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与外延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文化进行分类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文化能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书分别以旅游文化的结构、旅游文化的形态、旅游文化的地域分布以及旅游文化的内容为分类标准,对旅游文化进行划分。
首先,按旅游文化的结构划分,旅游文化可以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因为旅游活动的过程是在旅游主体的参与下由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共同作用完成的。
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体验所产生的结果。来自不同地域的旅游者所负载的文化千差万别,因此在研究旅游主体文化时应针对旅游者所处的地域背景、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旅游客体文化是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文化,它是旅游主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发掘旅游资源或者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才能更加全面而准确的展示旅游客体文化并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旅游介体是指连接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即旅游业。旅游介体文化主要是服务于旅游主体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所呈现的文化形态,包括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导游文化、旅游商品文化等。在研究旅游介体文化时,必须把如何提高旅游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旅游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水平和旅游者能否获得满意的文化享受以及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并最终决定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旅游文化构成体系中、旅游主体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着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发展。旅游客体文化以旅游吸引物来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介体文化得以实现的依托,而旅游介体文化是沟通旅游主客体文化的桥梁。可见,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旅游文化体系,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旅游文化按形态可以分为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基于一般文化的形态来划分的,而旅游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旅游物质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有形物质文化形态。一方面,它是指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如宗教建筑、名山大川等;另一方面,它是指保证旅游活动完成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如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交通工具、饭店、餐馆等。
旅游制度文化是指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规范而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以及旅游者受旅游目的地礼仪民俗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文化。譬如,在日本的婚礼风俗当中,白色象征着喜庆,所以中国人去参加日本人的婚礼就不能以自己的民俗习惯来赠送礼物。
旅游精神文化指的是:在文化动机的驱使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其固有文化和所感知文化的外显以及旅游业经营者在旅游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旅游经营者的产品设计思想、旅游伦理道德精神等。譬如,以儒家文化著称于世的“东方圣城”曲阜,其文化影响着周边及东亚各国。曲阜由孔庙、孔府、孔林组成,统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以及学习儒学的圣地。曲阜之所以成为旅游者热捧之地,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吸引力使众多的旅游者前往膜拜。(www.xing528.com)
旅游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紧密关联,共同组合成旅游文化这一文化复合体。
第三,按旅游文化的地域分布划分,旅游文化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旅游文化的丰富性是与其地域的差异性分不开的,不同地域产生出不同的旅游文化,即使是同一地区其区域的远近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旅游文化。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例,从古至今,就有吴越旅游文化、齐鲁旅游文化、三晋旅游文化、巴蜀旅游文化、关陇旅游文化、荆楚旅游文化和岭南旅游文化等。全球范围内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分布,如东南亚旅游文化、欧洲旅游文化、美洲旅游文化、非洲旅游文化、阿拉伯旅游文化等。
最后,按旅游文化的内容划分,旅游文化也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据此旅游文化可以分为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园林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旅游饮食文化体现着当地日常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包括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在旅游饮食文化方面,中国和外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观念(美食观念、审美标准等)和饮食文化技术(原料选用、烹调工艺、餐桌类型、进餐方式、餐具等)。以餐具为例,中国用餐普遍使用筷子,偶尔配以汤匙;而国外则多使用餐叉和餐刀。旅游服饰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性格、审美观念、生活内容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外在表现,例如,中国是旅游服饰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朝鲜族偏好素色和白色服饰,妇女服饰以“则高利”[1]和“契玛”[2]等短衣长裙为主,男子服饰有坎肩、短袄、长袍、裤子等。又如,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佛教文化、旅游道教文化、旅游基督教文化和旅游伊斯兰教文化等。宗教名山胜地、宗教建筑以及建筑中的雕塑、石刻和壁画等是旅游宗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满足了旅游者的宗教或宗教式的情感需求,因此基于宗教文化的宗教朝圣游、宗教观光游、宗教艺术游等受到了旅游者的追捧。
由于旅游文化涉及旅游和文化两大领域,这就决定了旅游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继承性和变异性等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还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又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综合性;②多元二重性;③大众性;④双向扩散性。
所谓“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是指旅游活动中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显现。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交流和消费活动,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成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其次,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复合体,其表现为旅游主体动机、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客体类型的广泛性以及旅游介体服务的人文性、实践性。
所谓“旅游文化的多元二重性”是指旅游文化既是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也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旅游文化的暂时性强调个体旅游者的旅游文化活动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始而开始,随着旅游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旅游文化的延续性是指旅游文化是随着整个社会旅游活动的持续进行而向前发展的,旅游文化在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动力之一,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会发生碰撞,其结果产生旅游文化;旅游活动过程也是文化认同过程,主客间的文化差异过大会阻碍旅游文化的顺利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平衡和统一。
所谓“旅游文化的大众性”表现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早已打破了地域、行业和阶层的限制,表现为旅游参与者人数多、层次广、来源杂等特点。旅游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普通大众普遍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的大众化使旅游文化的受众范围扩大,受众人数增加,因而旅游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
所谓“旅游文化的双向扩散性”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双向传播。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将旅游客源地的文化传入旅游目的地,对旅游目的地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当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会把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带回旅游客源地,无形中影响客源地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这些冲击中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