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出现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现象。远古时代人类不满足于环境和自身的束缚,向外拓展生存的空间,而大自然的灾难又常常造成生存环境的毁灭,迫使人类迁徙。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移民、迁徙活动,当然这种移民与迁徙活动并不具有现今旅游活动的含义,仅仅是一种求生存的活动。古代的“旅行”与近代意义的“旅游”两者是有区别的,古代的“旅行”强调“行走”,其目的有较强的功利性,如古代商贸旅行重在商业活动。近代意义的“旅游”一词专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导致长期定居,也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14]“旅游”目的主要在于追求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
古代“旅行”与近代意义的“旅游”又有交叉之处。古代的“旅行”之中也伴随有愉悦之感,尽管在中国古代出现了“旅游”一词,但它并不具有今天人们所说的“旅游”一词的内涵。近代意义的“旅游”活动起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旅游必须通过旅行来实现。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在于:①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如商务、求学、朝圣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②逗留时间不同。单纯旅游者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然返回其原居住地;旅行者则不一定。③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旅游是一种旅行,而旅行不一定是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而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因此,人类的旅游行为虽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今天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古代文化旅行指以因宗教、游学、商贸、外交等原因离开居住地同时感受体验异国异域的文化和风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旅游是从远古时期的文化旅行发展而来的,总结起来,古代的文化旅行主要有以下五大模式:
商贸旅行
商贸旅行活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金属工具的出现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手工业的发展加速私有化的进程,其结果带来大量社会剩余商品。生产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于是出现了不从事商品生产只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这种易货贸易扩大了不同商品交换的范围,为了了解更多的商品和交易商品的需要,必须进行旅行经商到异地交换商品,这便是人类最早的旅行活动的开始——商贸旅行。
商贸旅行是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是古代旅行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商贸旅行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因而形成商贸旅行的不同文化景观。
最早的商贸旅行始于地中海的苏美尔、埃及和腓尼基。公元前2000年后,埃及商业异常繁荣,由于手工制品和农产品的盈余,加上古埃及得天独厚的水路运输通道,埃及商人所选择的便利出行方式一定是沿尼罗河航行,这就带来了古埃及造船业的兴旺。他们的商船常航行到红海和地中海东部的港口,沿尼罗河乘船可直下努比利,那里有丰富的金矿、铜、紫晶和牛。
被称为“海上民族”的腓尼基人是早期最著名的航海民族。他们生活在地中海的东端,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至公元前8世纪,凭借发达的商业、手工业和造船业,他们西越直布罗陀海峡,北至北欧波罗的海各地,东达波斯湾、印度。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腓尼基在东部地中海相继发展了推罗、西顿及拜布洛斯等港口城市;在拓展贸易进程中,他们的商人控制了地中海大部分航海贸易,形成地中海商贸中心。希腊人迫与生存压力,与腓尼基人展开海上贸易竞争,前者随贸易的扩张而建立许多独立的商业城邦,而商业城邦延伸至黑海、地中海沿岸。每一个城邦都有集市,货物交易十分兴盛。古罗马文明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起罗马帝国,帝国里有横跨欧、亚的罗马大道,有以罗马城为中心的网状公路以及地中海的海上运输通道,客观上造成古罗马境内外商贸旅行异常活跃,古罗马商人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陶器、香料、珠宝等商品,随之出现繁荣的商业城市。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古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中国丝绸远销南亚、中亚、罗马市场,为此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即“丝绸中国”的意思。
古罗马时代商业活动已遍及全欧洲,后来由于日耳曼人占领罗马使欧洲社会在公元4~7世纪经济凋零。西欧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15]当时出现了民族纷争,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大小领主对土地有绝对控制权。罗马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加上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抑制着商业的发展。11世纪后,地中海沿岸城市兴起,而伴随着城市工商业者的出现,欧洲中世纪的商贸旅行开始活跃起来。十五六世纪西方掀起对东方财富追求的航海热,其中有15世纪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对新大陆的发现,又一次海上商贸旅行得以开辟,从此国际商贸旅行在地域上从地中海扩展到新大陆。
