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音乐史(修订本):二十世纪音乐多元发展

西方音乐史(修订本):二十世纪音乐多元发展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受到很大的冲击,其波及面也很大。然而,20世纪又是欧洲各国在科技、商业、金融领域大发展的时代,工业实现技术改革,工厂流水线作业生产更多价格便宜的产品;海上、陆地、天空的交通运输工具现代化,汽车、飞机、电话遍及全欧洲,城市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或改造,社会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产阶级人数骤增。

西方音乐史(修订本):二十世纪音乐多元发展

概 述

如前所述,20世纪欧洲处于大动荡、大劫难、大分化、大组合的年月,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经济危机;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40年代后期欧洲的重建,非、亚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冷战局面;60年代西欧各国实施经济自由主义政策;70年代又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80年代欧洲共同体建立,在世界范围展开贸易竞争;分裂的东、西德国于1990年推倒柏林墙实现统一;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东欧国家和苏联于1989年至1993年间相继解体……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受到很大的冲击,其波及面也很大。

然而,20世纪又是欧洲各国在科技商业金融领域大发展的时代,工业实现技术改革,工厂流水线作业生产更多价格便宜的产品;海上、陆地、天空的交通运输工具现代化,汽车、飞机、电话遍及全欧洲,城市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或改造,社会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产阶级人数骤增。但各国依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失业人口增加,工人和贫穷的农民未能摆脱艰苦而贫困的生活,有不少人想方设法远赴美国寻求出路。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动荡的社会生活,各种哲学思潮、文艺流派的涌现,特别是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促使社会心理发生急骤的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各种反传统的思潮迭起,在风格、题材、语汇、技巧、手法诸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个人主义倾向愈来愈突现出来,主观意向和标新立异的追求成为一种创作的时潮心态。文学方面,作家更多接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心理分析”的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1854~1914)研究的影响,热衷于运用“意识流”手法。在诗歌领域,法国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都形成流派。美国的T·S·艾略特(1888~1965)、埃兹拉·庞德(1885~1972)和爱尔兰的W.B.叶芝(1865~1965)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戏剧方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出现了一大批原创性的戏剧家,苏俄的康斯坦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和德国的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的戏剧理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电影方面,德国的表现主义、英国的勃列顿学派、法国的芳森学派和印象派、前苏联的“诗的电影”、20年代先锋派电影等在蒙太奇(Montage,即镜头剪辑和组合手法)结构、风格、布景、化妆、画面与人物的动态诸方面都各有不同的理论和美学观点。50年代起,又兴起脱离现实生活的“浪潮电影;写实主义的英国电视电影;要求创作自由的“新德国电影”;用隐喻、象征手法的“西班牙新电影”;政治倾向的“拉美新电影”和意大利“政治电影”;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派电影和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纽约派电影等等。美术方面,有以日常用品、机器零件、废物垃圾、活动人体等构成的雕塑,以写实手法描绘现实在物体、人物或环境的具象艺术;有以抽象的造型语言线条、斑点、色块和几何形的组合等着重描绘主观理念和自我表现的抽象艺术;有用各种物质材料碎片(色纸、电车票、照片、织物纤维、帆布、木屑等)粘贴或托裱在画布或其他绘画载体上的拼贴艺术;有以激光技术制作成新颖奇异的动态视觉形象的激光绘画。6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用电脑制作可抽象又可具象的绘画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制成雕塑的电脑艺术,从各个角度展现美术家个人意象的新的创作构思和表现。

音乐创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始终是作曲家有意识、有刺激、有感受、有欲望表现的艺术实践活动,受到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活动。20世纪,由于文学、戏剧、绘画诸方面的影响,不少作曲家都在寻找新的美学依据,探索新的技法,开掘新的音源,力求标新立异,表现出与众不同、与世俗不同的一种独创,形成多种风格、多种手法并存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近一百年来,晚期浪漫主义兴盛持续相当一个时期;印象派音乐影响四十年代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表现主义音乐和序列音乐成为新维也纳乐派艺术成就的经典;40年代新古典主义音乐成为音乐创作的主流;五六十年代各种实验音乐风格和流派应运而生,追求新奇、刺激、独特,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在先锋派作曲家看来,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调性、曲式都失掉了应有的审美意义。

