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15世纪至17世纪是英国文学艺术最兴盛的时期,亨利·珀塞尔作为英国音乐文化最卓越的代表,在西方音乐史中曾赢得重要的地位。然而十八九世纪,英国音乐在音乐史中几乎处于空白时期,意大利歌剧、德国音乐独霸着英国的乐坛,本土没有涌现出知名的作曲家和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朗姆斯、贝利尼到威尔第,在英国家喻户晓。19世纪,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在位期间,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对殖民地掠夺不断扩大,几乎获得对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即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女皇黄金时代”。拜伦(G.G.Byron,1788~1824)、雪莱(P.B.Shelley,1792~1822)等的浪漫主义诗歌,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诗歌与小说,30年代至70年代以查理·狄更斯(C.Dickens,1812~1870)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末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和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等的小说、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产生很大的影响。英国水彩画和风景画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形成一股强劲的艺术冲击力。19世纪中叶又涌现出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画派,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英国的音乐领域则处于寂静状态,是何原因导致了这种沉寂,学者们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19世纪末,英国掀起复兴民族音乐的热潮,牛津大学教授、作曲家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1848~1918)与剑桥大学教授、作曲家和指挥家查理·斯坦福(Charles Stanford,1852~1924)等于1898年联合成立英国民歌协会(English Folk Song Society),1932年同民间舞蹈协会(Folk Dance Society,1911)合并成为英国民间歌舞协会(English Folk Dance and Song Sociery),总部设在伦敦,设有图书馆、档案室,每年举办一次音乐节,推动着英国民歌、民间歌舞的收集、整理与保存。1920年“英格兰六人歌唱队”(The English Singers)举行首次音乐会,以演唱英格兰牧歌、民歌改编曲而著称,在欧洲一些城市和美国巡回演出,传播英国音乐,影响很广泛。第一部36卷本的完整的《英国牧歌大全》(English Madrigal School,1588~1624)于1913年至1924年出版,由英国音乐学家埃德蒙·霍勒斯·费洛斯(Edmund Horace Fellowes,1870~1951)整理、移谱和编辑。相继于1920年至1932年又出版23卷《英国琉特琴歌曲》(English School of Lutenist Song-Writers),1937年至1950年出版20卷《威廉·伯德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William Byrd)。英国民歌广泛的收集、研究和出版,引起年轻的英国作曲家极大的兴趣,本民族独特调式的旋律、复节拍的节奏特点,在他们的作品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形成不同于意、德、法的“英国性”的语汇风格。15世纪至17世纪英国牧歌、琉特琴曲、弥撒曲、经文歌、正统国教礼拜音乐、民间风格的世俗音乐等宝贵的音乐遗产的系统整理、出版,其精湛的复调技法展现出高度的艺术性,为年轻的作曲家打开民族传统广阔的音乐视野,引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