损害旅游者和旅游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益。在可持续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求尽量减少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努力增加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正面效应。简言之,在旅游与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开展旅游活动,进行旅游开发和发展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是密切相关的。在西方,人文生态学是随着当代生态哲学的日益深入而得出的科学概念,是人文哲学和生态科学相互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最初社会学者受生物学中对生物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影响,也开始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对此,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谈到,“人文生态是指一个社区的人口和社会生产结构各因素间存在着适当的配合以达到不断再生产的体系。人文生态失调是指这种配合体系中出了问题,劳动生产率日益下降,以至原有生产结构不能维持人口的正常生活和繁殖。”[46]

众所周知,森林里的小树苗,需要具备一定的光、热、水、气、土等条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森林的土壤需要树根牢牢攥住才不会流失,需要动植物的活动才会保持其肥沃度。同样,动植物之间也是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以及在对森林、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依赖中才能生生不息。正是基于对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之认识,人文生态学家认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与动植物一样深深依赖着同时也影响着伴随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化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如何保持这两大环境的平衡就是人文生态学所关注的问题。

用人文生态理念来观照旅游发展,就不能单纯地将后者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是旅游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协调一致,表现为旅游与自然文化环境的良性互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改变最为直观,最易引人关注。加之科技进步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力量,自然环境的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极难察觉。文化生态是人类个体心灵的家园以及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的基础,是它区别于任何别的文化类型的人文个性和文化品质,是一个地区的文脉、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是子子孙孙自豪的根本。因此,在旅游发展进程中,只有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科学地处理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珍惜文化资源,引导文化良性发展,才能使旅游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敞。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阅读材料(1)

从孔明灯到绒线帽

——四川广汉国际保保节实录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作者:谢丰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012fd01008pjw.html,2010.1.30检索)

谢丰荣

放飞希望

广汉是个小城,但是小城却装下了一个大大的三星堆,还装下的有,一个至今不衰的文化习俗:保保节。

才正月初几,雒城门周围就开始发生变化:到处都有对保保节的巨幅宣传帖图,其中最大的一幅写着:“保保节——广汉的城市名片。”整个房湖公园的城墙也全安了霓虹灯,夜晚煞是好看。

正月十五,吃过元宵,从乡下来的父母一定要我陪他们到街上走走,我对中央台的晚会感兴趣,有点不情愿,但又不好拒绝,但一出门,我惊叹不已!

大街上全是人影晃动,川流不息。街沿上、人行道上、斑马线上,甚至大路中间全是人,他们完全不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走。往任何方向你都会与人撞在一起,挤在一起,有时候抽出身来需要用上很大的劲。我们兴奋地打听,原来各乡镇的龙灯表演刚刚散场。母亲责备我说,早就叫你出来,你不肯,这不,没赶上看好戏!

我们顺着中山大道向鸭子河边走。一路上,商店里灯火通明,各色灯光将熙熙攘攘的人群映照成光与影的河流,有些精明的生意人适时地把摊位往路中间靠了一些,于是好些人围在那里选购物品,衣裤鞋袜什么的,又形成河流中的“漩涡”。汽车今天最后悔的就是选走这条道路,喇叭声此起彼伏,但是许多人充耳不闻,在车道上“旁若无车”地穿行。车速不比人快。到了红绿灯,更是“混乱”。过去,十字路口中间地带,人是不敢贸然经过的,可现在你瞧瞧,人在那里走动,人在那里停留,人在那里追撵,人在那里放鞭炮……汽车无可奈何,红绿灯失去了号召力。

也许,这一晚上的混乱正是广汉人制造的,正是广汉人期待的,也正是广汉人陶醉的!为什么不呢?三百六十四天都规规矩矩,今天偏不!这就是广汉人,有激情的广汉人,有魅力的广汉人!

