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7-18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西方音乐史

17-18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西方音乐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通常称为巴洛克时期。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时期,他们要求创造自己的文化。17世纪上半叶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在威尼斯、那不勒斯、汉堡、伦敦等商业中心,相继建立文化企业性质的歌剧院,出现商业性的歌剧团经纪人。70年代至18世纪上半叶,有一些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在伦敦、巴黎等地举办公开售票的音乐会,面向资

17-18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西方音乐史

概 述

这是欧洲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英国经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推翻天主教国王的政变,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结束由旧教与新教之间贵族集团爆发的胡格诺战争(1562~1598),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自称“太阳王”,发动一系列对外的侵略战争,不断资助英国封建王朝复辟。当时的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由于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激化矛盾,18世纪在法国首先兴起启蒙思想运动,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从16世纪后半叶起,天主教势力控制了意大利各个城市,加上外国武装干涉者的不断入侵,政局不稳,经济衰退,完全丧失其商业贸易中心的优越地位。德国经过信仰旧教与信仰新教的诸侯之间争夺领土的30年战争(1618~1648),土地荒芜,人口减少,工商业凋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西班牙被英国战胜以后,丧失了海上的霸权,经济衰落,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已不再是欧洲强国。

在封建君主专制仍有相当大的势力的复杂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采取妥协态度,形成势均力敌,互相利用的历史局面。在文艺领域内的反映,即是“古典主义”(Classicism,亦称新古典主义,区别于罗马拉丁古典主义)在法国首先兴起,相继风行于英、德、意、俄等国。这股文艺潮流,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都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作为典范,其名称也因此而来。

法国新古典主义者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追求艺术形式严谨完整,正如君主专制要求高度统一集中的政令和法律一样,他们效法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代,对文艺要求有全国统一的规范。1737年,法兰西学院正式成为国家部门,对法国文学艺术加强控制,其院士固定名额为四十位,由严格审核的作家、评论家、学者等组成。他们的基本任务是为统一法语制订规则,确立共同的美学标准,评判诗歌戏剧、文学作品,并拟定上流社会社交生活的格式。他们在戏剧方面提出“三一律”,即要求剧本写作要遵循情节、时间与地点一致的规则,突出地反映其规范化要求的艺术思想。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的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是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一切作品都要以理性为准绳。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爆发一场“古今之争”的大论战,当时文艺界的主要人物全都被卷进去。这是资产阶级崇今派向古典主义思想发动的一次冲击,反对向古人顶礼膜拜,主张摆脱一切陈规戒律,创造新的艺术。文艺大论战预示着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的即将来临,觉悟的法国资产阶级终于喊出“打倒古典主义”的文艺口号。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通常称为巴洛克(Baroque,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词意: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时期。

“巴洛克”一词,最初应用于与建筑学有关的艺术,指过分雕琢的怪诞的风格,其特点着重于建筑内部的装饰,以复杂迂回的曲线形状,夸张的纹样形式,外表辉煌和华丽的造型,表现出丰富的动态感和庄严、热烈的情调,同文艺复兴时期质朴、宁静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含义是复杂的,缺乏美学的统一性的内涵,法国、英国的学者长期以来不愿接受其艺术概念,拒绝用这个词来评论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在美术史中,这个词带有贬义,指文艺复兴后期艺术的蜕化变质,出现的老化与畸形化,有如“奇形怪状的珍珠”。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在1767年出版的《音乐辞典》中注释:“巴洛克音乐是这样一种音乐:和声混乱,充满变调和不协和音,旋律粗糙不自然、音调艰涩、运动与发展勉强而不自然。”

19世纪,德国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韦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Baroch,1888)一书中,对巴洛克风格及其发展作了肯定的叙述和评价。美籍德国音乐学家库特·萨克斯(Curt Sachs,1881~1959)于1918年将韦尔夫林的观点用来解释巴洛克音乐发展的特征,由此人们逐渐使用这个名称,说明17至18世纪上半叶有强烈对比、又富于动感的节奏,使用大小调的和声技法,表现强烈的感情的音乐作品。有别于18世纪出现的轻快的、精致的洛可可风格(Rococo),这是兴于法国波及德、奥、意等国的一种追求华丽纤巧而精细雅致的装饰性艺术风格,又称华丽风格(Style galant)。(www.xing528.com)

巴洛克时期是以路易十四为象征的君主专制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都转向为皇家服务,大大小小的宫廷都纷纷建立教堂唱诗班、歌剧团和乐队,购置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来装饰会客厅,雇用雕刻家、园林建筑师修建宫廷花园,仿效凡尔赛宫的气派。

新教与旧教长达一百年的权势争斗,打破天主教的一统天下,各种教派不断出现,为争夺众多的教徒,互不相让,明争暗斗。各自都利用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和戏剧来为他们的宗教目的服务。

这个时期又是资产阶级向科学文化新领域进军的理性的时代、自然科学与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时期,他们要求创造自己的文化。为了同贵族宫廷文化、沙龙艺术相对峙,他们以家庭、教堂和大学社团(拉丁文Collegium musicum,又称大学音乐社,为研究音乐而组织的社团)为中心,开展音乐活动。

16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迪下,不少作曲家都在追求一种对感情状态描写的音乐表现方法,个性因素愈来愈多,创作风格、作曲手法都趋向多样化,但他们在探索感情的音乐表现方式和体裁形式创新方面又具有共同的音乐审美观念的时代性。德国音乐学家自17世纪中叶起用“情绪说”(Affektenlehre,有译感情论)来作为评价音乐作品如何表现感情和唤起人们感情体验的审美标准。

17世纪上半叶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在威尼斯那不勒斯汉堡伦敦等商业中心,相继建立文化企业性质的歌剧院,出现商业性的歌剧团经纪人。70年代至18世纪上半叶,有一些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在伦敦、巴黎等地举办公开售票的音乐会,面向资产阶级、市民阶层。这种音乐演出方式的变革,对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不论是歌剧或是器乐,其内容、体裁形式和风格都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巴赫亨德尔的音乐创作在这个时期居于重要的地位,标志着欧洲音乐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有的西方音乐史学家将1600年至1750年称为“数字低音”的时代。其名称来自数字低音记谱法(basso continuo,英文为figured bass),又称通奏低音记谱法,是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盛行的键盘乐器使用的记谱法,以数字标明乐曲应奏的低音声部和弦,在保持上声部旋律原型不变的原则下,演奏家可按照数字低音的标记作即兴处理,出现所谓“离心形音响构造”的倾向。这是巴洛克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