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音乐史: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的成型

西方音乐史: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的成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体裁的形成,有许多历史的因素,不是偶然的。特别是17世纪以来主调和声风格在音乐创作中日益发展、完善,无疑对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成型创造了历史条件。巴赫的次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是古典奏鸣曲形式奠基人之一,他写了52部键盘协奏曲和以奏鸣曲为主的200多首键盘乐曲。他的奏鸣曲作品用3个乐章结构,在套曲形式上臻于成熟。

西方音乐史: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的成型

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体裁的形成,有许多历史的因素,不是偶然的。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在组曲、协奏曲歌剧序曲形成过程中已出现器乐套曲结构的雏形;赋格曲呈示部主题发展的主属调关系的陈述原则,为奏鸣曲式呈示部的形成作了准备;歌剧序曲快、慢、快的对比结构,歌剧咏叹调da capo的再现形式,对于奏鸣曲建立在对比原则上的主题呈示、主题再现的结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格鲁克的歌剧创作运用管弦乐手法突出音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这两种多乐章套曲的音乐形象对比、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表现提供了创作美学的基础。喜歌剧大量采用民间的世态风俗性的音乐素材,也给作曲家们以丰富的器乐主题素材来源的启迪。特别是17世纪以来主调和声风格在音乐创作中日益发展、完善,无疑对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成型创造了历史条件。在德奥的文化背景下,维也纳古典乐派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更加完美的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黑格尔(Hegel,1770~1831)的辩证法观念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和影响有相当大的关系。

随着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等国许多宫廷管弦乐队、小型室内乐团的建立,各大城市公开售票音乐会的扩大,不少作曲家都积极地从事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创作,他们不仅为王公贵族文化娱乐服务,还要适应资产阶级和市民群众对器乐演奏欣赏日益增长的需要。A·斯卡拉蒂的儿子多梅尼科(Domenico Scarlaoti,1685~1757)是以近600首单乐章的羽管键琴奏鸣曲而闻名于世的重要器乐作曲家。现代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亚历山德罗·隆哥(Alessandro Longo,1864~1945)于1906年至1908年编辑他的全集11卷有545首;美国现代羽管键琴家、音乐学家拉尔夫·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1911~1984)于1953年编订在纽约出版他的全集18卷为555首。他本人生前自己出版的仅有30首,谦逊地称其作品为“羽管键琴练习曲”(Essercizi per gravicembalo,1738,伦敦)。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一位富于音乐想象力的作曲家,他的奏鸣曲用单乐章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从主调转入关系调,第二部分再转回主调,其结尾处常用第一部分的结束段材料,由属调转回主调构成全曲完全的终结。这种结构安排即是奏鸣曲快板乐章的雏形。他用的旋律主题,在不同调性区域里常呈现出主部与副部的明显对比。其展开部篇幅短小,往往以主部的素材为主,有时大胆地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转调来造成一种紧张的戏剧性,使音乐有变化发展。再现部仅仅出现主部的部分素材,副部则在主调上完整地再现。他是一位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的演奏家,对键盘乐器的表现技巧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如快速音阶经过句、弹跳音的装饰,双音、重复音、颤音与琶音不同音型的运用,高低不同音区的色彩对比和双手交叉的演奏法等,他都运用得相当巧妙而具有音乐魅力,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键盘乐曲的古典织体手法,为钢琴奏鸣曲的确立和钢琴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巴赫的次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是古典奏鸣曲形式奠基人之一,他写了52部键盘协奏曲和以奏鸣曲为主的200多首键盘乐曲。他于1753年和1762年发表两卷指南性的专著《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阐述当时键盘乐器的演奏风格,特别是有关装饰音的处理。他的奏鸣曲作品用3个乐章结构,在套曲形式上臻于成熟。他采用对比调性的主题处理手法,力求表现出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具有严肃的音乐风格,继承着他父亲的传统。他的异母弟弟约翰·克里斯蒂安是伦敦售票音乐会的创办人之一,是第一个将新乐器钢琴(piano)用作独奏的倡导者,也是多产的作曲家,有歌剧11部、清唱剧1部、钢琴协奏曲40部,交响乐90余首、三重奏鸣曲约90首、钢琴奏鸣曲30余首等。他的作品旋律和谐、风格纯朴、形式严谨,其奏鸣曲是主调和声性的,结构层次清晰。1764年,8岁的莫扎特访问伦敦时,两人相识并结下亲密的友谊,这位音乐神童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深受他的影响。(www.xing528.com)