走了几条大街,这才知道,并非只有中山大道一条街才拥挤,广汉每一条街,每一个小巷都这样。城里的人在走来走去,各乡镇的人也来这里走来走去,外市的人也来这里走来走去。仿佛这个元宵佳节的晚上,人们就是要这么走下去,走到深夜,走到明天的保保节才肯罢休。人们边走边说着话,彼此感受着热闹气氛,彼此又制造着热闹气氛。

还没到金雁广场,我抬头一望,突然惊叫道:“看天空中,那是——孔明灯!”

一只灯笼从我们头顶静静飘过,不高,依稀能看出火苗,看出红色灯罩上印着的“顺”字。夜空高远,我这才发现,其实更高更远的地方,还有几只孔明灯在渐行渐远。随着我的叫喊,许多人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天空,并且指指点点。那神情无异于见到外星人的飞碟,应该说,孔明灯比飞碟更有吸引力

金雁广场上更是人多。那里是灯起飞的地方,也是希望与幸福起飞的地方。天色一黑下来,就有人急不可耐地放起灯来,据说,现在已经放了好几十个了,而且,还在放着。我们走近那些放灯的人,看着他们点燃,双手捧起,然后轻轻一松,那些轻盈的灯就慢悠悠地腾空而起。有的由于气还没烧热,放灯的人往上一推,以为这样会飞得更高些,可偏偏它又下降,甚至就要落到别人头上,这就引起一阵喧哗,人们纷纷出手要再向上托一托那灯,几十双手在灯的光里映照得就像美丽的春笋。那情形,太动人了!

置身灯的海洋,人的海洋,仰头望天,看着几十只灯在空中飞翔,心里问自己,它们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吗?

灯都飘向一个方向,像一条闪光的长链,每一颗珍珠都那么璀璨!而且远近大小很有层次。这条长链使人想到,它是否连接着一个神秘的国度?那里,也许有我们三星堆的先人,有带着纵目青铜面具的卓越的神灵。

“福”、“顺”,一个一个写着美好希望的孔明灯被放飞。

希望放飞了,但一定会降临人间的!

福顺降临

正月十六上午八点钟,我们一家九口出发了。在雒城门边借买矿泉水的当儿,我看了看周围。这时候已经有大量的人往门洞里涌,大门前用钢管扎了六七个通道,每个通道里都有人验票,而且是一把抓,根本来不及数一数多少。护城河桥边,连设了五六个售票点,每个点有五六个工作人员。一看票价,乖乖!平时3元,今天15元。

女儿把我的手机抢了去,开始拍照。高高的城楼,上边登临的人肯定在自豪,因为“雄临天府”的匾就在脚下,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提升了不少,有一种“称雄”之感。两座石狮被挂了红绸,戴了红花,想必也被日子点了睛,生龙活虎起来。

人多!乞丐也多,十步之内,必有一丐。有给大家展露脚底疮孔的,有用畸形的躯体在地上书写辛酸史的,有跪地求助的,有一边拉着胡琴一边低首哀叹的……纸币纷纷落进千篇一律的盒子里,广汉人以其大度和悲悯,接纳着这些真假难辫的不幸者。总之,今天,人们出手格外大方,哪怕是受骗,也在所不惜。

一家人相互牵着进了房湖公园。不牵着是绝对不行的,小孩都必须时刻照顾,怕人群突然暴发的热浪波及过来。刚进公园,我发现七八个身强体壮的男子站在路边,正对一个抱小孩的妇女说:“要不要拉个保保?孩子多可爱呀!为了孩子更可爱,就拉一个嘛,我们是帮忙拉保保的,工钱好说……”而那个妇女等我们走过去后也还在犹豫。

公园大大小小的路径全涌动着人潮,仿佛是人体的动脉。人们精神焕发,欣喜若狂。一条狭窄的巷道里摆了几十个小摊点,热情过分的邀请声在互相竞赛。原来都是些抽奖游戏,他们热情地宣传:“来啊,试试手气如何,不要钱的,奖品多多呢!……”人群中有些嗓门比摊主还大,表情比摊主还夸张的,那些当然是“托”。他们或者拿着一个奖品,吃惊地“自言自语”:“呀,还真不要钱呢!”或者喜滋滋地数钱说:“这游戏安逸!摆摊的太瓜了,钱好赢呢!”

