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学校境界:职业学校案例分享

提升学校境界:职业学校案例分享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是提升学校的境界。这里,我想以三所职业学校的故事为案例,来讲述我心目中的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校长叫巴易尘,这个巴易尘本来不是做职业教育的,他本来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做校长,把这个高中做得风生水起,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巴易尘校长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倡导人文价值、学校养育、专业培训、人格塑造共同体的建设。在这所学校里教师是需要读书的。

提升学校境界:职业学校案例分享

怎样办一所优秀的学校关键是提升学校的境界。这里,我想以三所职业学校的故事为案例,来讲述我心目中的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赤峰建筑工程学校。

这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专门的建筑类职业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学校,它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技术,也不仅仅是培养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没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绝对不是好的教育。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这所学校也很特别。我着重要讲它的专业精神,看这所学校的学生是如何把简单的木工活儿做到极致,在技术上怎么做到精益求精的。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深泉学院。深泉学院也很有特点,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带领学生去追求理想的。

这样一来,这三个故事实际上构成了我对职业教育的三重思考,即一个学校要有人文情怀,要有专业精神,要有理想。我觉得,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这个职业教育一定是很棒的,一定是非常好的。

先看看人文情怀。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校长叫巴易尘,这个巴易尘本来不是做职业教育的,他本来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做校长,把这个高中做得风生水起,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到点”以后——所谓的“到点”即在现行体制内,校长因享有行政级别待遇,需在55岁之后退休——就不能再做校长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觉得应该继续发挥他的作用,就安排他去做职业教育。当时,这所学校口碑不佳,招不到什么学生,差不多已经要倒闭了,办不下去了。但是他去了以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这所学校办得非常有起色。一个普通高中的校长,去办职业教育竟然也能办得非常有水准。他的绝招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他注重人文教育。现在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不关注人文教育的,我去过的大部分职业学校,包括一些还比较著名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很不够的。赤峰建筑工程学校里面有一栋行知楼,是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楼顶上面写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蓝领精英、商界领袖、精神贵族、共和国基石。你想想看,一所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这样的气势:我培养的学生要成为蓝领中的精英,成为商界的领袖,成为精神的贵族,成为共和国的基石!我觉得,学校能够有这样的胆量,有这样的气魄,着实令人敬佩。

这所学校的理想和目标很清晰。它不仅要培养有技术的工人,更要培养蓝领中的精英,商界的领袖,精神的贵族,共和国的基石。

学校里面还有一栋以贝聿铭的名字命名的聿铭楼。这是他们的实训楼。实训楼门口也有一个口号,我也很欣赏——“读几本好书,会做人;学一门技术,能生存。”也就是说,他们这所学校是把读书跟学技术并列的。巴易尘校长强调:你要会做人啊!你要懂得关心这个社会,你要懂得关心别人,你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从哪里来?其中一个路径当然就是阅读。

学校还有一栋楼以冯其庸先生的书斋名命名,名为“瓜饭楼”。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红学家、著名诗人,也是著名书画家,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院长。巴易尘校长曾专门去看望冯其庸先生,邀请他担任学校的办学顾问。他们学校的一个老师——你们别小看一个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他叫申国君,写了两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他与巴易尘校长一起拜访冯其庸先生以后,又写了一本《冯其庸画传》,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为冯其庸写传记。这所学校里面有一间冯其庸工作室,冯其庸把他所有的著作都捐给了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还有一个启功书院,在那里可以欣赏到启功先生的一些著作。巴易尘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技术中有文化,让文化中有技术。

巴易尘有一年写给全校老师的贺年信里有一些话我是很欣赏的。他说:“我们以文化育人、以读书育人取得的良好教育效果给了我们信心,使我们践行以人育人、以文化育人的教育信念,不再犹疑。”