近代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大机器的工业劳动促使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进一步扩大商贸旅行的范围。自17世纪中期近代社会产生之前,欧洲商旅的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西方商贸旅行在重商思想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贸易经商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在规模上始终占支配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商贸旅行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就属于商末周初商人的商贸旅行活动。形成于秦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于三国及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该海上通道是中国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其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等沿海口岸。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海上贸易更加频繁,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汉朝为加强与西域的商贸沟通,开拓中西贸易商道“丝绸之路”。此商道东起中国长安,西到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并连接、延伸到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由于这条道路的开通起初是为了进行丝绸贸易,所以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绸远销至希腊、罗马,同时,也传播去了养蚕技术。此后,“丝绸之路”成为千余年来连接中西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宋元时期,工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宋代东南六路经济发达,不仅有杭州、苏州、扬州等大城市,而且诸多市镇、集市发展,加上水陆交通与海外贸易之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城乡区域市场网络。东南沿海宋钱大量外流,日本、高丽及南洋各地都有流通;两浙市舶司先后管辖杭州、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县、青龙镇五处市舶务,这说明这里海贸兴盛。[16]元朝时期与西域的商贸旅行活动十分活跃,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兴盛。随着资本主义元素在中国开始萌芽,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并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商帮,商帮的典型代表就是晋商和徽商,晋商和徽商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晋商和徽商打破地域,从内陆贸易扩展到边贸贸易,拓宽商贸旅行活动的范围,推动了包头、西宁、张家口、平遥、祁县、太谷等城镇的兴起。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中国被迫开埠通商。
中国的新型商业城镇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运输工具的近代化,使中国商贸旅行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而言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重农抑商”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商贸旅行的发展;此外,极为不便的交通也使商贸旅行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举步维艰。尽管中国古代商贸旅行发展缓慢,但还是形成了具有旅游文化价值的商业城市景观和水陆交通景观,如著名的中国四大古镇——佛山镇、汉口、朱仙镇,景德镇;又如著名的中国古城——无锡、芜湖、淮阴、临清等;另有西安、敦煌、武夷、张掖和喀什等组成的陆上丝绸之路;至于水陆交通景观,有扬州、宁波、泉州、广州等组成的沿海通商大港。
宗教旅行
宗教旅行主要以朝圣、求法、传法或宗教交流为目的的旅行活动。最初的宗教旅行者主要是虔诚的宗教信徒。随着宗教文化内涵变得丰富以及近代旅游的出现,造就了对宗教文化的体验者。宗教旅行者包含宗教信仰者和宗教体验者,前者是从事朝拜活动,后者是对朝拜活动的感受者,两者构成宗教信仰旅行和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旅行开始于朝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西方人类学家特耐对此曾有结论:“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或者说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古代的朝圣与旅行有着密不可分的相生相伴的关系,或者说古代的朝圣是近现代宗教旅游的一种前身。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众多虔诚的宗教信徒出自对宗教神灵、名山古刹的顶礼膜拜,经历千辛万苦远道而来,而非宗教信仰者在宗教氛围的渲染下也忘却了自己的世俗身份来感受宗教。
朝圣旅行地一般是以宗教的发源地为目的地或者是重大宗教节日的举行地。古埃及于公元前3000年就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无数教徒前来朝拜。宗教在古希腊也盛行: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在神话传说中,奥林匹亚是众神聚居之地,那里建有宙斯神庙;奥林匹亚节是最负盛名的庆典。在宙斯神大祭之日,各城邦的许多人都来参加这里举办的赛跑、赛马、摔跤等竞技运动,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发展成为全球性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的奥林匹亚庆典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它促进了周围剧院的建立和宗教旅行的发展。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严格规定朝觐制度,规定信徒一生中必须向麦加克尔白圣殿至少朝拜一次。为此,宗教圣地逐渐形成集宗教思想、宗教建筑、宗教仪式等于一体的宗教景观。
宗教旅行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换言之,宗教的传法、求经和僧侣云游四方是宗教传播的重要途径。耶稣传教的福音遍及巴勒斯坦,穆罕默德的足迹撒遍整个阿拉伯半岛,释迦牟尼的缘钵广及恒河流域。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宗教旅行活动的结果,如:东汉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随后,汉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在洛阳西雍门外建起了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该寺故得名“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结合形成若干派别并发扬光大,僧侣云游、佛教传法、求法盛行,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为弘扬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历尽艰辛最终东渡成功。鉴真不仅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等传入日本。唐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赴印度求经,历时17年,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游历28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习俗等。僧侣云游问道参禅于山水田园之中,遍访名山秀水并创立寺庙和道观。譬如,东晋时期慧远法师云游传法途中为庐山幽静所吸引,从此栖居于此息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如俗”,终成一代高僧。