这样的小摊凑在一块儿,我心里好笑:骗术!而且是骗术的大荟萃!

我们在一个弹球的游戏前围住。玩的人一手两元,奖金却从10元到50元,只有一种情况不会中奖,那就是球弹出去,又弹回来。这游戏怪就怪在:你试的时候百发百中,一给钱正式开始就一球不中。一定有鬼!可很多人明知有鬼偏去赌上一赌,每个人都在想:“我知道他是骗人的,我就是想花点钱,看看他鬼在哪里!”所以,摊主的生意很火爆。

是啊,用钱买个“鬼”来乐乐,也是保保节的一部分!

我们继续前行。新疆人摆的羊肉串摊上,青烟袅袅,那整整齐齐码放的羊肉串,怕有上千串吧,黄酥酥的,实在诱人!凉面师傅将一盒一盒的凉面早就摆放整齐,精神抖擞地看着走过的花花绿绿的人群。地摊上各种小玩意儿将孩子的眼球紧紧抓住。卖氢气球的手上捏着一束细线,他头上成百的气球在舞动,竟然没把他拉上天去!卖小鼓的边走边敲,见一个小孩就俯下身,将鼓伸到小孩脸边上敲,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湖面上有人泛舟,优游自在,时而动两下木桨,碧水、残荷轻轻荡漾。

是啊,房湖公园,四门大开,只见人进,不见人出。不到一小时,公园简直就要胀爆了一般,游乐场里,家长牵着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欣赏着场中孩子的表演。碰碰车碰出阵阵尖叫,滑滑梯滑出张张笑脸,转转马转出圈圈满足,跷跷板跷起无限欢乐……这里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没有一个日子可以与今天媲美,今天才是广汉人民过年的时间!

保保节,的确是广汉的“城市名片”!

人们已经忘了唐朝宰相房玄龄,尽管这座公园就是因他而得名。人们也已经忘了台湾元老覃子豪,尽管他的纪念馆就在身边。人们也忘了三星堆的摇钱树,滴水崖的桃花山……人们现在专注的只是自己和别人,由“自己”和“别人”所组成的一个盛会正在进行,公园里似乎每一寸土都被踏访,一花一叶都颤动着喜悦。

在我们随波逐流时,警察们似闲非闲,散布于各个角落。石碑亭里,“防暴总指挥部”的字样格外醒目,两个绿军装的战士威严地站岗。折桥廊上,身着迷彩服的民兵在维持着秩序。更多的是穿灰色新制服的巡警,往往四五个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眼睛却时时瞟着远近的人们。

一个大舞台就建在擂星门边,设计师很有创意地将两座画意十足的假山作为背景。电视台选送的主持人激情洋溢地介绍着保保节的由来:相传蜀汉时代,某家人的孩子病得不轻,命悬一线。有高人指点说,去求张飞大将军吧,认他作孩子的保护者。结果,这么一认干亲,孩子的病立即好了。原来,这张飞相貌凶恶,状如钟馗,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自此人们纷纷效仿,每年正月十六这天,有命相薄的孩子,他的父母总要去认一个干亲。认干亲逐渐发展成拉保保,这就形成了当今的保保节!

保保,就是能保住孩子的人!这是指男性,女的叫作保娘。保保要戴上一顶帽子,然后将孩子抱在怀里,这是广汉男人最温柔也最有父性的一刻!

台上的节目不断变换,魔术,唱歌,舞蹈,巴蜀笑星中江表嫂还冲了一段“壳子”(即说了一段笑话),逗得大家爆笑不停。就在这时,台下突然暴发了一阵骚动,原来,一个勾勾鼻子蓝眼睛的外国男子首先中彩,被拉成了保保。中江表嫂惊呼:“天啦!这才真正是国际保保节嘛!外国保保诞生了!”是啊,拉保保的时间终于到了!

我们一家挤出擂星门,马上赶往城墙根一带,因为,保保节的真正意趣还在于此!