巴易尘刚被派到这所学校的时候,因为他是从普通高中调来的,很多人对他心存怀疑:一个曾就职于普通高中的人,对职业教育根本就不懂,怎么能把我们的学校办好?但是,巴易尘坚持“以人育人,以文化育人”的信念,通过三年的努力,消除了大家的疑虑。因为这三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其中文化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所学校毕业生的身上,用人单位看到了他们与其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同的儒雅气质,这是推广阅读带来的改变,而这一改变非常重要,它推动了学校的就业形势向好转变。为了推广阅读,全校每年都会评选书香学生、书香家庭、书香教师,很好地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巴易尘校长的贺年信里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温暖家园、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所进步,师生、师师、干群关系更加明朗、向上;我们的干部队伍在成长,境界日渐高远、大气;我们的教师队伍更加成熟,开明、好学、敬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我们的学生更加懂事,讲文明、懂礼貌、气质温润,这可能是我们一年中最可宝贵的收获。因为人的发展、提升、向好,才使得以上的一切充满光辉、意义与价值。人好一切才好,人好一切都好。”我觉得,他作为一个校长,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所学校还有一个书院是专供教师读书的,里面收藏了很多好书。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倡培养能畅想、会生活、有教养的人。在读书育人的基础上,学校还开办了一门生活素养课。巴易尘校长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倡导人文价值、学校养育、专业培训、人格塑造共同体的建设。他主张全面培养有见解、敢担当、能引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干部队伍,以及具有学者精神、专家水准的中职名师。在这所学校里教师是需要读书的。因为要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师若没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是不行的。他在给教师的贺年信里,感谢学生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感谢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校老师的劳作有了价值,“也感谢我们的团队相互间的谅解,温暖比什么都重要”。有这样一位有如此人文情怀的校长,学校何愁办不好?

那么,如何让学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呢?我一直认为书香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很重要的路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职业学校相对来说更看重技术,重视学生考证书、找到好的工作。去年我们走访了许多家企业,结果发现,在招聘时没有几家企业是把学生的专业技术放在第一位的,所有的企业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完善的人格。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认为现在很多毕业生都不会做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这是我们教育最薄弱的地方。

最薄弱的这一块应该如何去弥补?我认为要从基本素养、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其中阅读应该是很重要的工作。现在的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在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中没有接受过关于阅读的系统训练,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兴趣,到了职业院校再来培养阅读习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所以,学校需要精心地为学生、为教师去推荐一些书,同时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我们只要学好一门技术能够找到工作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阅读呢?我跟很多老师说:事实上,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人的世界分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大部分人生活在物质世界当中,他们对物质世界有着很多的追求,但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却相对比较薄弱。那么,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在哪里?就在那些伟大的书里,在图书馆里。书本身只是一堆纸,书的生命是通过阅读唤醒的。只有你去阅读,书才能复活,你才能够真正拥有它,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才会真正为你所用。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自然风景,看好山好水,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一些精神风景。实际上,精神风景绝不亚于自然风景。我们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读万卷书才能更好地行万里路。李白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月亮不一样,所以他写出了不朽名篇《静夜思》;余秋雨看到的山水和我们看到的山水不一样,所以有了《文化苦旅》。为什么?因为文化的底蕴不一样。精神风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看一下风景吗,眼睛一睁就开始看这个世界,然后眼睛一闭就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自然风景,看不到精神风景,看不到穿越时空的人类几千年所创造的那些最美丽的精神风景,我觉得多少是有些遗憾的。所以,我经常要我的朋友仔细去想想:你这辈子到底看了多少书,到底领略到多少精神风景?很多人只沉湎在物质的世界里,渐渐就被很多物质的东西压垮了。实际上,我们知道物质的世界始终不是属于你的,你有再多的钱最后也不属于你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实际上,你想带半根草走你也带不走,任何人是不可能带走任何物质财富的,他唯一可以带走的只有精神财富。所以阅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怎样去建立一个书香校园,让学校拥有更多的精神风景?我觉得职业院校同样应该重视这一点。所以我一直建议,职业院校也应该加强阅读,应该有鼓励阅读的制度和鼓励阅读的措施。比如说可以规定一些基础阅读书目,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定的经典书籍。人生总有一些书是你一定要读的。你不读,你就错过了一道道美丽的精神风景。而且你别以为读书就是简单地去读。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接受熏陶的过程,那些伟大的作者心中的那些人生哲理、人生智慧,都悄悄地藏在书里,你通过阅读就不知不觉中使其成为你的思想、你的智慧。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要有效果。尤其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用怡情、移情的方式去发挥作用。一本好书的意义完全不亚于一堂好课。