哲学中有宗教的痕迹,宗教中有哲学的踪影。例如,中国道教哲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和“贵柔”的思想早已融入到道教之中。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宗教建筑以其宏伟、肃穆使人们产生敬畏之感。不同种类的宗教及其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兴盛于中世纪的欧洲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拉近了上帝与教民之间的距离;哥特式教堂使用飞券造型形成穹顶,使整个建筑有一种腾飞的感觉,内部以通透性花格窗户作为装饰,光线渗透花格窗户映射出圣经人物令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信仰激情,正像马克思所评论的“神圣的忘我”,也就是说,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下忘记世俗的烦恼苦闷。
自古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说。无论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还是天主教的修道院,多修建于远离闹市的山林之中,再经过僧侣、道士们几千年的维修改造,丛林荆棘的雄山奇峰变成了庄严肃穆的人间净土。例如,中国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无一不是在崇山峻岭之中,才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体现在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里,使之与大自然环境美融合为一体,洋溢着超凡脱俗、返璞归真、静谧祥和、庄严神圣的宗教美感。
近代宗教世俗化后,出现了大量的以非宗教信仰者为主体的宗教体验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亲历体验宗教自然景观、宗教生活、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仪式和宗教节日等,进而获得宗教感悟,享受世俗生活体验不到的乐趣。值得强调的是,宗教自然景观的山水生态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休憩养生之地,使人们从现代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同时修身养性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福建泉州的开元寺
游学旅行
游学旅行早已有之。古埃及创造的璀璨文化曾吸引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研习,这就是世界最早的求学旅行。古希腊人追求理性和自由的精神促使许多学者进行游学旅行。例如,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在柏拉图开办的“学园”求学20多年;柏拉图死后,他去了小亚细亚一带游学演讲长达8年之久;公元前335年他返回雅典,在雅典东郊的圣吕客翁创办学校。据说,亚里士多德喜欢在林荫道上漫步讲学,所以他和他的弟子有“逍遥学派”之称。古希腊伟大数学家阿基米德11岁时就前往东方的埃及和亚历山大里亚游学。10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马苏第游历叙利亚、波斯(今伊朗)、亚美尼亚、黑海沿岸、印度河谷、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曼和非洲东海岸等地,完成了30卷的百科全书性的历史和地理巨著《历代史》。15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教育从黑暗宗教桎梏中解脱,求学游学旅行得到很大的发展。那时的游学旅行者主要是学者、学生和艺术家,佛兰德斯人文学者李普修斯在其著作中强调学术旅行的重要性,提倡在旅行中增长见识,特别是了解意大利文明发源地的必要性。由于英国并非欧洲文化的发源地,17世纪英国贵族为求知欲所驱使掀起了到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到欧陆学习语言、古典文化、法学、医学等知识以及时尚、社交礼仪。正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说:英国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不等投考大学便被送往外国旅行,这已成为日渐浓厚的社会风气。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人完成游学归来之后会有很大的长进。
中国古代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游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游学旅行,由于私学兴起,游士与私学结合,便产生了士人游学现象。孟子为推行“仁政”和“王道”思想率众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西汉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从20岁起便开始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千山万水,汨罗江畔凭吊屈原,曲阜故居拜谒孔子。之后,他将游历考察所得来的历史资料和逸闻趣事加以整理,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酷爱旅行,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浪迹天涯以诗酒相伴,游历中国名山大川后写下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在他的笔下,奔流不息的九曲黄河描绘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观景象。中国元代在北京地区建都(称“大都”),有各国学者来元大都游学访问,日本、琉球、俄罗斯、高丽、交趾等国都曾遣送其陪臣子弟到大都求学。明朝出现各种社团组织,文人墨客游学之风尤胜,他们漫游青山翠绿之中谈道论理。清政府的锁国大门被打开以后,容闳成为游学美国的第一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下,这个时期的修学旅行首次以留学教育形式出现,在容闳倡议下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赴美幼童,从此开始向欧美派出大批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派出大量的官费留学生,并鼓励青年学子自费留学日本,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科学”和“民主”成为风靡一时的口号,为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中国青年学生中掀起了留德、法勤工俭学运动。总之,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旅行活动对近现代修学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交旅行