参天古木枝条槎桠,这些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木,用它们树的沉稳,形成一片神圣与庄严,好像它们是最了解广汉的人!它们迎来送往,不喜不悲。有的树干干裂,有的已然空心,有的干脆只有木质没有表皮。这些树,是多少个保保节的见证?谁知道呢!而今,它们全披上红色丝条,挂上节日灯笼。看来,它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在它们脚下,演绎了多少“不拉不相识”的戏剧故事,成全了多少父母的爱子情结,我甚至想:当正月十六过后,这里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时,树下的泥土,是不是渗透了这个民俗的全部内涵,化成了一个不甘落后的小城的精神营养?

小山上没有空闲之地,人们互相攀着,在树旁边的人则抱紧树干,以防人群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突发的混乱。人群将几座小山完全覆盖了一层,小山就像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绒冬装。在小山之间的坳里,十几台摄像机高高举过人头,四处搜寻着目标。这多达几万人参与的游戏正在悄悄酝酿之中,一旦成熟,就会暴发,然后摄像机就会像螃蟹的眼睛一样迅速转动,纷纷瞄准目标,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期待着。

哗——,从一处山坡上引起骚动,几万双眼睛立即看过去。一个衣着体面的中年男子被四个彪形大汉扭扯着向坳里冲下去,那面坡上就像泥石流塌方一样,几十个人禁不住也一起向坳里倒下去,个别人似乎倒在地下,但爬起来还在笑。被拉的人在挣扎,脸显怒容,似乎是不愿意,但很快就范,心甘情愿让人戴上一顶绒线帽,将一个妇女怀里的孩子抱过来,在簇拥的镜头前亲了亲孩子的脸蛋,笑着挤出人群,孩子的妈妈和彪形大汉也都随着走了。据说这是登记去了,今天,他可得破费了,拉保保的人工费、孩子的认亲费、孩子的衣服款、还有今后两家人的走动费……那可不是小数目!不过你记住,能被拉作保保的人可不简单,早就受人暗中物色过了,一定是那种有钱有教养的人。被拉是一种荣耀!

刚看了一个,那边山坡上又涌起一阵喧哗。一个男子被拉,可他老婆不干,不想,抱小孩的妇女说,干脆就拉保娘吧!于是她雇来的人纷纷捉住“保娘”的手臂,直把那“保娘”气得大哭。可这一拉,往往事成定局,不干也由不了你啦,顶多今后多作一番解释,但现在而今眼目下,你哭也得当保娘了!

野蛮!

偏偏正是这种野蛮,使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走到一起。也正是这种野蛮显示出一个民族的睿智!野蛮!无可奈何!可“亲家”“亲家”叫得多甜啊!如果冥冥之中真有一股力量,既能保住孩子没灾没病,又能使疏者变亲,亲者更亲,那当然两全其美!广汉人不仅能创造让世人瞩目的三星堆文化,也同样能创造令世人开颜的独特习俗!

正月十六,不知让多少个家庭的梦想成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节日疯狂了一个小城,吸引了一个省,震撼了一个世界,那几座小山包,那几条小沟壑,就像人大脑里的脑回,而几十万人挤在一起,恰如脑中神经细胞,平时,每个细胞各行其是,今天,这些细胞之间野蛮而又极其偶然地相互冲撞起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这就是广汉人灵魂中的实质!

我所记录的,还只是房湖公园里的情景,同样刺激同样热闹的场面也在广汉城另一头的水上公园里进行着,而且,你即使下午进公园,票价也不会少一分,因为欢乐还在继续!

今夜,我正坐在床上急速运笔,写着这篇动情的赞美文字时,女儿和侄女竟举着一个大大的“口袋”过来,说是用它来帮助我产生些灵感。我一看,天啦,竟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孔明灯!我忙问从何而来,她俩说是早上推开窗户发现的,就落在我家雨棚上边。

我太幸福了!那上面有个大大的“福”字!我觉得是福选择了我,青睐了我,并降临于我!

更重要的,我是广汉人中的一员!

广汉人有福了!

