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20世纪,苏联和美国的崛起、强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改变了世界的形势,亦促使欧洲音乐文化中心的转移,从另一方面呈现出西方音乐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1917年10月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与士兵组织的苏维埃的支持下,在俄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民族,还有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哈萨克、布略特蒙古等中亚与高加索地区的民族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摩尔多瓦等,形成庞大的加盟共和国联盟。
苏联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国家。1918年列宁签署关于把音乐学院国有化和音乐出版国有化的法令,提出“艺术属于人民”的号召,在每一个加盟共和国普及音乐教育,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作曲家、演唱与演奏家,他们创作了不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作品,用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弘扬苏维埃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反对和抵制现代主义音乐潮流。联共(布)中央宣传部于1925年和1929年召开的有关音乐问题的会议;1936年《真理报》发表的“混乱代替了音乐”与“芭蕾舞的矫揉造作”的文章,指名道姓批判作曲家运用现代音乐技法和风格的作品。1946年和1948年又连续作出关于文学、戏剧、电影和音乐的一系列决议,尤其是1948年公开点名批判穆拉节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对苏联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30年代至60年代,由于苏维埃政权的坚持,斯大林(1879~1953)执政时期个人崇拜的导向,美苏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使苏联音乐隔于西方现代音乐之外,形成自己传统的音乐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苏联军队追击德军,配合东南欧各国的解放斗争,使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获得解放,建立人民共和国。1955年成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集团(南斯拉夫未参加),形成苏联的经济、政治势力范围。同1949年4月在华盛顿成立的有欧美13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对峙。政治领域的斗争必然波及思想文化领域,相当长一个时期,东欧音乐与苏联音乐形成一种文化连体的关系。同苏联一样,东欧作曲家大多数倾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面向人民群众,维护与继承民族民间的传统,注重政治性的题材内容与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对现代音乐技法与风格采取排斥和批判的态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格调和政治色彩。(www.xing528.com)
然而,欧洲大陆兴起的各种现代音乐流派在东欧依然得到传播,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和布莱兹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些作曲家致力于现代音乐结构与风格的探索实验,追求新的内容与形式。1920年在捷克曾建立现代音乐协会和现代协会,两会于1923年合并为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微分音派代表人物阿洛伊斯·哈巴于1945年至1948年在布拉格大学主办过训练班培养这方面的现代音乐人才。波兰作曲家席玛诺夫斯基(1882~1937)早年受肖邦、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的影响,后来转向运用无调性与多调性手法以及变化多端的节奏,自成一家。20世纪处于这种错综复杂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亚纳切克、巴托克、科达伊、乔治·埃内斯库等的音乐贡献则有着重大的民族意义及深远的影响。
美国自南北战争后四十年起,工业的兴起,交通的发达,经济的腾飞,20世纪初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年轻的国家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处于远离战火的大西洋彼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唯一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西方第一强国。地多人少,劳力短缺,美国一直是移民国家,以英、德、意、爱尔兰以及俄国、东欧的犹太人居多。30年代,为了逃避希特勒和纳粹法西斯的迫害,大批科学家、教授以及不少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歌唱家纷纷移居美国,世界各国不少科技、文化、艺术和音乐的优秀人才为这个年轻国家所吸引和容纳。四五十年代,美国是西方音乐的中心,改变了几百年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汇聚并包容了5大洲各种族的文化。然而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长期处于优先地位,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白人种族主义受到猛烈抨击,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来势汹涌。1968年4月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1929~1968)在孟菲斯演讲时遭白人种族主义者暗杀,震惊全世界。风暴过后,公开的种族歧视言行在美国受到谴责。昔日那种单一的美国文化被移民的多元文化所取代,形成一体多元的美国文化。随着欧、亚、非、南美的移民,各国的专业艺术音乐和宗教音乐在美国都得到交流融合,使美国音乐百花齐放,处于一种多元开放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