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青春伴读好伴侣

《大学中庸》:青春伴读好伴侣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经历数百万年的狩猎时代,大约是在万余年前,进入了农耕文明。经反复斟酌,在这里选出了有代表性的三十本典籍,以其让青年朋友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如同去到了青藏高原,能登上那些有代表性的高峰,就能基本领略“会当凌绝顶”的壮观。启明星“国学经典丛书”是普及型的大众读本,读者定位是青年群体,兼顾其他读者。读书,让我们精神充盈;读书,让我们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大学中庸》:青春伴读好伴侣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电灯、电话、电视电脑人造卫星摩天大楼高速公路、高铁、智能手机……我们的农业生产也在渐次远离着耕牛犁耙锄头。被称为“高科技”的基因技术、可控核聚变量子通信、胶囊列车人工智能……正一日千里地把我们带向“远方”。

“地球村”里,我们的“远方”应不仅仅只是科技带来的方便与舒适,还应有“诗”!

有“诗”的“远方”才是美丽的。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有了“诗与远方”,我们才配得上莎士比亚所讲的: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诗”是什么?“诗”从哪里来?“诗”到哪里去?

在“诗与远方”的语境下,“诗”就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讲的诗歌了,应是指整个的人类精神文化创造,或可言之“文明”“文化”。

人类经历数百万年的狩猎时代,大约是在万余年前,进入了农耕文明。中华文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还是诸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展现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的生命力。

中华之“诗”,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还有一个称谓——“国学”。

国学,是对自然规律的领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国学,是生命意义的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是人格力量的展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与情怀。

国学是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更是成人成功成圣成贤,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方块字记录下来的中华之“诗”,优美隽永,绵长悠扬,余音绕梁,地久天长。在网络、智能手机时代,电子阅读快捷便利,但是,读书,就是读书。任何的现代技术都只能是辅助,都替代不了纸质书的阅读,还是让我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卷在握,感受书香的静雅吧。

读经典,就是饮源泉之水。如到青藏高原,目光所及,但见万峰耸立,万壑奔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经反复斟酌,在这里选出了有代表性的三十本典籍,以其让青年朋友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如同去到了青藏高原,能登上那些有代表性的高峰,就能基本领略“会当凌绝顶”的壮观。

启明星“国学经典丛书”是普及型的大众读本,读者定位是青年群体,兼顾其他读者。从选题内容到装帧设计,着力展现传统文化的凝练厚重和现代社会的简洁明快,有浓郁的书卷气,为现代青年人喜闻乐见。

在编撰中,对古诗词类,基本采用全注音、注释、全译;对古文类,采用难字注音、注释、全译;对史部和长篇小说类,采用“注音解词释疑、无障碍读原著”。在装帧风格上,兼顾传统文化的凝练厚重和现代社会的简洁明快。(www.xing528.com)

宋代大儒朱熹,有二十四字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一本一本地读,读时对字、词、句、篇要逐一弄明白,由浅入深,春暖花开。

2.熟读精思:熟读,要滚瓜烂熟;精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使书中的话语好像出于自己的嘴巴。

3.虚心涵泳:如陆九渊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4.切己体察:结合自己的思想体会、人生阅历,去体验书中的意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着紧用力: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抖擞精神,坚韧不拔,下苦工夫,花大力气。

6.居敬持志:“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坚定久远的志向。

古代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过,你要是真的很忙,只要记住“开卷有益”四个字就行。时间,只要挤,总会有的。

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时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领会了文章的大意就可;鲁迅也曾讲过“随便翻翻”的话,我们可否这样理解:“不求甚解”,也许是为了“博览群书”。试想,每本书都要“求甚解”,那我们一生能读几本书?若不做专门研究,“不求甚解”也无妨。其实,时常“随便翻翻”,翻上百遍,其义自见。翻得多了,岂不也是“博览群书”了?

一句话:开卷有益。

小孙儿四岁多,一天教他背古诗《游园不值》。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很顺利,还捎带着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第二句“小扣柴扉久不开”,好不容易讲清了“扣”和“柴扉”的意思,为何还“久不开”呢?小孙儿忽然站起,跑过去找来一张磁卡:“爷爷,不要‘扣’了,用这个一扫,你那‘柴扉’才能开。”呵呵,这让我一下子“惊呆了”,教育该如何进行?是啊,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叶绍翁,会想到我们今天是可以这样“扣”“柴扉”吗?同样,再过八九百年,那时的人们该是怎样“扣”“柴扉”,我们会想得到吗?人类迈向“远方”的脚步是关不住的,在使用磁卡“扣”“柴扉”的今天,重温古代经典,其指向就是摇曳在远方的“满园春色”,还有那伸出墙头的“一枝红杏”。

读书,就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绽放;读经典,就是对精神“险峰”“无限风光”的审美。“诗与远方”“不忘初心”,无论我们走向多么远的“远方”,就像一个圆,无论外延周长多么大,也是要围绕圆心一样。读书,让我们精神充盈;读书,让我们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张南峭

2019年3月2日

(己亥年春惊蛰前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