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化学

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化学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是目前非常受关注的议题。相对而言,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更为集中、更为显著。然而,对于旅游地而言,伴随大量游客而来的异质文化种类多样、冲击频繁、时间持久,势必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积少成多,以至引起文化变迁。

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化学

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是目前非常受关注的议题。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旅游对不仅所有相关人员有益处,它也对环境社会有负面作用,对于对旅游比其他文化更为敏感的土著文化尤其如此。”[34]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指的是“使旅游地社会价值观信念和文化实践产生长期渐进的变化的影响”。[35]但事实上,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紧密,两者的变化不可能被孤立对待。

文化具有两个特性,即文化的稳定性和变迁性。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文化的核心要素积淀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同时,人类在相互的竞争中以及在与外界的斗争过程中,为了适应和征服环境,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或被迫改变自我,因此带来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变迁为人类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可以说,变迁性是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根据人类学研究,“文化变迁指的就是在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过程。”[36]文化变迁的原因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因素来自于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与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通过创新、发明、发现以及文化遗失等方式引起文化变化;外部因素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指环境变化要求文化进行调适,或者与其他文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引起的变化。那么,旅游引起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由于文化内部的创新与发展较为缓慢,旅游对旅游地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两大方面:①旅游开发引起的旅游地文化环境的改变;②与外界文化频繁集中的互动引起的旅游地文化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旅游开发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旅游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泥路变成顺畅笔直的柏油路;农舍添进成套的现代设施;农田开发成游憩区被坚硬的水泥覆盖;当地居民有的被迁移离开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前往城市或更偏远的地区,有的不得不放弃他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生计,去从事新的职业;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作为旅游商品,汽车的隆隆声在许多景区此起彼伏;伴随游客而来的垃圾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等等。总之,由于旅游开发导致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即文化依存的环境与载体的改变,是旅游地文化改变的一个关键因素。2008年,印度88岁隐居公主当街静坐,抗议文化遗产商业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缘由是在以大量宫殿、中世纪迷宫式集市、古代私人官邸等历史遗迹闻名于世的印度历史名城“斋浦尔”涌现出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出于对城市绿色环境与历史遗产遭受到不断侵蚀而感到的不满,公主走上街头与贫民一起抗议;[37]另一方面,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直接与间接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的接触和旅游行为本身,必然对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更为集中、更为显著。文化是旅游的特殊属性,在寻找新鲜感的旅游过程中,旅游地各类文化现象让游客耳目一新。旅游是暂时的,当游客回到客源地后重新进入原来的文化氛围时,对个体游客而言,或许会有所回味或思考,但既往的生活模式所产生的惯性强烈排斥着异质文化,并逐渐淡化旅游经历与旅游地文化对游客的影响。然而,对于旅游地而言,伴随大量游客而来的异质文化种类多样、冲击频繁、时间持久,势必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积少成多,以至引起文化变迁。

旅游行为导致两个文化互动的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式是文化涵化,它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长期、直接的接触导致其中一个文化或者两个文化原来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现象。[38]根据美国学者哈维兰的界定,文化涵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39]

替代(Substitution)——新的文化特质成为文化丛取代原有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并发挥着相同的功效,产生最小的结构改变。比如,旅游地的人开始放弃或者较少时间穿着样式单一、着装比较麻烦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改穿现代服装。

综摄(Syncretism)——新旧文化特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体系。例如,洋泾浜英语的形成源自旧中国时期上海、广州等地租界一些中国人跟英美人交谈所使用的不纯正英语(语法依据汉语,词语来自英语);又如,民族音乐创作中融入西方摇滚乐的形式。综摄的一个极端形式即为同化(assimilation),指其中一个文化失去本来的特色,成为另一种文化的一部分。

附加(Addition)——新的文化特质依附于原有的文化特质。譬如,藏区耍坝子活动期间,使用的帐篷不仅有传统的视野宽阔、通风良好的民族帐篷,也有不漏雨且便于拆卸的旅行帐篷。

退化(Deculturation)——失去文化的主体部分。比如,藏族锅庄经过改革搬上舞台受到游客的喜爱和推广,但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却逐渐被遗忘,甚至消亡。(www.xing528.com)

创作(Origination)——为满足变迁的需要,产生新的文化特质。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的成都市三圣乡,过去只是城市郊区一个普通的贫困乡;2004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观光产业和休闲农业。开发者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卉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如在景区内打造“精品梅园”、“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主题梅园,建设梅花知识长廊、咏梅诗廊和咏梅诗碑,跳“花重锦官城”歌舞,饮梅花酒、梅花饮料,吃梅花糕和梅花宴,整个幸福梅林充满了浓厚的梅花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与喜爱梅花的人前来观光休闲。