前不久,北京几十所大学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邀请我去做讲演,其中有像北大、清华这样名校的学生,也有普通学校的学生。我跟他们讲,你们在北京四年的学校生活是否有真正的收获和真正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阅读。虽然你们在不同的学校,学校的资源不一样,学生的水准也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们在这四年中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把最好的时光用于阅读,那么你在哪个学校就一点儿也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位大师,你北大的老师再多,你清华的老师教书再好,也比不上图书馆里面的那些大师。你想一想,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大师用一生的心血写出来的,比你上一堂课,比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讲的一堂课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所以,这四年你真的要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读书,那才是你今后参与竞争的最重要的资本。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学校的图书馆都建设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学校与学校之间虽然还是有差别,但是已经不能构成对学生根本性的影响。造成你们最重要的差别的,是你能不能阅读,能不能去真正地阅读。

当然,在任何学校,你要让学生阅读就要教师带头先阅读。不爱阅读的教师永远培养不出爱阅读的学生。我们大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仍然延续着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传统,即以灌输为主,以讲解为主,一堂课老师从头讲到尾,讲完了就走人。一个教案老师可以反复使用许多年。可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国外的大学,包括职业院校和理工类的学校,都是非常强调阅读的。2003年我到哈佛去学习了一个月,它那里是非常重视阅读的,整个教学就是一个阅读与对话的过程。老师会给学生开书单。我看他们理工科学生也都是有阅读文献的,你要先了解过去人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老师每天开给学生的需要阅读的文献至少有100页,所以学生每个星期读500页书很正常。这就是美国大学生很少晚上12点之前睡觉的原因。你不读不行啊!不读书你就没法上课,因为老师上课就是基于你阅读的那些内容进行的。课堂上先小组讨论,然后老师再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对话。对话是围绕阅读展开的,是以阅读为基础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的大学教育方式要改,我们现在有多少大学老师能开书单?很多大学老师连开书单都不会,又怎么让学生去阅读呢?不读书,怎么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动态

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所区别,但是在阅读这一点上,我觉得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在人文情怀的培育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在做人的要求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我一直说,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学者、培养科学家、培养医生、培养工程师,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是我们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得更远,更有竞争力。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再看专业精神。第二个案例是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它的专业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建在黄山脚下的安徽省休宁县,办这所学校的人叫聂圣哲。他自己是休宁人,是休宁中学毕业的。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开始做大学老师,23岁就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副研究员。后来他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学习了8年,回国以后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美式洋楼有限公司,即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一方面因为他办的木结构洋楼公司需要木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乡,于是他就跑到休宁办了一所木工学校。

这所学校办得非常有特点,聂圣哲这个人也的确是个奇才。我为什么说他是个奇才?他20多岁就当教授,后来成为美国化学学会的会员,还写过好几本大学的化学教材。因为从事建筑行业,他又写过建筑领域的专著,他还是中国建筑协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我们知道,能在一个专业协会里面做副主任委员也是不容易的,至少在木结构建筑领域他是很有研究的。同时,他现在还在苏州的一个四川大学联合研究院做执行院长,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他建立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并且担任基金会主席。同时,更厉害的是,他还写诗歌、写小说、写戏剧,且成就斐然。之前很热门的一部戏剧《徽州女人》,他是编剧;在安徽卫视曾经热播过、林心如主演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大祠堂》,他是总导演。他最近正在研究经济学,他说,马克思写了《资本论》,他要写一本《劳动论》。一个人的研究领域能够横跨文化、艺术、经济、商业、教育,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办的学校也与其他学校不太一样。这个小小的木工学校一年只招几十个人,学校办了大概8年的时间,也就培养了不到300个学生。但是,这300个学生可不一样,个个都很厉害。这个学校办得非常有特点。中国过去哪有什么木工学校啊?不仅没有,现在很多职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木工专业,培养木工都是靠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他这所学校办得很有意思,学校不收学费,全部费用由他个人来出,学生一般来说还没毕业就已经全被“订购”了,最低收入年薪4万元。

