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羽管键琴与钢琴的转变:西方音乐史中的键盘乐

羽管键琴与钢琴的转变:西方音乐史中的键盘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羽管键琴于17世纪初兴起,用于各种重奏和室内乐,又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数字低音伴奏乐器。18世纪法国键盘乐出现的“洛可可”风格亦是一脉相承。18世纪后半叶,羽管键琴为钢琴所替代,开始键盘乐的新纪元。

羽管键琴与钢琴的转变:西方音乐史中的键盘乐

羽管键琴(Harpsichord,又称Clavecin克拉维辛)于17世纪初兴起,用于各种重奏和室内乐,又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数字低音伴奏乐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勒格斯家族汉斯(Hans Ruckers,约1550~1623,为其第一代)是这时期羽管键琴主要的制造者。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维吉那琴曾风行于王室宫廷,有一批著名的键盘乐曲作曲家。17世纪中叶起,法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库普兰家族(Couperin)在键盘音乐领域居于重要的地位,路易·库普兰(Louis Couperin,1626~1661)及其幼弟之子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又称:大库普兰Grand Couperin)是两位艺术造诣最深的键盘乐作曲家。他们的前辈是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的宫廷羽管键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雅克·尚皮翁·德·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éres,1620~1672),由于这种琴本身演奏的缺陷,他采用不规则的节奏,大量的装饰手法以至借用琉特琴的弹拨技巧来扩充这种键盘乐器的表现力,使其演奏既有技巧性,又有轻快、流畅、优雅的格调,经过其门生的发展形成法国独特的、具有装饰性的、精工雕琢的羽管键琴音乐风格。18世纪法国键盘乐出现的“洛可可”风格亦是一脉相承

德国莱比锡管风琴家、作曲家约翰·库瑙(Johann Kuhnau,1660~1722)于1689年出版第一部采用非舞曲性的前奏曲的羽管键琴组曲集《新键盘小曲集》(7首),于1692年又出版第二部。他将器乐合奏性的奏鸣曲移植到键盘乐器上,于1699年出版一部曲集《键盘音乐的新鲜果实》(Frische Clavier Fruchte,7首奏鸣曲)开拓了钢琴奏鸣曲的历史。他的《几个圣经故事的音乐表现——六首用楔槌键琴演奏的奏鸣曲》(1700)是早期钢琴标题音乐的杰作。(www.xing528.com)

1709年,佛罗伦萨的羽管键琴家克里斯托夫尼(B·Cristofori,1655~1731)发明钢琴特有的机械装置,为大量制造这种键盘乐器奠定了基础。18世纪后半叶,羽管键琴为钢琴所替代,开始键盘乐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