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菲力普·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1683年9月25日生在第戎一位管风琴师家里,1764年9月12日卒于巴黎。他是继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他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基本原理》一书,提出调性中心、基础低音、和弦的根音位置与转位等原则,为现代和声学理论奠定基础。他的《羽管键琴曲》(1722)、《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1741)是继库普兰之后重要的键盘音乐代表作。他青少年时代经历过流浪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克勒蒙菲朗、巴黎、里昂等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1732年定居巴黎,应税务总管拉·布普里尼耶尔邀请,取材诗人和剧作家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的悲剧《费德尔》(Phèdre,1677),写成歌剧《伊波利特与阿里西》(Hippolyte et Aricie,1733),在皇家歌剧院首演,以新颖的风格引起观众的惊叹。这时他已50岁,直到77岁尚未停笔,写出他后半生的36部歌剧。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论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为他专门撰写过几部歌剧脚本。
拉莫是吕利真正的继承人,其歌剧有华丽的芭蕾场面,奇妙的机关布景,突出法语声调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基于调性原则的和声与技法,注重于器乐演出效果的构思,都是他的作品的特点。但是,他本人经常打破传统的技法处理,如合唱和声化、舞曲器乐化,他非常注意各种乐器的音色表现。他的歌剧常以许多分隔的小曲组成,彼此前后段又连接起来,有时小曲是由插舞性的小段乐句剪切而成,带有明显的舞剧音乐的痕迹,这是法国歌剧风格的又一特征。(www.xing528.com)
1752年,佩尔戈莱西的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在巴黎演出,掀起一场法国与意大利派的“喜歌剧论战”,最后拉莫将他的三幕芭蕾喜剧《普拉悌》(Platée,1749)于1754年在巴黎再次上演,为法国派争得论战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