他的学校奉行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道德第一,就是你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所以,他的学校校训也很有意思,很简单: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个校训不像很多学校提出的什么“团结、求实、创新、奋进”之类的很空洞的校训。他们的校训很具体,很明确。而且,这个校训不是很空洞地挂在墙上,而是努力让老师、学生在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认真落实。一个学校的校训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新教育实验也一直在强调学校文化。我一直说,中国的很多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很少有一个学校的校训是能让人记住的。但是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校训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学校校训中的“诚实”和“有爱心”,都是讲做人的,学校首先是要求做人要诚实、要有爱心。这两个是最根本的品德,学校的学生必须做到这两点。这所学校的老师经常告诉学生,你犯错误没关系,你告诉我,你改正就好。但是,如果你隐瞒错误不诚实,那就不能原谅。(www.xing528.com)

做人最主要的是诚实与有爱心,然后怎么做事呢?关键是“勤劳”“不走捷径”。我相信,如果一个学生把这四方面都做到了,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为了把校训的内容落到实处,聂圣哲自己还编写了一本教材叫《木工道德与修养讲义》。这本教材里面讲到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故事。同时他还编写了一本《学生制度读本》,讲明了这所学校的制度规范。他说他要让学校内形成一种风气:做错事了,主动承认的诚实之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会受到表扬;而那些掩盖错误和真相的人,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要让木工学校成为一个诚实人的学校。

他的这个校训,不仅体现在做人上,也体现在对专业技术的训练上。他把技术不仅仅看成技术,他认为技术里面要有职业精神的内涵。所以他的木工理论和实践课,关注点首先都不是培养学生怎么去动手、怎么去做这个事情,而是培养学生从内心喜爱木工这一行。他会通过展示精美的家具作品和带学生参观徽州古建筑艺术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木匠工作的创造性和木匠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他要让学生感受到木工不单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手艺,不单是一项技术活儿。他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可以称之为创造“艺术”的。总之,他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所学习的这个专业,知道今后要从事的这个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

我的那本《致教师》,第一章就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我提出,首先你要喜欢做教师,你要发现做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相比有什么特点或优势,才能够把你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我说教师是一个能够让你变得更年轻、能够让你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做创造性的事情的职业。德胜鲁班木工学校让学生在喜爱木工的同时,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第一点,它主张要体验做木工的乐趣和神奇,让学生体会到选择木工这一职业是生命深处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第二点,它告诉学生,一件普通的材料,在一个工匠的手里能够变成一个作品甚至变成一件艺术品,这是多么神奇啊!第三点,它要求学生在向师傅学习木工技能的同时,要学会感恩学会爱,因为你的技术是师傅教给你的,你要懂得感恩。第四点,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劳敬业的品行。第五点,要求学生在干活儿过程中养成按程序守规则,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的好习惯,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

我们经常说,同样一个东西,同样的零件,德国人去装配跟我们中国人去装配,品质有时候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主要就是我们做事情没有严格地一板一眼地按照规则按照程序有条理有计划地去做造成的。我们做事情比较喜欢偷懒,比较喜欢偷工减料。很多安全事故的出现,实际上和我们工作的方式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特别强调技能训练,也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做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他们抓技能学习。他们的课程中文化课和实训课的比例是3:7,也就是说实训的时间占到70%。他们的实训课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学校也有自己的理论课。你别小看木工培训,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不同,他们也有自己的专业理论课,他们向学生讲解木工的基础知识,讲解看图操作的方法,纠正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错误;他们教授学生使用斧头、锯子、刨子、凿子等手工工具的方法,从练习劈、刨、锯、画线、凿眼、拼板等基本功入手,教学生制作方凳、长条凳、床架、子孙椅等简单家具,最后再教学生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因为在当地,木工学徒能独立制作出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就意味着你合格了,就可以“出师”了。

