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兰西青年小组与梅西安:西方音乐史

法兰西青年小组与梅西安:西方音乐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西青年”小组与奥利维埃·梅西安:“法兰西青年”同“六人团”的性质相似。“法兰西青年”小组成立之时,正是在法国掀起反对“三全音”组织所倡导从抽象概念出发进行音乐创作主张的浪潮之中。“法兰西青年”小组则相反,主张“创造一种生气勃勃的音乐”,以真诚、豁达的创作态度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音乐,在音乐中表现活生生的人。1936年在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和歌唱学校任教,同年参与组织“法兰西青年”小组。

法兰西青年小组与梅西安:西方音乐史

法兰西青年”小组与奥利维埃·梅西安:“法兰西青年”(La Jeune France)同“六人团”的性质相似。1935年,作曲家伊夫·博德里埃尔(Yves Baudrier,1906~,有译博德里厄)在巴黎音乐学院聆听梅西安的管弦乐曲《被遗忘的祭品》(Les Offrandes Oubliées,1930,有译《遗忘了的献曲》)得到启示,要成立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组织,旨在复兴当时已不时兴的表现“个人心声”的创作主张。由梅西安邀请安德烈·若利韦(André Jolivet,1905~1974)、达尼埃尔·勒絮尔(Daniel Lesur,1908~)参加,1936年正式成立“法兰西青年”小组。同年6月3日,由巴黎交响乐团与马特诺电子琴组合在罗歇·德索米埃尔(Roger Désormiére,1898~1963)指挥下举行小组的第一次作品音乐会。四人的经历不同,博德里埃尔靠自学成才;梅西安与勒絮尔于1919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936年前后入歌唱学校任教;若利韦于1927年至1932年在巴黎大学学习,师从现代派代表人物之一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ése,1883~1965)学作曲。

“法兰西青年”小组成立之时,正是在法国掀起反对“三全音”组织所倡导从抽象概念出发进行音乐创作主张的浪潮之中。“三全音”组织是由皮埃尔·奥克塔夫·费隆(Pierre Octave Ferroud,1900~1936)于1930年发起成立的,主张近似保罗·兴德米特的新即物主义音乐的美学观点,旨在介绍国内外持相同观点的作曲家的作品。“法兰西青年”小组则相反,主张“创造一种生气勃勃的音乐”,以真诚、豁达的创作态度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音乐,在音乐中表现活生生的人。他们组成一个作品评审会,讨论有关创作问题。自称不是关在象牙塔中自我陶醉的组织,欢迎组外的作曲家参加。有一些“独立派”也以自己的作品来参加小组所举办的音乐会的演出。所谓“独立派”是指一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出生的有社会影响而难以风格或倾向来划分派别的作曲家。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年12月10日生于阿维尼翁,1992年4月28日卒于巴黎,终年84岁。他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诗人和神学哲学家,是法国现代音乐的巨擘,其现实和历史影响都非常深远。

父亲英语教师,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家。母亲是女诗人,虔诚的天主教徒,从小培养他信仰宗教诗歌的嗜好,显露出特殊的智能和音乐天赋。1919年奥利维埃·梅西安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诺埃尔·加农(J.Noël Gallon,1891~1966)学和声,从乔治·卡萨德(G.Caussade)学对位和赋格,从马塞尔·迪普露(Marcel Dupré,1886~1971)学管风琴与即兴演奏,从保罗·杜卡斯学作曲。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翌年起在巴黎“三一教堂(La Trinité,有译三圣教堂)任管风琴师,长达四十七年之久。1936年在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和歌唱学校任教,同年参与组织“法兰西青年”小组。这一时期,梅西安热衷于研究东方音乐,研究德彪西、穆索尔斯基与斯特拉文斯基,对13世纪至15世纪复调音乐及其技法又发生浓厚的兴趣。他写的管风琴曲《天国之宴》(1928)、《基督升天》(1933),8位女高音与4把小提琴的《弥撒曲》(1930)、女高音与钢琴的《献给咪的诗》(Poémes Pour Mi,其妻的爱称,1936),钢琴曲《滑稽幻想曲》(1932)、《悼念保罗·杜卡斯》,小提琴与钢琴《主题与变奏》(1931)等等,没有因循传统的体裁形式,力求寻找到适合于音乐构思和情感内容表现的作曲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突现出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人类之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梅西安贯穿在他的全部音乐创作中的三个主导的思想主题及主要选择的题材内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梅西安应征入伍,他同三个当兵的音乐家从凡尔登市步行到南锡市(Nancy,有译南希),被德国法西斯军队俘虏,遣送到德国格奥尔里茨市附近的集中营。有一个看守的德国军官非常喜爱音乐,允许他们四人开展音乐活动。梅西安于1941年创作了《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有译《时间终结四重奏》),由被俘的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单簧管演奏家与他(钢琴)在集中营演出,有5000囚徒出席聆听,全曲的内容和音乐语汇复杂,8个乐章,历时50多分钟。(www.xing528.com)

1942年梅西安因病获释回巴黎,应聘任音乐学院和声学教授,1947年起兼教作品分析,1966年又任作曲教授,有很高的声望。其门生有法国的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让·巴拉凯(Jean Barraque,1928~1973)、女钢琴家伊冯娜·洛里奥(Yvonne Loriod,1924~,1943年与梅西安同台演出后两人结婚,为梅西安钢琴作品最有权威的演绎者),德国的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希腊的亚尼斯·克塞纳基斯(Iannis Xenakis,1922~),英国亚历山大·戈尔(Alexander Goehr,1932~)和罗伯特·谢劳·约翰逊(Robert Sherlaw Johnson,1932~)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陈其钢教授于1984年至1988年师从梅西安,是他最后的一位得意门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立青教授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任教时曾于1990年专程赴巴黎求教于这位大师,他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一书。梅西安一生任教时间长达35年之久,讲授内容极其丰富而深远,从古希腊的节拍、古印度的节奏、中世纪格里哥利圣咏到各种鸟鸣音调,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到十二音体系和序列音乐,远远超出课程讲授范围,为青年作曲家们提供了研究的广阔天地。