18世纪中叶,在德意志巴伐利亚选帝侯定都的曼海姆(Mannheim)出现一个交响乐的乐队,在交响曲成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继位的公爵卡尔·迪奥多尔(Carl Theodor,1743~1799)酷爱音乐,以优厚的生活待遇招聘不少不同国籍的音乐家到他的宫廷乐队里工作,其中以捷克人为多。他们组成当时堪称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他们在曼海姆的音乐活动直至1778年王宫迁到慕尼黑为止。根据1756年的文献记载,这个乐队的配器编制是:第一、二小提琴(Violin)各10把,中提琴(Viola)4把,大提琴(Violoncello)4把,低音提琴(Double bass)2把,长笛(Flute)4支,双簧管(Oboe)2支,大管(Bassoon)2支,圆号(Horn,亦译:弯管号)4把,小号(Trumpet,接管小号)12支,鼓1对。乐队的演奏者都是大师,具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和良好的音乐素质,有严明纪律和协调一致的表现力。他们的乐队演奏富于力度对比变化的表现,尤其是以渐强(Crescendo)和渐弱(Diminuendo)来制造一种强烈的音响力度效果,在当时具有新的古典内涵的美学意义。德国诗人、音乐家丹尼埃尔·舒巴特(C·F·Daniel Schubart,1739~1791)在《音乐美学意见》的论著里写道:“曼海姆人演奏的强音有如雷霆,其渐强音有如飞瀑而下,其渐弱音有如渐渐沉寂在远方的清澈的溪水的淙淙声,其弱音则有如春天的微风。”

曼海姆乐派的奠基人捷克的约翰·温策尔·安东·施塔米茨(Johann Wenzl Anton Stamitz,1717~1757)于1745年应聘任曼海姆宫廷乐队首席小提琴师与室内乐指导,写有50首交响曲、100首管弦乐三重奏以及小提琴奏鸣曲、羽管键琴奏鸣曲与其他室内乐。他的儿子卡尔(Carl Stamitz,1745~1801)于1762至1770年任乐队第二小提琴师,在法、英等国以演奏中提琴、抒情维奥尔琴(Viola d'amore)而闻名。作有70首交响曲、1部用两个乐队演奏的交响曲,还有钢琴、中提琴、抒情维奥尔协奏曲以及弦乐四重奏和三重奏鸣曲等。莫拉维亚的弗朗兹·泽维埃·里赫特(Franz Xaver Richter,1709~1789)于1747年任宫廷歌唱家兼任乐队小提琴师,著有一本和声教材,写了69首交响曲、6首羽管键琴与弦乐队的协奏曲以及其他室内乐、三重奏鸣曲和教堂音乐,为早期交响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作曲家之一。约翰·施塔米茨的门生、德国小提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卡纳比赫(Christian Cannabich,1731~1798)是这个乐队优秀的指挥,莫扎特于1777年访问曼海姆时,受到他非常热情的接待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莫扎特特意为他的女儿创作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b/309,1777),表达出真挚的情谊。维也纳宫廷剧院音乐总监、作曲家伊格纳茨·霍尔茨鲍尔(Ignaz Holzbauer,1711~1793)于1753年移居曼海姆任负有盛名的该乐队指挥,他的德国歌剧《贡泰尔·封·施瓦尔茨堡》于1777年在曼海姆上演,给年轻的莫扎特很大的启迪,激发起要创作德奥民族歌剧的想法。他作有65首交响曲、12部歌剧。

曼海姆乐派致力于交响曲的创作和演出,将原先传统的三个乐章快、慢、快的结构扩大,增加小步舞曲(Menuet)作为第三乐章,确立为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第一乐章类似多梅尼科的奏鸣曲式写法,有主、副部主题的对比,展开部很短,再现部没有全部出现主部材料;第二乐章以弦乐为主,像歌剧中的哀诉咏叹调;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急板,舞曲性(吉格舞曲风格),类似喜歌剧的终场音乐。全曲以流行的声乐曲、世态风俗性的器乐曲为基础,其内容主要是一些生活风情的音乐描写。他们的交响曲作品在当时大大地扩展了人们对器乐表现的想象力,通过欣赏进一步认识器乐在表达思想感情和描写生活情景方面独特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