拒绝(Rejection)——变迁的速度过快,以致多数人无法接受,引起全面的拒绝和反抗,或者复兴运动。据报道,英国游客的“臭名昭著”的行为在希腊引起当地居民强烈不满。一些英国游客酗酒成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著名景区克里特岛当地居民对这些英国游客十分厌恶。2007年,希腊克里特岛居民曾举行大游行,抗议英国游客“沙滩做爱、旅馆堕胎、扰乱旅游秩序”等放荡行为。2008年,克里特岛在“打击希腊海岸度假区酗酒专项行动”中逮捕了不少违规的英国游客。2009年,17名英国男子装扮成修女彻夜狂欢,随后被希腊警方拘捕,被认为是“做出了冒犯东正教的恶行”,罪名包括“在公众场合暴露身体”、“亵渎宗教标志”等。

涵化有许多可变因素,包括“文化差别程度;接触的环境、强度、频率,以及友好程度;接触的代理者的相对地位;何者处于支配地位、何者处于服从地位;流动的性质是双方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40]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文化涵化仅仅只是客观的过程,其影响是利是弊,还得从观察者的立场进行判断。其中,旅游引起文化变迁的几个突出现象有:

第一,旅游引起本土身份和价值观的改变与丧失。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商品化——为了迎合游客的期望,旅游地文化被物质化或者说被商品化。譬如,宗教场所被打造成旅游产品,可以随意参观,只需交费便可以在神圣的殿堂拍照;心中神圣而神秘的崇拜物因为变得可以用钱购买,使得民族心灵的寄托无处可依。又如,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被当做商品成为随到随参观的娱乐项目,造成其中的文化含义与民族神韵荡然无存。再如,为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民族工艺品通过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甚至原始工艺由于时间与资金成本高逐渐被淘汰,而为追逐最大利益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加工方式,严重威胁艺术价值高且独具个性的工艺。更为严重的是,当旅游地的文化被打包成旅游商品或是娱乐项目来贩卖时,人们的价值观会遭受强烈的冲击。例如,在伊斯兰世界闻名遐迩的塞浦路斯哈拉清真寺曾是一座历史名寺,被穆斯林看做是本土的伊斯兰圣地,而如今已被开发为历史景点,供旅客游览。2009年11月,塞浦路斯旅游局为旅游者增加服务,决定在清真寺大院中开辟一间酒吧,此行为被认为是“对伊斯兰的亵渎”,[41]遭到当地穆斯林的强烈抗议,引起民族关系紧张。②全球化或者标准化——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旅游地文化被全球化或者标准化。在营造新鲜感、增加游客兴趣的同时,旅游地不得不考虑游客的出行、起居、饮食的舒适性。连锁酒店、连锁快餐店、品牌服饰店应运而生,让客人感受一样的设施、标准化的微笑、相同的服务,无论在上海还是在罗马,无论在东京还是在纽约,住在星级酒店的客人很难感觉到文化差别。各地的旅游商品千篇一律,自然而然文化开始趋同,多样性逐步减少,地域文化的魅力也被减弱。③真实性丧失,舞台化真实——在有限的访问时间和空间内,游客急迫地想看到当地人的生活面貌,感受到当地的风情,由此引发旅游产品速食般被打包,集中展示民俗文化。例如,只有在传统节庆才进行的艺术表演成为旅游产品后,根据游客品味进行加工,不间断地循环演出。传统的甚至早已消失的建筑形式、服饰、风俗被再次发掘出来为游客集中展示。可在当地居民们忙忙碌碌围着游客打转,想方设法通过旅游赚钱时,他们的生活却已离过去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展示在游客面前的旅游地事实上更像一个舞台,展示着早已安排好场次、追求舞台效果、角逐票房的一场场表演。

第二,旅游加强了文化认同感。当然,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前文所述,区域文化的独特形式是旅游地吸引外地游客前往的重要因素,因而游客对旅游地的好奇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自己独特之处的关注。另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激发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持与维护,并且为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提供经济保障。香格里拉的霞给村的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的发展就印证了“藏民在旅游接待中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有了文化心理动力的支撑。”[42]

尽管受利益驱使,被历史封存的传统文化被再次搬上舞台的做法也并非绝对错误。通过对传统的关注和挖掘,民族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根基,增强凝聚力。被开发的传统还可以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为当今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20世纪几近消亡的纳西古乐,在旅游开发中通过发掘、整理、改进,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重焕光彩,并且成为云南丽江的标志性文化特质。

综上所述,旅游本身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行为,其影响似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即便没有旅游带来的影响,文化变迁的进程也绝不会停下。况且商品化、全球化等问题的出现不单单是旅游所致,而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所以,在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寻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今天,如何趋利避病,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