阅读材料(2)

美国感恩节

(资料来源:百度网站,http://zhidao.baidu.com,2010.2.20检索)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而且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与否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后来,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橘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

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须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但烹饪技术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应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于是,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开始了哥伦布远征式的冒险航行。对于航海来说,这艘有着浪漫名称的船只未免太小了。由于形势所迫,他们“选择”的,又是一年中最糟的渡洋季节。不过,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了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这群饱经忧患的人已经不顾一切了。(www.xing528.com)

海上风急浪高,五月花号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片树叶,艰难地向前漂泊着,几乎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没有遇到任何损害,并在航行了66天后,于11月21日安抵北美大陆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后,五月花号继续沿海岸线前进。由于逆风和时差,它没有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反而在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把他们送上了新英格兰的土地。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充满危险的远征中,所有探险者只有一人死亡。但由于旅途中诞生了一名婴儿,使到达美洲的人不多不少,仍然是102名。移民都是虔诚的教徒,无不手划十字,衷心感谢上帝的眷顾。

现在,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完全是一块陌生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显得沉寂、荒凉。因此,大约在一个月内,移民们不敢贸然靠岸,仍然以船为家。在此期间,他们派出了侦察队,乘坐小船在科德角湾沿线寻找定居地。一天,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侦察队返回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适合移民们居住的、真正的“天堂”。“天堂”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这是一个天然的良港,非常适合五月花号停泊。港口附近有一个优良的渔场,可以提供大量的海产品。不远处一片连绵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这块土地环绕起来。在明亮的阳光下,结了冰的小溪反射着晶莹的光泽,可以为移民们提供充足的淡水。开垦过的肥沃农田,一块一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了一片虽然残破,却足以遮风避雨,帮助他们度过严冬的房屋……看起来,一切都不错,而且不能再好了。唯一令他们感到迷惘的是,这片到处都有人类生活遗迹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个人影,一缕炊烟,显得是那样荒凉,倒好似事先就为他们准备的一样。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印第安村落。几年前天花流行,全村人无一幸免,这才使它成了这群异国漂泊者的最佳避难所。

几天后,五月花号渡过了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下了锚链。移民们划着小艇登陆时,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共同庆祝新生活的开始。后来,这块礁石就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不过,对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来说,第一个冬天并不美好。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像魔鬼一样在空中嘶鸣,漫天的冰雪,无情地拍打着简陋的住房。在这一片冰天雪地里,移民们缺少必要的装备,也缺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经验。在繁忙劳动的重压下,不少人累倒了,累病了,恶劣的饮食,难以忍受的严寒,使更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一个冬天过去,历尽千难万险来到美洲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个。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几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几家在做丧事。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欢乐没有了。每个人的心头,都被一种空前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一个梦,一个刚刚开始的美梦,难道就这样被打破了吗?每个人都在思索着。

就在移民们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时,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进了普利茅斯村。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临近村落的印第安酋长派来察看情况的。这是移民们来到美洲后接待的第一个客人。他们向客人倾诉了自己的来历以及所经受的种种无以复加的苦难。印第安人默默地听着,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怜悯和同情。事情就此有了转机,几天后,这名印第安人把他的酋长马萨索德带进了移民们的房屋。酋长是个慷慨热情的人,他向移民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给他们送来了许多生活必需品作礼物,派来了最有经验、最能干的印第安人,教给移民们怎样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教他们捕鱼、狩猎、耕作以及饲养火鸡等技能。

这一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导和帮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终于闯过了生活的难关,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就在这一年秋天,已成为普利茅斯总督的布雷德福颁布了举行盛典,感谢上帝眷顾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当然,他没有忘记为移民们排忧解难的真正“上帝”——热情、好客、智慧的印第安人,特地邀请马萨索德和他手下的印第安人前来参加节日庆典。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提前送来了5只鹿作为礼物。11月底的一天,移民们大摆筵席,桌子上摆满了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用自产的玉米、甫瓜、笋瓜、火鸡等制作的佳肴。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3天,白天,宾主共同欢宴,畅叙友情。晚上,草地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年轻人一起跳舞、唱歌、摔跤、射箭,气氛非常热烈。

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首先,它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们尽情狂欢、庆祝;其次,它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美国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这两味“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忆及先民开拓艰难、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怀旧情绪。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尽管感恩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每年节日期间,仍然有成千上万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参观、游览,重温美国的历史。今天,不仅美国人过感恩节,加拿大人也把它视为例行节日。这或许因为,在加拿大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也生活着许多英国移民的后裔吧!