所谓外交旅行,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肩负国家使命而进行的一种旅行方式。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外交代表出现于公元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当时古埃及王国派出称之为“信使”的专门人员出使亚洲国家。公元前2345~公元前2181年的第六王朝时期,古埃及便同邻国发展了外交关系,曾数次派遣使节到红海南岸的彭特国为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谈判。在古希腊,城邦之间已相互派驻特别使团;到公元前5世纪时,城邦之间交换特别使团已十分频繁,出现了某种近似现代国家外交往来的制度。古代的外交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外交往来,各国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周边国家为对象。在中世纪以后,欧洲形成若干小国,国与国之间的土地争端频繁,为此外交使节穿梭于各国之间。使节们在外交活动的同时,顺便了解异域的风土民情。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各国加强了联系。为了适应各国外交联系的要求,威尼斯共和国最早将驻外使节变为常驻代表。十五六世纪,欧洲互派大使已成约定,文艺复兴使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其宫廷文化通过外交使节传向欧洲各国。当时,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上层人士中有一种认识,即如果没有参加过外交使团到外国驻留,那么在教育和修养上还是不足的。在对皇族和贵族子弟的教育中,这种出国游学也俨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17]
在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旅行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士人频繁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苏秦、张仪等便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张仪作为高级外交联络官的身份以纵横之术游说奔走于秦、魏之间;著名纵横家苏秦周游列国,试图联合五国攻秦。士人游说之旅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产生,他们以士阶层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而游说政治主张与军事谋略于诸侯各国之间,这是具有较强的功利目的性的外交旅行。西汉时期,即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汉武帝两次选派张骞以郎官身份出使西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向中亚地区派遣官方使节。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历时13年,虽没完成使命,但却记录了西域的山川河流以及风土人情等,对汉朝了解西域以及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了西方的安息,他不辱使命,不畏艰险,成功地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政府终于与西域诸邦建立了联系,并融洽了少数民族的关系,历史上称为“张骞凿空”。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传到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鸵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随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张骞西行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畅通了一百四十余年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又因匈奴的干扰而中断。朝廷于是选派班超等人再度出使西域,在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等地留下了历史的足迹。盛唐与亚洲诸蕃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例如,日本等邻国派大量遣唐使到唐王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本遣唐使之旅使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鼎盛。元代是中国疆域最宽广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人由陆路旅行转为海路旅行的一个朝代。1296年,元朝使节周达观奉旨出使真腊(今柬埔寨),到达真腊首都吴哥城,亲身感受到真腊的风土民情,后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1328年,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环游东南亚及印度洋,南至东非坦桑尼亚,北达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堪称为中国旅行史上行踪最广的旅行家之一。他两次浮海远游,体现了中国士大夫不畏艰险的冒险求索精神,促进了元朝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他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岛夷志略》,为明代郑和远洋提供了宝贵的航海资料。明代的海外旅行比元代又进了一步,郑和率领的大型官方代表团,曾七下“西洋”,遍访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等37个国家,是中国古代海外旅行到达范围最广和地区最多的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余载,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航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郑和之后,明末清初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典型的做法便是“海禁”,中国的海外旅行活动基本中断。直至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王朝为了弄清自己失败挨打的原因,才于19世纪70年代重新开始对西方世界的海外官方旅行考察,尽管这种旅行是被迫的,但仍然促使了中国旅游近代化的发展。