他们的学区负责制也很有特色。实训的时候把学生分为四个学区,一个教官管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名悟性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执行长,然后四个学区开展“比学赶超”教学竞赛活动,这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还倡导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也就是说,在实训过程中师兄带师弟,这样能让学生形成宽松学艺的心理场,师兄师弟之间没有距离,便于沟通。而且我们知道,教学相长,你要想学得好,就要教得好,为了教好,就一定要学得更好,学十遍不如教别人一遍。所以,“小先生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

然后是教官承诺负责制。在他们学校,教官必须保证所带的8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地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而且这80%的学生中至少要有10%的学生的作品是优秀的,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你就不要做老师了。接下来是末位淘汰制,学生考了最后一名就要被淘汰。学校还实行奖学金制、学分制,最后是独特的毕业考试。独特的毕业考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然后由德胜公司派出总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从整体、构件、榫结、合角、工艺五个方面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逐一打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聂圣哲讲过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我印象很深。他说:“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的木匠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木匠,只要敬业,你就比那些平庸的博士有用,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每年还要举办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在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学生们都要身穿非常隆重的“匠士服”,头戴“匠士帽”,被授予一个叫作“匠士”的学位。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还没有学位授予制度,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毕业典礼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但是这所普通的学校非常看重这个颁发学位的仪式。因为校方认为,得到“匠士”学位,代表着已经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的能力。“匠士”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着现代职业精神,所以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其他职业院校为什么不能够有这样一种授学位的仪式?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授啊,也可以授“匠士”。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的,这个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说你一个职业类的院校,虽然培养的是职业工人,是蓝领,但也有可能是蓝领中的精英。一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怎样去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怎样严格地按照这里的“勤劳、不走捷径”的校训进行严格的训练,我觉得非常重要。

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对勤劳、对诚实品格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特别是对勤劳的重视,很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是记不全的。所以,我就提出来,核心价值观能不能有个简本?这24个字实际上涉及不同层面的价值,有国家层面的价值,有社会层面的价值,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过程中,我个人一直认为这24个字应该更简约、更中国化,所以我提出了能不能把核心价值观简化成五个字:勤朴仁义和。这五个字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就很容易做到了。第一个字就是勤。现在核心价值观里面有一些表述也可以说是吸收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像自由、平等。但是,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关于道德与价值的很多营养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觉得《易经》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勤劳,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勤劳。但是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勤劳丢在一边了。勤劳绝对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核心价值观里面有一个词叫作敬业,敬业跟勤劳有一点关系,但毕竟敬业还不是勤劳本身。我们知道,中国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与中国人拥有勤劳的品质有非常大的关系。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为万德之本,万艺之源。”也就是说,你所有的道德的根本是勤劳,所有技艺的源头也是勤劳。你要想技能出众首先就要具备勤劳的品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把勤劳作为很重要的校训之一,我觉得这个校训是要学生不要去投机取巧,不要图虚名,而要扎扎实实、反复训练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我们知道,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定理,就是你要成为一个艺术大师,没有一万次的训练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你要想做一个音乐家,你要想做一个雕塑家,在技艺上的训练至少要有一万次,否则你是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做到这些靠什么?就是靠勤劳。