思考题

(1)“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包含了什么内涵?

(2)文化涵化包括哪些方式?

(3)可持续旅游发展包括哪些原则?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举例说明著名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案例。

(5)讨论以下内容:

“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打造和开发。”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班开班式上的一句坦言。这样的忧虑不仅来源于乌丙安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老师和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也表现出十分相似的担忧。田青老师在其《传统与现代化》主题学术讲座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对传统的极度憎恶中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对传统严酷破坏的基础上开始的。”苏东海先生在城市文化研讨会上同样指出:“城市的高速建设将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快速消失”。

参考资料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3]杨振之,等.旅游原创策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尹贵斌.反思与选择——环境保护视角文化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台湾:田园文化出版社,1998.

[6]周毅.近代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研究——作为文化现象的洋泾浜英语[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7]Graburn,N.H.H.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M],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

[8]Urry,J: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1990).

【注释】

[1]http://www.eionet.europa.eu/gemet/concept?cp=2801&langcode=en&ns=1.2010.1.30检索。

[2]杨朝飞.环境保护与环境文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91.

[3]王续琨.环境文化与环境文化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

[4]郭鹏.地域文化与地方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163.

[5]路柳文.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4(12).

[6]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7]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9.

[8]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51.

[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238.

[10]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35.

[11]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62.

[1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243.

[13]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37.

[14]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41.

[1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251-252.

[16]芮逸夫.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53.

[17]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

[18]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台北:田园文化出版社,1998:4.

[19]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台北:田园文化出版社,1998:5.

[20]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21]C.Lee,Y.Lee and B.Lee,Korea's Destination Image Formed by the 2002 World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839~858

[22]J.D.Hunt,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3(3):1~7。

[23]J.L.Crompton,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Travel Research,1979,17(4):18~23.

[24]Sameer Hosanya,Yuksel Ekincia,and Muzaffer Uysalb,Destination Image and Destination Personality:An Application of Branding Theories to Tourism Pla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638~642.

[25]Charlotte M.Echtner and J.R.Brent Ritchie,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3):3~7.

[26]Charlotte M.Echtner and J.R.Brent Ritchie,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3):3~7。

[27]杨振之,等.旅游原创策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7.

[28]Ching-Fu Chen and Dung-Chun Tsai.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7(4):1115~1122。

[29]杨振之,等.旅游原创策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2.

[30]卞显红文.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

[31]杨杰等.熟悉度对旅游形象感知行为影响研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J].旅游学.

[32]C.Lee,Y.Lee and B.Lee,Korea's Destination Image Formed by the 2002 World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839~858。

[33]宝贡敏,等.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来杭日韩游客视角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10).

[34]译引自S.Beeton,Ecotourism:A Practical Guide for Rural Communities.Collingwood[M]Landlinks Press,1998:47。

[35]译引自Paul Brunt,Paul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Annals of Tourism。

[36]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398.

[37]《印度88岁隐居公主当街静坐·抗议文化遗产商业》。

[38]译引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Acculturation#History of acculturation

[39]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62.

[40]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62.

[41]《塞浦路斯穆斯林抗议在清真寺院开酒吧》,http://www.zjblog.org/?action-viewnewsitemid-18283.2009-11-04检索。

[42]杨桂华文.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4).

[43]译引自《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44]http://www.ace.mmu.ac.uk/eae/Sustainability/Older/Brundtland_Report.html.2010.1.20检索。

[45]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ourism.http://www.gdrc.org/uem/eco-tour/charter.html.2010.1.30

[46]费孝通,等.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中日学者共同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