民间节庆旅行
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民族节日的由来是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有关,民族节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譬如,古希腊人在雅典城举行的泛雅典节期间,雅典所有属地的代表都要到雅典城参加庆祝;届时,人们要向雅典娜奉献一件崭新的绣袍和动物祭品,并举行盛大的体育竞技和音乐比赛,其规模堪与奥林匹克竞技媲美。在西方文明受基督教文明洗礼后,西方几乎所有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均与基督教有关。随着基督教向世界各大洲的传播,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成了世界性节日,因此西方传统节日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徒)、圣诞节(纪念耶稣诞生)等。中世纪时期,欧洲节庆旅行与宗教结合十分紧密,欧洲教会为吸引更多的教徒,常常举行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另一方面,西方人借助宗教节日聚集祈祷,同时,宣泄自己的情感。西方宗教节日又往往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
在古代中国,由于宗法制的农耕文明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人们被土地所束缚;再加上受佛教、道教和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交通工具的局限,中国普通老百姓出行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只有以时令节日、宗教节日和祭祀等传统节庆为由出行。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赋予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内涵,其目的在于伦理道德的延续而鲜有休闲娱乐性,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儒家道德规范,如春节、中秋等节日具有一些“祭祖”、“团圆”、“孝亲”等伦理道德元素和俗规礼节。另外,中国传统节日还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它作为节气是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由于处于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
阅读材料
(元)《马可·波罗游记》节选
第一卷 从小亚美尼亚到大汗上都沿途各地的见闻录
……
成吉思汗是鞑靼人的第一汗
自从鞑靼人迁居到新的地方后,约在1187年,他们选举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君王。成吉思汗体格健壮,聪明机智,擅长辞令,更以勇敢而著称,他的统治十分公正谦和。人民不仅把他当做君王,简直视他为自己的主人。他的善良、伟大的品格远播各地,所以所有的鞑靼人无论住在多么偏远的地方,都愿意服从他的命令。成吉思汗看到自己统治着这么多勇敢的人民,便雄心勃勃地想要离开这个蛮荒之地。他命令他的人民准备好弓箭和他们所擅长的其他武器,率领他们攻城掠寨,占领了许多城市和省区。成吉思汗凭借他的公正与德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他所到之处,人民都十分欢悦,都以得到他的保护和恩惠而感到幸福。
就这样,他夺取了九个省区。那时,每一个市镇和省区或由人民自己管理,或受一个小君王统治。这些小国间既然没有联合,便自然不能够单独抵抗这样可怕的一支力量。想到这一点,我们对于成吉思汗的成功便用不着惊讶了。他在征服这些地方后,就委派官吏去治理。这些官吏都十分公正,所以居民的生命财产丝毫没有受到损害。
……
鞑靼人完全以肉、乳为食品,一切饮食都来自他们狩猎的动物。他们吃一种像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这种动物一到夏季,就遍布在草原各处。同时,他们还吃其他各种动物的肉,如马肉、骆驼肉,甚至于狗肉,只要是肥壮的,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他们喝马乳,并且酿制得非常精细,味道和白酒一样。
鞑靼人的妇女十分重视贞洁,在行为仪态方面,世界上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她们。她们对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也是如此。她们不仅仅视不贞为一种可耻的罪恶,并且认为是一种最不名誉的罪恶。同时,丈夫对妻子的忠实,也值得赞赏。哪怕他有10个甚至20个妻子,大家也能和睦地相处,这实在值得我们称羡。粗鄙的言词是从不会听到的,妇女们的注意力全倾注在自己的事业和各种家务事上,如准备家庭所必需的食品、管理仆役、看护小孩等。
鞑靼的男子可以随意娶妻。妻子们花费丈夫的钱财为数十分有限,相反,丈夫从她们的饲养和经营活动中所得到的利益却非常大,因此丈夫对于岳母必须给予一定的报酬。结发妻子具有特别的权力,这是合法的。同时,这种权力又扩大到她所生的子女身上。由于妻子的数目没有限制,结果使他们的子女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多。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将父亲遗留下的妻子作为自己的妻子,只有他的生母例外。他们不能娶自己的姊妹为妻,但他们的兄弟死后,可以娶嫂子或弟媳为妻。每一次结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
……
鞑靼人的战争习惯、武器和对长官的服从
鞑靼人的武器主要是弓、矢、铁矛,有时也用长枪,但他们从儿时起就用弓矢来做游戏,所以弓矢是他们最熟练的武器。他们所穿的甲胄是用硝制过的水牛皮和其他兽皮制成的,极其坚硬。他们打起仗来,十分勇敢,从不看重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危险都不愿后退。他们的性情十分凶残。
鞑靼人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困苦。必要时,他们能以马乳维持一个月的生活,或者以他们所能捉到的其他野兽充饥。他们的马只用草来饲养,从不用大麦或其他谷类。男子要接受在马背上两天两夜不下来的训练,当马吃草时,就睡在马背上。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在困苦中能够表现出他们那样的刚毅,在匮乏中表现出那样的坚韧。鞑靼人对于长官的命令绝对服从,而维持生活又只需少量的费用。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士兵所必需的一切优点,所以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
当这些鞑靼人打仗时,从不与敌人绞在一起。他们只是围着敌人,首先从一边发箭,然后从另一边射箭。他们有时也佯装逃跑,引诱敌人追击,然后又从背后发箭,射杀对方的人马,就像正面交战一样。在这种战术中,敌人开始以为获胜,实际上最后一定失败,因为鞑靼人诱敌深入后,又回转来重新作战,击败敌人的残余部队。因此无论对方怎样努力作战,最终都会成为鞑靼人的俘虏。鞑靼人的战马转向的速度十分迅速,吆喝一声,战马可以立即转向任何方向。他们凭借这项优势获得了许多胜利。