然后是不走捷径。不走捷径就是你严格地根据程序来做事情。现在我们很多人不按照程序做事,认为反正别人也看不出来,只做点表面文章,总想着偷工减料。为什么有很多安全事故、有很多产品品质不行?就是不按照程序做事的后果。你说中国人聪明,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去日本买马桶盖?就是因为中国人有时候太“聪明”了,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聂圣哲的公司编的一本书,叫《德胜员工守则》。这本书我看了还是挺欣赏的。这本书对于学生包括教师来说,我觉得都很值得一看。这本员工手册非常受欢迎,规定很细很实用。你作为一个员工,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规定得清清楚楚。聂圣哲对企业的管理有一整套他自己的思想。做职业教育,就是要精致用心。一个木工守则他都能够做到这样规范、这样精致,委实让人佩服。那么我想我们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业训练,都应该要有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专业精神。有了专业精神,你的技艺本身自然就会精进,自然就能够做到家,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

三是理想追求。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一所很特别的大学——深泉学院来看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有多么重要。当然,深泉学院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院校,但是我觉得它很多的做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所学校,你要坚守什么,要能看得出来。无论学校大小,在管理上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想。

深泉学院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死亡谷的沙漠中,创办于1917年。它的校训只有三个词:劳动,学术,自治。你看,校训很简单,它要干什么,通过校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它就做这三个方面的事情,所以整个学校的管理就是按照它的校训来的。

深泉学院每年招13名学生,学制两年。跟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一样,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但是这个免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得干活,因为劳动是校训的第一条。因为学校在沙漠的深处,相对来说与世隔绝,大部分的物品需要自己制作完成。学校所有的事情全是由学生自治,由学生自己来表决。两年毕业以后,学生会得到一个副学士学位。不要小看这个学校,它很牛。据美国一份报纸报道,它的录取率比哈佛还低,而且它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会转到哈佛、耶鲁这些常春藤学校去读大三,有一半学生会读到博士学位。

这个学校有两门必修课。第一门课是写作,第二门课是演讲。每个学生每年要做8次10分钟以上的公开演讲,演讲时全校师生都会参加,然后由学生评审团和教授来评分。

到这所学校里面任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教授都想到这所学校里面来任教,一些名教授甚至不惜降低年薪也要到这所学校来。譬如说这里面有一位老师来自耶鲁,叫戴夫·阿恩特。他之所以到这里来,是因为他很注重学术研究,注重让学生大量阅读。他来这里是希望能够把他的思想带到这所学校。这个老师要求学生在8个星期内,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里,看4000多页德国哲学家海格德尔的著作和几百页的文学评论。

深泉学院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奖学金,全额资助,但是每个学生每天要有三四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你想,每天三四个小时,每个星期差不多就要有20多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学校基本是上午上课、下午干活。学校里面养了200多头牛以及马、羊、猪等,并且种了一小片地的蔬菜。学生要和校工一起去放牧、耕种。正常的课堂学习以外,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项职务,也就是在这所学校里面有一样事情是由你负责的,如清晨4点多钟去牛棚挤牛奶,为牲口添加饲料,驾驶拖拉机去播种,劈木材,挖水渠等。

这所学校用“家庭”的概念进行管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认为每个人做的每件事跟其他的人都有关系,比如说你早晨睡过头忘了挤牛奶,那对不起,这一天全校的人都没有牛奶喝。为什么?因为你个人跟这个团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你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其他人。

学生自治是深泉学院的管理特色。他们的学生定期召开自治会议,研究学校的重大问题。比如,新生录取谁说了算?在深泉学院,这件事不是由招生办说了算,而是由全体学生决定,并由大家一起来面试。关于学校运营的事,如钱怎么用,也不是由校长说了算,而是由学生投票来表决。学校每年会收到200多份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的入职申请,但到底请哪些人来呢?也是学生和老师一起投票决定的。

总之,这所学校很特别。我不是说他们做的全是好的、全是对的,更不是要大家照搬照抄地学它,而是说它有理想,有独到的做法,有坚持的东西。它的理想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深泉学院差不多是1:4的师生比例,1个老师教4个孩子。这是一般学校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它聘教授有一条规定,那就是教授宿舍走廊的灯是不允许关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敲教授的门请教问题,就是半夜去敲门你也不能拒绝。我看到网上有资料介绍,这所学院曾录取过我们苏州的一个男孩子,我一直想找这个学生聊聊,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但还没找到。

