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十一学校参观,自然要感受一下传说中神奇的“走班制”。李校长介绍说,十一学校的走班制的试行是从高中部开始的,2013年向下延伸至初中部。现在,这所4000多人的学校,已经没有了“班”的概念,自然也没有了班主任。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很不可思议的。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十一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学生课程手册》,上面详细介绍了学校提供的全部课程。全校有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教室中,学习不同科目。这种做法同西方高中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非常接近。
我随机挑了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孩子跟他聊天,想听听他一天真实的“走班行程”。他告诉我,今上午选的课程是一节语文阅读课、一节英语课和一节生物课,都在不同楼层、不同专业的教室上课,往返穿梭紧张而快乐;下午上选修课,他是个京剧迷,所以选了一节90分钟的戏剧课,主要内容是和同学们一起,排练自编自导的京剧《花木兰》。他很热情地给我翻看自己编的京剧剧本。这个大男孩儿兴奋地告诉我,十一学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开设了很多相关课程,仅戏剧课程就有18个。这很符合李校长的个性,“对于学生来说,有选择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创造”。
李校长对我说,其实走班制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原来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同时又有些学生听不懂,分层分类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李校长说:“所有的选择,都是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我们的选择就不会成就真正的教育。”努力让上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正是走班制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力量都抵不过自觉的力量。有了自主权,有了选择,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和不竭动力。
李校长介绍说,十一学校给自己制订的课程目标是:以国家课程为蓝本,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之所以有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这四个特点,原因只有一个:从学生的“学”出发,从学生的“需”出发。李校长以高中数学为例做了介绍。十一中学的数学课由易到难分为五层。数学Ⅰ是高考文科的基本内容,适合人文方向的学生。数学Ⅱ针对工程、经济类方向的学生。数学Ⅲ是高考理科的基本内容,适合工、农、医、经等方向的学生。数学Ⅳ面对三年制高中数理方向、具有自主学习习惯、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内容提升。数学Ⅴ面对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数学、具备了一定数学思维的学生。为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希望提前进入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在学习时选择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因为同一学科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个学科教室上课,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www.xing528.com)
没有了“班”的概念,没有了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度。在十一学校,每18个孩子配备一个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指导和生活监督。学生先选课再选导师,这一点,与大学的学习机制异曲同工。
其实,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走班制的压力都是很大的。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立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看着孩子们紧张快乐地走班,老师们充满激情地上课,我忽然想到了“课程”的拉丁语原意——“跑道”。我认为,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正是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开辟不同的“跑道”,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目的明确、自由而舒展地奔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