……
离开西凉王国,向东走8日,到达一个地方,名叫宁夏王国,仍属于唐古多省,受大汗的统治。这个区域中有许多城市和城堡,主要的城市叫做卡拉沙。居民大多是偶像崇拜者,但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教徒也有3个教堂。居民用骆驼毛和白羊毛制成一种美丽的驼毛布,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这里还有一种美丽的白色骆驼绒,是居民用白骆驼的毛来织造的。商人大量地购买这些布匹,运销许多国家,特别是销往契丹。
……
在这个省区中骑行7日,向东方的契丹国走去,要经过许多偶像崇拜者、回教徒和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所居住的市镇。他们以商业和制造业维持生活,织造嵌有精细金线并饰以珍珠的布匹以及各种样式与颜色的绸缎,这和欧洲的织法大体相当。同时,还出产各种羊毛织物。
这些人民都受大汗的统治。有一个叫做新第州的市镇以制造武器和军队所需的各种物品著名。本省多山的部分有一个地方名伊定府,那里有一座丰富的银矿,出产大量的白银。省内的禽兽也很多。
……
离开上述的城市后,向东北方走3天,就到达了上都。上都是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都城,他还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该宫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该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宫殿一面朝城内,一面朝城墙,四面都有围墙环绕,包围了一块整整有16英里的广场。除从皇宫外,别无其他路径可以进入该广场。这个广场是大汗的御花园,里面有肥沃美丽的草场,并有许多小溪流经其间。鹿和山羊都在这里放牧,他们是鹰与其他用来狩猎的猛禽的食物,这些动物也栖息在这个御花园中。除鹰外,其他各种鸟雀不下二百余种。只要居住在上都,大汗每星期都要来此巡游一番。
……
第二卷 忽必烈大汗和他的宫廷西南行程中各省区的见闻录
……
大家必须明白,忽必烈汗是鞑靼人的第一个皇帝成吉思汗的正统和合法的后裔,是鞑靼人公认的领袖。他是第六个大汗,在1256年开始了他的统治,他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谨慎的品德获得统治权的。这和他的几个兄弟的做法正好相反,但是他们却得到了许多大臣和皇室其他人员的支持。总之,忽必烈汗在法律和权利上都应继承王位。
自从他登基直到今年(1298年)已有42年,正好85岁。他在登基之前,曾在军中服役,而且亲自参加了每一次战役。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在判断敌情,指挥军队方面也是鞑靼人中最有能力和最成功的统帅之一。不过自从他登基后,就不再亲征,而是把一切征战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和其他将领。……
……
汗八里新城款待使臣的规章和城中的夜间治安
汗八里城位于契丹省的一条大河上,自古以来就以庄严华丽著称。城名的含义是指“帝都”。不过大汗根据占星者的预测,认为此城将来要发生叛乱,于是他决定在河的对岸另建一座新都。刚才所描写的皇宫和皇太子宫就在新都。新都和旧都只隔着一条河流,这个新建的都城取名大都。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不过那些忠贞不贰,无可怀疑的居民仍得以留在旧都,特别是因为新都虽然有我们下面要描写的那样的面积,但仍不像巨大的旧都那样,能容纳如此众多的居民。
新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24英里,每边为6英里,有一土城墙围绕全城。城墙底宽10步,愈向上则愈窄,到墙顶,宽不过3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全城建屋所占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并且彼此在一条直线上,每块土地都有充分的空间来建造美丽的住宅、庭院和花园。各家的家长都能分得一块这样的土地,并且这块土地可以自由转卖。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
……
新都的中央有一座很高的建筑物,上面悬挂着的一口大钟每夜都要响起。在第三声钟响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不过遇上紧急情况,如孕妇分娩,有人生病等非外出请人不可的事情,便可以例外,但外出的人必须提灯而行。
12座门外面各有一片城郊区,面积广大。每座城门的近郊与左右两边城门的近郊相互衔接,所以城郊宽度可达三四英里,而且城郊居民人数的总和远远超过都城居民的人数。每个城郊在距城墙约1英里的地方都建有旅馆或招待骆驼商队的大旅店,可提供各地往来商人的居住之所,并且不同的人都住在不同的指定的住所,而这些住所又是相互隔开的。例如,一种住所指定给伦巴人(Lombards),另一种指定给德意志人,第三种指定给法兰西人。
新都城内和旧都近郊操皮肉生意的娼妓约有25000人。每百名和每千名妓女各有一个特设的官吏监督,而这些官吏又都受总管的管理。每当有外国专使来到大都,如果他们负有与大汗利益相关的任务,则他们照例是由皇家招待的。为了用最优等的礼貌款待他们,大汗特令总管给每位使者每夜送去一个高等妓女,并且每次一换。派人管理她们的目的就在于此。妓女们也都认为这样的差事是自己对大汗应尽的一种义务,因此不收任何报酬。
夜间有三四十人一队的巡逻队,连续不断地巡查街道,并且检查是否有人在宵禁的时间里——即第三次钟声之后——仍离家外出。如果外出者被他们发现,就立即被捉去监禁。待天明后会由专职官吏审理犯禁者。如果被证明是行动疏忽,则要按情节轻重,处以或轻或重的杖足刑,这种刑法有时是可能致命的。这些居民中的罪犯,常常是被这样惩罚的。这主要是由于大汗听从了一些有学识的占星家的劝告,不愿人民流血的缘故。
……
大汗召见贵族的仪式和贵族的大朝宴
当大汗陛下举行大朝宴之时,朝见的人座次如下:一张御案放在一个高台上,大汗坐在北方,面向南;皇后坐在他的左边,右边则为皇子,皇孙和其他亲属,座位较低,他们的头恰与皇帝的脚成一水平线;其他亲王和贵族的座位更低;妇女也适用同样的仪式,皇媳、皇孙媳和大汗的其他亲属都坐在左边,座位也同样逐渐降低;其次为贵族和武官夫人的座位。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品级,坐在自己应该坐的指定地方。
殿中的座位布置得非常适宜,所以大汗在宝座上可以望见全殿的人。然而大家不要认为,凡朝见的人都有座位,其他绝大部分的官员,甚至贵族,都是坐在大殿中的地毯上进餐,大殿外还站着一大堆来自外国的使者,他们都带有许多稀世珍宝。
……
大汗的所有军队都用这种纸币发饷,他们认为它与金银等值。由于这些,可以确切地承认大汗对于财产的支配权比世界上任何君主都要大。(www.xing528.com)
……
一切大道上所设的驿站步行信差以及支付经费的方法
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路上,或者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有一座宅院,院内设有旅馆招待客人,这就是驿站或递信局。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内有好些陈设华丽的房间,房间都用绸缎作窗帘和门帘,以供达官贵人使用。即便是王侯在这些驿站上住宿,也不失体面,因为无论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从邻近的市镇和要塞那里取得,朝廷对于某些驿站还有经常的供给。
每一个驿站上常备有400匹良马,用来供给大汗信使往来之用,因为所有的专使都可能会留下疲惫的坐骑,换取壮健之马。即使在多山的地区,离大道很远,没有村落,又和各市镇相距十分遥远,大汗也同样下令建造同样样式的房屋,提供各种必需品,并照常准备马匹。