梅西安的创作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一)1948年以前时期,创作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显示出独特的个性。1944年写的钢琴套曲《二十次朝觐圣婴耶稣》(有译《20次凝视圣婴》)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形式独特,旋律新颖而富于表情,和声色彩性强,充分发挥钢琴的技艺,作曲家还加上长篇的序言和注释,演奏时间两个多小时。1946年至1948年应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大师谢尔盖·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sky,1874~1951)委托创作《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标题是由两个古印度梵文字连起来,“图伦加”(Turanga),其意是时间的过程、运动、律动节奏;“利拉”(Lila),其意是创造、毁灭、再创造的游戏,生命与死亡的游戏,包含着爱之意。按照梅西安的解释:Turangalila Symphonie即是爱之歌,欢乐的颂赞,时光,乐章,节奏,生命与死亡。这是作曲家围绕着古老的传说故事《特里斯坦伊索尔德》主题思想所写的3部作品的第二部。第一部为女高音与钢琴组曲《阿拉维》(Harawi,爱情与死亡之歌,1945),第三部为12名歌手的无伴奏合唱《五首带叠句的复唱曲》(Cinq rechants,1949)。《图伦加利拉交响曲》10个乐章,用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加钢琴、马特诺电子琴和庞大的打击乐组。全曲的每一种和声组合、配器组合和调式运用都具有一种色彩表现。钢琴独奏部分处于重要位置,几乎构成钢琴与乐队的协奏,乐章之间穿插着明亮而长段的华彩段(Cadenzas)。第六乐章在“爱之主题”上涌现着多声部的鸟的歌唱,钢琴用不断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来丰富和声,有时又以节奏型卡农或闪亮的经过句,使整个乐队音响更加光彩。梅西安运用节奏对位的发展手法,汲取斯特拉文斯基、印度音乐、印尼佳美音乐独特的节奏,以奇数节奏、不对称的节奏型、各种人为的节奏组合,传统的小节线和节拍在他的音乐中已失掉原有的作用。他在第四乐章中还使用节奏型的变奏,手法十分复杂。这部庞大结构的作品由于深邃的神学哲理,奇特的音响色彩,1949年12月2日由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指挥首演,梅西安夫人担任钢琴独奏,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听众,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作品之一。1968年由珀蒂编舞以舞剧形式演出于巴黎。1971年另一部舞剧由维萨克编舞在旧金山上演。(二)1948年至1953年探索序列音乐技术时期,他将序列音乐与十二音技法结合起来,提出《时值与力度的列式》,通过时值的恰当安排使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都序列进行达到结构的综合,形成“全面”的序列音乐。他还提出“有限移位模式”的理论。1949年至1950年写的钢琴《节奏练习曲4首》(4 Etudes de rythme)是其代表作,第一首题名即是《时值与力度的列式》。(三)1953年至1962年以鸟语为主要素材创作时期。梅西安从小喜爱大自然中各种鸟类,曾将法国所有鸟类的鸣唱用乐谱记录下来,按地区加以分类。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鸟类学家,一生都在不断地研究各种鸟的鸣叫声,用记谱法进行艺术处理。钢琴套曲《百鸟图》(Cataloque d’Oiseaux,1956~1958),钢琴与乐队《百鸟苏醒》(Réveli des Oiseaux,1952~1953)、《异国鸟》(Oiseaux exotique,1955~1956),大型管弦乐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mie,1960,有译《时间颜色》)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四)1962年至1991年趋向综合风格创作时期,作品突出宗教题材的内容,他将所创立运用的各种素材和手法都加以综合,结构清晰,语汇纯朴,明白易懂,不用过去那种高度的哲理思辨的音乐构思。重要的作品有管弦乐曲《我期待死者复活》(1964),男高音、男中音、合唱、钢琴与乐队的《主耶稣基督的显现》(又译《耶稣基督的变容》或《我主基督之变形》,全曲14个乐章,1965~1969),管风琴曲《圣三——神秘沉思曲》(1969)等。1991年11月写的《钢琴与弦乐四重奏》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为奥地利Universal音乐出版社创建90周年纪念而作。

梅西安一生仅写过一部歌剧《天使圣佛朗索瓦》(St Francois d'Assise),花了六年时间于1983年完成。剧情以13世纪意大利为背景,描写这位圣徒一生在信仰中挣扎的经历,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美国旧金山的天主教徒和教会奉他为守护天使。乐队与合唱队庞大,指挥总谱重达25英镑,历时5个小时。2002年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演出,因乐池空间面积有限,119人的乐队编制减掉22人,合唱队150人减掉30人,部分合唱队员只能在幕后和二楼大厅按照监视器指示来演唱。

梅西安是20世纪法国现代音乐卓越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位艺术眼光敏锐和音乐悟性很高的新的技法探索者,他在希腊、印度、印尼佳美兰音乐的节奏运用中获得启迪,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节奏理论和手法,又系统地总结、阐述他的“有限移位模式”的理论,提出运用“全面”的系列技术手法的新的见解。在所著的《我的音乐语言技巧》(1944,英文版1957)、《音乐与色彩》(1986)等以及发表的论文、教材,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学术讲座中,梅西安都对他的创作实践及其理论加以阐述,可称为自成一家学派的创始人,有着难以估量的历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