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第二十九章:居上不骄,三重的重要性

《大学中庸》第二十九章:居上不骄,三重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是《中庸》的第二十九章。本章内容承接“居上不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是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本章内容是继续对国家礼制的建立、修订和施行进行说明。从个人修行方面,本章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子曰,一贯三为王。

《大学中庸》第二十九章:居上不骄,三重的重要性

【题解】

本章是《中庸》的第二十九章。本章内容承接“居上不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上焉者”朱熹认为是指“时王”以前的夏商之礼,虽然很好,但不可考证;“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虽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无法做到议礼、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是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

右第二十九章。

【注释】

①王天下:君临天下,称王。三重:指仪礼、制度、考文。②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时代的礼制。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④不尊:没有尊位。⑤本诸身:本源于自身。⑥征:验证。⑦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代君王。缪:通“谬”,谬误。⑧建:立。悖:违背⑨质:质询,询问。⑩俟:待。[11]道:同“导”,先导。[12]望:威望。[13]《诗》云:此指《诗经·周颂·振鹭》。[14]射:《诗经》本作“教”,厌弃的意思。[15]庶几:几乎。夙夜:早晚。夙:白天。[16]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www.xing528.com)

【译文】

治理天下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个重要的方面,那应该就很少有过失了!夏商的制度虽然好,却无法验证,无法验证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自然就不会遵从;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却没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自然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一定要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于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如此建立在天地之间而没有违逆,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留待百世之后的圣王检验而没有疑惑。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是因为知晓了天;留待百世之后的圣王检验而没有疑惑,是因为知晓了人。因此君子的行动就成为天下人遵行的道,他的行为就为天下人所效法,他的言论就成为天下人行为的规矩。离远了会有盼望,离近了也不会厌烦。《诗经·周颂·振鹭》里面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才差不多可以从早到晚始终受到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先享誉于天下的。

【赏析】

本章讲了治国之道的三原则:“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其观点是非常值得借鉴。本章内容是继续对国家礼制的建立、修订和施行进行说明。内容中子思说到能够“王天下”的君子无需不切实际地用那远古的礼制,也不必在民间树立什么典范,只要按照当前适宜的情况施行最适宜的礼制就可以了。从管理学层面来说,这是子思建议上位者,也就是高层领导要注意自身德行,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品行为规范去要求下属民众,这样的管理就会变得很自然也会很稳固长久。而从反面来看,一个出了问题的团队,往往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管理者自身,最需要反省的应该是管理者自己。从个人修行方面,本章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先说王,说文解字,天下所归往也。子曰,一贯三为王。三者,天地人。能够沟通天地人的就是王了。而“王天下有三重焉”就是说天地人三个层次,太靠近上面就容易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太靠近下面就有失体统,失于世俗化;只有守持中道才能少犯错误。如果用理解思想,第一段就要这样理解了:要想让天下都尽在掌握就要少犯错,在天地人三个层面上太高就容易脱离实际由理想变幻想,而太低了就没了威仪,流于世俗而不庄重,这都是要注意的错误倾向。这样看来子思还是提倡“中庸”,既不高高在上又不流于世俗,高于民而亲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