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模拟联合国的教室,李希贵校长陪同我继续参观学校的艺术活动中心。这个中心组织的活动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我已经记不清各个社团获得了什么奖项了,但那个贴满了琳琅满目的海报的活动中心大厅,让我印象深刻。李希贵校长得意地告诉我,这些海报均出自学生之手,是由一个叫作“十一学生广告公司”的公司制作的。2008年11月,一些对广告设计颇有兴趣的同学找到团委,希望能够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一家专门的广告公司,一来可以为学校节约一大笔海报制作的费用,二来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支持了这个想法,特批一笔经费搭建了校内第一个学生职业体验基地,在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后,接下来公司运作的事情全部交给学生。每个学生初入公司都从学习海报的设计、打印、覆膜等技术开始,到全程参与签订单、跑客户、分配工资等。慢慢地,由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由向学校寻求资金支持到向学校缴纳管理费,一群热爱创业、喜欢职业体验的孩子,一群未来的设计师和企业家,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茁壮成长。
除了广告公司,十一学校内还有复印社、学生书店、出版社等许多学生自己组建的公司。以出版社为例,李希贵校长告诉我,过去学校一般是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编辑成册,由语文老师负责在校内印刷;现在则是由学生自己的出版社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出版社运营之初由学校扶持部分印刷经费。在编辑过程中,小编辑们的头脑里基本上还没有市场观念和客户意识,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审美或阅读喜好出发去组织和编辑稿件。后来,当学校不再提供经费资助,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后,小编辑们发现,能否让读者掏钱,关键在于进行市场调研,研究读者需求,提供读者喜欢的图书。那种仅凭自我感觉,躺在自己的世界里编出来的东西,很难被同学们接受,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于是,他们改变思路,把市场调研作为整个出版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学生编辑们在经营出版社的过程中还运用了经济学中的目标客户理论——认真研究每一本书出版后到底卖给哪一个群体。校内的学生年级不同、文学素养不同,阅读需求当然也不同。学生编辑们以需求来确定选题,编选不同的内容,再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装帧设计风格。对于印刷的数量、出版物的定价,他们也会按照目标阅读群体,做出不同的选择。(www.xing528.com)
出版物问世后,学生编辑们在市场营销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家长会的会场外,食堂前的摊位上,总是摆着他们的产品。每一本新书出版以后,他们的第一个推销对象,都是李希贵校长。他们为此还专门研究了校长在校园里的活动路线,以确保他们首次销售图书时能“恰好”让校长遇到,然后不得不掏腰包买下。这样,他们接下来在推销时,就可以说“这是李希贵校长买过的书”。呵,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真是用足了脑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