然而,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终究在于供给人们通过听觉获得审美享受,是为人们听音乐的耳朵而创造的,没有听众,音乐便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当各种反古典传统、反浪漫主义传统的先锋派音乐风起云涌之时,为了消除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隔阂,面向听众的听觉审美要求,一些音乐个人与团体如法国六人团的一些成员,德国歌剧作家库尔特·魏尔(Kutr Weill,1900~1950),英国的埃尔加、戴留斯、沃恩·威廉斯、沃尔顿、布里顿,匈牙利的巴托克和科达伊,西班牙的曼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1946),美国的科普兰等等,他们具有精湛的作曲技巧,博采众家之长,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上,力求写一些比较大众化而平易近人的作品。虽然他们各人所处的国度不同,各人有不同的风格,但他们共同的意向则是不放弃调性原则,形式讲究对称,主题旋律鲜明,和声富于变化,配器注重色彩,音乐陈述层次清楚,同传统依然保持一定的联系。70年代起,音乐出现回归倾向,重新关注创作与听众的联系,作曲家在反思中恢复有调性的音乐写作,出现新浪漫主义,传统又受到重视。简约派音乐,第三潮流(Third Stream)、拼贴音乐形成新的音乐探索,先锋派的实验音乐相对处于沉寂状态。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电讯信息传递的迅速,电脑因特网的扩展,世界变成各种人群共处的“地球村”,东、西方的距离日趋缩短。高科技对艺术领域不断地渗透,各种音乐在频繁的交流中不断地融合,传统与现代、严肃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科技与艺术,不仅不再相互排斥,而且趋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综合发展,新与旧的界限已经模糊,没有哪一种风格能成为主流,起着主导的作用。(www.xing528.com)

面对广播、电视日益普及的电子时代,30年代起在欧洲出现20多个著名的通俗管弦乐队,用各种不同的乐队组合形式,抒情的音乐格调,演奏改编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电影音乐、流行音乐和各种舞曲,旋律和谐动听,色彩音响富有诗情画意,流行半个多世纪,吸引着各阶层的听众,博得世界的声誉。八九十年代,各种高雅的通俗音乐曲意逢迎,超越国界,超越区域,在五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20世纪,西方音乐表演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其艺术地位与特有的传播作用愈来愈突现出来。作曲家与表演家有音乐行业不同的分工,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音乐院校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演奏家、歌唱家。小提琴家有罗马尼亚的乔治·埃内斯库(G.Enescn,1881~1955,维也纳、巴黎音乐学院)、美籍俄国的米沙·埃尔曼(Mischa Elman,1891~1967,彼得堡音乐学院)、前苏联的莱奥尼德·科岗(Leonid Kogan,1924~1982,莫斯科音乐学院)、法国的吉恩·皮埃尔·瓦莱茨(Jean Pierre Wallez,1939~,巴黎音乐学院)、美籍以色列的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朱利亚特音乐学院)等。钢琴家有美籍乌克兰的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基辅音乐学院)、前苏联的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敖德萨音乐学院)、法国的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Alfred Denis Cortot,1877~1962,巴黎音乐学院)等。歌唱家有美国的玛丽琳·霍恩(Marilyn Horne,1934~199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黑人女高音莱昂泰恩·普赖斯(Leontyne Price,1927~,纽约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德国的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1915~,柏林音乐学院)、西班牙的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1940~,墨西哥席德音乐学院)等。指挥家有奥地利的卡尔·伯姆(Karl Böhm,1894~1981,格拉茨、维也纳音乐学院)、法国的皮埃尔·布莱兹(Pierre Boulez,1925~,巴黎音乐学院)、奥地利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维也纳、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美国的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哈佛大学)、日本的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桐朋学园高校指挥科)等,他们在欧美乐坛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

当今全世界有近百种国际性的钢琴、小提琴、声乐等方面的音乐比赛,以高额的奖金与巡回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演奏家、歌唱家参加,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使一些杰出的音乐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起由一些指挥家、演奏家和歌唱家掀起一股复兴“古乐”(Reviral of Historical Music Performance)浪潮,称为“原样主义”(Authentic,有译本真主义)运动。他们热衷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乐派的风格作品表演,不仅严格地按照原版乐谱演唱、演奏,还用复原的或复制的原样乐器和演奏、演唱方法,力求恢复原有的表演形式和音响效果的历史原貌。奥地利大提琴家、指挥家尼格劳斯·哈农库特(Nikolams Harnoncourt,1929~,有译阿诺库尔)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意大利女中音歌唱家切契莉亚·芭尔托莉(Cecilia Bartoli,1966~)在90年代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用17世纪阉人歌手的演唱方法和风格演唱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的歌剧咏叹调,使被人们遗忘的300年前的作品恢复了艺术生命。

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音乐出版商、剧院经理、音乐演出经纪人和乐评人形成一种行业,在音乐家与听众之间搭起桥梁,沟通传播渠道,促使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像商品流通一样产生市场价值。尤其是录音、录像技术日益完善和精确,为各种音乐表演传播提供先进的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设备,使各种音乐传播获得前所未有的群众基础。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力权势及舆论,出于赚钱的目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着音乐的传播和交流,为西方音乐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