大汗又命令人民移居这种地方,以便开垦土地,并维护递信的差使,由此便形成了许多的村落。这种规划的结果,给来到帝国朝廷的专使和来往于各省和各王国的钦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汗在管理这一切事务方面,表现得比其他任何皇帝、君主或普通人都要高明。
……
大汗每年都要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看看他的百姓是否因为天气不良、风雨侵袭或蝗虫以及其他天灾人祸而导致收成欠佳。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不但免除这些百姓当年应交纳的赋税,而且还会从他的储备粮库中拿出充足的粮食来供给人民作为口粮和种子。
……
奉旨在大路两旁所种的树木
大汗在规划帝国的时候还另有一种措施,既可以点缀风景,又极有实用价值。他下令在大路两边大量种植树木,每株相距不超过两步。当这些树木长高后,不仅在夏季可以享受荫凉,而且在冬季下雪时也能起路标的作用。这些都给旅行者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使他们的行程变得舒适而方便。只要土壤适宜,一切大路上都要种植树木。但如果道路必须穿过沙漠或石山而无法种植树木时,大汗就下令将石块堆在路旁,并竖起石柱,作为路标。
……
大同府
在前面所说的10日路之外,再走5日路程,据说还有一座美丽的大城市,叫大同。大汗狩猎的范围就一直扩展到这里,在这个范围以内,除掉皇家的王公和在大鹰师处注册的人外,没有人敢打猎。一旦超出这个界限,一切有官位的人都可以自由行猎。
不过大汗很少到这一带游猎,所以,许多野兽,特别是兔子,繁殖得极多,有时甚至将省内一切生长的谷物都毁掉了。大汗得到这个消息,便率领整个宫廷人员前往狩猎,最后满载而归。
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各种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以武器和其他军需品见长,它们从这里直接提供给皇家卫队使用,十分便利。葡萄园为数甚多,所以可以生产大量的葡萄。其他果实也很丰富,桑树及养蚕业也很发达。
……
契丹与蛮子的疆界
从忙哥剌的居所向西走3日,经过许多美丽的市镇和城堡,这里的居民以工商业为生,并出产大量的丝。走完3日路程后来到一个山谷地带,这就是汉中。
不过,这一带并不缺少居民,他们崇拜偶像,从事农耕。这里大多属于森林地带,所以他们又以打猎为生。森林中有许多野兽,如虎、熊、山猫、黄鹿、羚羊、赤鹿以及其他许多动物,这可以使居民获得很好的收入。这里整个的范围有20日的路程,所有路程完全在大山、峡谷和树林中,但沿途有许多市镇,这能给游客带来很大方便。
蛮子省
这样向西走20日,到达一个地方叫阿克八里蛮子,意思是指“蛮子境内的白城。”这里地面平坦,人口众多,居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生,还出产大量的生姜。商人将生姜运往契丹全省各处,获得丰厚的利润。这里还盛产小麦、米和其他谷类,价格也十分便宜。
这个平原上人烟稠密,继续向西走两个驿站后,又会遇着山谷和树林。再向西走20日,又可以看到人烟,他们也是偶像崇拜者,以农产品和猎物维持生活。这里除出产上面所讲的各种野生动物外,还有大批的麝。
成都府省与大江
在山区中走过20个驿站的行程之后,到达蛮子省境内的一个平原,那里有一个地区叫成都府。它的省城是一座壮丽的大城,也用同一个名称。以前,这里是许多有财有势的君主的驻扎之地。城的周围有20英里,但现在该城分割如下:
已故的老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希望在自己死后,他们都能执政,于是他将全城分为三个地区,城市虽然是由一个城墙围着,但内部已经用墙隔离开了。
这三兄弟因而都变成了国王。他们父亲的疆域本来就十分广阔富饶,所以他们各自分得不小的一部分。但自从大汗征服此地后,便废去了这三个国王,并将他们的遗产收归己有。
有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上,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供给该城所需的水。这些河流有些宽达半英里,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大河,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着瓦片。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的居所。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缴纳一种通行税,据说大汗每天仅从这座桥上的收入就有100金币。
这些河和城外的各支流汇合成一条大河,叫做长江。此江的水道在东流入海之前,约有100日的路程。
……
杭州,又称“天城”
马可·波罗时常游历这座城市,对于这里的一切事情,都详细地进行了考察,并且一一记录下来。下面细致的描述就是从中摘录下来的。按照通常的估计,这座城方圆约有100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因为时常赶集的人数众多,所以占据了极宽敞的地方。这座城市位于一个清澈澄明的淡水湖与一条大河之间。湖水经由大小运河引导,流入全城各处,并将所有垃圾带入湖中,最终流入大海。城内除了陆上交通外,还有各种水上通道,可以到达城市各处。所有的运河与街道都很宽阔,所以运载居民必需品的船只与车辆,都能很方便地来往穿梭。
据说,该城中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12000座。那些架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的桥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同时,车马可以在桥上畅通无阻,而且桥顶到街道的斜坡造得十分合适。如果没有那么多桥梁,就无法构成各处纵横交错水陆的十字路。
城外,在靠河的一面有一道宽沟环绕,长约40英里。沟里的水就引自上面提到的那条河。这道沟是当地古代的君主挖掘的,为的是在河水泛滥时,将溢出的河水排泻到沟内。同时它还是一种防御措施。从沟中掘起的泥土就堆在护城河的内侧,形成许多小山,围绕此沟。
城内除掉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店铺外,还有10个大广场或市场,这些广场每边都长达半英里。大街位于广场前面,街面宽40步,从城的一端笔直地延伸到另一端,有许多较低的桥横跨其上。这些方形市场彼此相距4英里。在广场的对面,有一条大运河与大街的方向平行。这里的近岸处有许多石头建筑的大货栈,这些货栈是为那些携带货物从印度和其他地方来的商人而准备的。从市场角度看,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3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
此处各种种类的猎物都十分丰富,如小种牝鹿、大赤鹿、黄鹿、野兔,以及鹧鸪、雉、类雉的鹧鸪(franeolin)、鹌鹑、普通家禽、阉鸡,而鸭和鹅的数量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因为它们很容易在湖中饲养,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买一对鹅和两对鸭。
城内有许多屠宰场,宰杀家畜——如牛、小山羊和绵羊——来给富人与大官们的餐桌提供肉食。至于贫苦的人民,则不加选择地什么肉都吃。