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企业家卢西恩·卢修斯·纳恩。他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呢?他自己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在荒野深处存在着振聋发聩的声音,那是在熙熙攘攘、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缺乏的,只有最卓然不群的、真正的领袖人物才会试着去亲近孤独,寻找并倾听到这个声音。绅士们,你们来到最狂野的西部沙漠深处,不仅仅为了学习传统的书本知识,不仅仅为了体验牛仔生活、成为一个男子汉,不仅仅为了个人未来的物质享受与职业追求,更重要的,是学会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作贡献。你们要明白,在这里,你们将获得的不仅仅是最顶尖的能力,也承载了最宏伟的志向——无私地运用你的能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办学者很重要的思想。有深刻的思想,才有坚定的理想。

这个学校有一个毕业生叫杰克森·内维尔,他也写过一段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他说:“深泉学院是一种理念,乃至理想,而非单纯的一座校园或者牧场。它旨在培养一些聪明而自由的年轻的灵魂,而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也愿意去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深泉学院在教学上采用真正的民主自治,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忍受其他‘普通’学校所不能忍受的困境,最终赋予它的学生非凡的人格与智性上的成长。”我觉得,从它的创办人提出的愿景,到学生的这样一种体悟,再到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乃至深泉学院的管理方式,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如这个学校里面不允许看电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阅读生活,但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外界联系。

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中心,应该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高等教育应当怎样改革。这几年,我在中小学做新教育实验,这个新教育实验目前在全国有3000多所学校参与。我们有十大行动,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等等,目前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比较受欢迎。到大学怎么办?我现在已经启动了一个叫“新教育书院”的项目,在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探索了多年。这个新教育书院怎么做?初步的想法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到校以后,可以申请成为我们新教育书院的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学习都在各自的院系完成,日常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新教育书院进行。比如说给我们一栋楼房或者一层楼房,由我们独立管理。新教育书院强调读书,最低限度每人每两周读一本书。两个星期读一本书,一个学期也读不了多少本,一年也就是二十几本书,三年真正读下来也就是七八十本书,还是太少,但我认为如果通过这种读书的活动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让他一辈子离不开书,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养成一种自己去寻找知识、自己去寻找智慧的习惯,是很重要的。阅读的书可以是我们研制的推荐书单中的书,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找的、自己喜欢的书。书院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我认为,写日记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日记是自己跟自己进行对话。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去汲取智慧,那么写日记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升。写日记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过程。一个人学会了自我反思,就能够不断地成长。我为什么主张教师写作?因为许多教师都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怎么样让你的职业变得有趣味?阅读与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说有些“问题学生”让你觉得很头疼,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觉得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你去研究他,就会发现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有个叫吴樱花的老师,当时她的班上有个孩子是个“刺头”,很逆反,行为怪异。如学生们去做早操了,他把每个人的牙刷用粪便搞一搞,然后用清水冲一冲再放到每个人的牙缸里面。大家做早操回来刷完牙以后,他说:各位,我有重大的消息宣布!你说说是不是很恶心?他喜欢一个女孩子,就把人家的名字文在自己的膀子上。如果我们碰到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肯定敬而远之,最好让学校把他开除了,以免麻烦。然而吴老师不放弃,她把这个学生作为案例来研究。她和学生的父母以及学生本人都进行了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最后这个学生彻底改变,找回了自己,成为苏州市的高考状元。吴樱花老师还写了一本记录这一过程的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

教师,应该是研究问题的,包括研究课堂教学该怎样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师学会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那么他的教学工作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据说,江苏省体育局曾经用这个方法指导教练员写教练日记,让他们把训练心得写下来,训练的成绩也因此有很大的提升。

其实,有人文情怀,有专业精神,有理想,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三个境界,也是中小学办学的三个境界。达到这三个境界,学校一定是有品位的,一定是有魅力的,一定是高质量的。

(朱永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