一年四季,市场上总有各种各样的香料和果子。特别是梨,硕大出奇,每个约重十磅,肉呈白色,和糨糊一样,滋味芳香。还有桃子,分黄白两种,味道十分可口。这里不产葡萄,不过,其他地方有葡萄干贩来,味道甘美。酒也有从别处送来的,但本地人却不喜欢,因为他们吃惯了自己的谷物和香料所酿的酒。城市距海15英里,每天都有大批海鱼从河道运到城中。湖中也产大量的淡水鱼,有专门的渔人终年从事捕鱼工作。鱼的种类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当你看到运来的鱼,数量如此多,可能会不信它们都能卖出去,但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已销售一空。因为居民的人数实在太多,而那些习惯美食,餐餐鱼肉并食的人也是不可胜数的。
这10个方形市场都被高楼大厦环绕着。高楼的底层是商店,经营各种商品,出售各种货物,香料、药材、小装饰品和珍珠等应有尽有。有些铺子除酒外,不卖别的东西,它们不断地酿酒,以适当的价格,将新鲜货品供应顾客。同方形市场相连的街道,数量很多,街道上有许多浴室,有男女仆人服侍入浴。这里的男女顾客从小时起,就习惯一年四季都洗冷水浴,他们认为这对健康十分有利。不过这些浴室中也有温水,专供那些不习惯用冷水的客人使用。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
在其他街上有许多红灯区。妓女的人数,简直令人不便启齿。不仅靠近方形市场的地方为她们的麇集之所,而且在城中各处都有她们的寄住之地。她们的住宅布置得十分华丽,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香气袭人,并有许多女仆随侍左右。这些妇女善于献媚拉客,并能施出种种手段去迎合各类嫖客的心理。游客只要一亲芳泽,就会陷入迷魂阵中,任她摆布,害得失魂落魄,流连忘返。他们沉湎于花柳繁华之地,一回到家中,总说自己游历了京师或天城,并总希望有机会重上天堂。
在一些街上住着医生和星相家。他们教人读写和其他多种技术。他们在围绕广场的街道上也有住所。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贷。
……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是一种旅行,旅行是一种文化”?
(2)什么是人的单一性需要?什么是人的复杂性需要?
(3)人怎样通过投影于文化和旅行之中来认识自己,解读他人?
(4)讨论以下内容:
古人视旅行为人的命运和定数,而今人则把旅行当成自由的象征、定数与自由的避难所。古人视旅行为一种磨炼,甚至是赎罪,而今人则把旅行当成娱乐休闲的方式以及自愿的事。
(5)讨论以下内容:
英国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的名言:“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及中国的一句古谚:“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参考资料
[1]郭少棠.旅行:跨文化的想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上)、(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让·韦尔东.中世纪的旅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埃德蒙·R.里奇.文化与交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6]沈福伟编.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London.England:Sage Publications,(1990)
[8]Valene Smith.ed.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89)
【注释】
[1]詹姆士·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当代美国学者)曾强调这种观点,著有《20世纪末的旅行与翻译》(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一书。——笔者注
[2]源自《文化》,2009-4-1.载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l——笔者注
[3]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4]姜守明.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导言.
[5]“河姆渡文化”指的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分布于今中国浙江宁绍平原的原始人类社会文化形态;“仰韶文化”指的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分布于今中国的关中、晋南、豫西的原始人类社会文化形态;“龙山文化”指的是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今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笔者注
[6]Eric Leed,The Mind of The Traveller:From Gilgamesh to Global Tourism,pp.5-8.转引自郭少棠.旅行:跨文化的想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7]C.T.Williams,Travel Culture:Essays on What Makes Us Go,Westport:Praeger,1998,p.ⅹⅱ.另注:奥德赛(Odysseus)是同名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翁。当时,希腊半岛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一部落首领奥德赛别妻儿远征。战争进入第十年,奥用木马藏兵,希腊军队里应外合,攻陷敌城,赢了特洛伊战争。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赛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但奥德赛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漂流于大海,遭遇飓风,一路历尽劫难,再一次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最终回到希腊。——笔者注.
[8]郭少棠.旅行:跨文化的想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9]尽管三国时期孙吴曾定都建邺(即建康),但孙吴的政权不属于“正统王朝”。——笔者注
[10](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43.
[11]刘智文.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12]罗伯特·麦金托什,等.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1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9.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0.
[16]叶坦文.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4).
[17]Julius Bellus.Justinopolitani Hermes Politicus sive de Peregrinatoria Prudentia Libitres.Frankfurt(16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