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苏静老师的美丽期待成就了百年大计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苏静老师的美丽期待成就了百年大计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苏静老师深信自己的“期待”一定可以化作美丽的现实,信心百倍地开始实施她的“百年大计”。这本诗文集共收录了100篇古诗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全部在内。这上面的古诗,苏静要求学生熟练背诵。苏静老师在评语中对学生的赞美,蕴含着她对孩子们的由衷欣赏,也昭示着一种教育理念:“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我为我的学生深感骄傲!”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苏静老师的美丽期待成就了百年大计

人的潜能是一处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只要唤醒和激发这种潜能,就能收获一个巨大的惊喜。这绝非天方夜谭,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教学不足一年,学生就能背诵古诗文百余篇,论诗赏诗,侃侃而谈,甚至两分钟内便可轻松赋诗一首;学生学习时不仅没了心理负担,甚至将学习当成了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与生命价值的体认。创造这一奇迹的教师名叫苏静,是青岛嘉峪关学校的一名教师。她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在青岛市新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她获得一等奖,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

背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年轻的苏静老师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在她看来,中国人本身就具有一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天然的浪漫情怀,而优秀的古诗文恰恰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情趣和审美追求。

刚开始时,同学们对古诗词所知甚少,也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然而,苏静老师深信自己的“期待”一定可以化作美丽的现实,信心百倍地开始实施她的“百年大计”。一天,一位家长送给苏静老师一本《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这本诗文集共收录了100篇古诗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全部在内。于是,从第二天早晨开始,苏静所教班级的黑板一角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园地——“每日古诗”。这上面的古诗,苏静要求学生熟练背诵。这时候的学生还没有将诵读古诗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和精神享受,背诵也只是例行公事。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苏静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给学生以熏陶。偶有学生在写作文时用上一两句古诗词,她便大加表扬,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信息: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孩子,腹有诗书可以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与赞扬。同时,苏静老师还通过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她还让班里的男生和女生各组成一个诗社,男生诗社名为“青云斋”,女生诗社名为“兰若轩”。两个诗社暗暗较劲,都想胜过对方。他们经常举行精彩纷呈的赛诗比赛。

每次赛诗,苏静老师既是观赏者,又是评判员。一次,“兰若轩”诗社的背诗情报被“青云斋”诗社获取,因此而败北。“兰若轩”全体女诗友相拥而泣。逐渐地,双方在加强保密措施的同时,背诗的范围也极大地扩展,从之前的仅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古诗文进行背诵——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涵盖其中。双方所背古诗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从简单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律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再到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往日痴迷动画片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钻进古诗文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孩子们晚上诵读古诗文,第二天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在诗社比赛中大显身手,也可以在课间临时组成的赛诗擂台上有所作为。谈起“青云斋”和“兰若轩”,苏静老师心中总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与喜悦。在长期的教诗诵诗活动中,她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说起“青云斋”斋主纪建辉,苏静老师赞不绝口,说他堪称“青云斋”的灵魂人物。一年前纪建辉对古诗文尚且一窍不通,后经刻苦攻练,终得“真经”。他擅长作诗,一年来,他创作诗文百余篇,背诗能力稳居“青云斋”之首,不但可以将常见的百余篇古诗文倒背如流,还能背诵《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至于“兰若轩”的轩主王晨燕,苏静老师称其为女中诗杰,是“兰若轩”的核心人物。她读了许多中外古典名著,除熟背常见的古诗文外,对《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有所涉猎,能够背诵和解析《葬花吟》等几十首名诗。

古诗文甚至成了苏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苏静老师期末为每一位孩子所写的评语,都巧用了诗词名句,与学生们的诵诗热情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她为王晨燕同学写的评语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用这句诗形容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你纯洁典雅,出口成章,是班中公认的小才女。作为班干部,你从来没有号令群雄的架势,却博得了大家的全力支持,真是‘其身正,不令而行’。你是苏老师的得意门生,更是苏老师的诗词好友。让我们共同珍惜一起走过的朝朝暮暮,留一份期待,滋润我们重逢的欣喜。”她给杨凡同学的评语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杨凡,还记得苏老师送给你的这句话吗?虽然你不是苏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你一定是苏老师最难忘的学生。你‘无孔不入’的叛逆举动常让老师头痛不已,你肝胆相照的侠义之举又总令老师感动至深,你那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是让大家望尘莫及。你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富有锋芒。假如你用一颗平凡谦卑的心生活学习,用一颗蕴蓄着锋芒的心思考创新,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两个字:智者。”她为纪建辉同学写的评语也是文采斐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是老师对你的评价。你既活泼调皮又才华横溢,是大家心目中无所不知的‘纪晓岚’。我想,不久的将来你会比纪晓岚更出色,因为你不但有博览群书的毅力,更有天马行空的无穷创意。苏老师何其有幸,能拥有你这样的‘才子门生’。苏老师欣赏你‘淡泊以明志’的心志,更为你勇挑重担的精神喝彩。工作和作诗一样,都需要深思熟虑、一丝不苟。苏老师相信以你的聪明才智,你一定能以最好的人生状态,作好生活中的每一首诗。‘路漫漫其修远兮’,下一句是什么?查查看,与你共勉。”苏静老师给自己班上的韩国孩子朴圣经写的评语也颇具特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经常会为你的柔美温存、宽容无私所感动。全班同学都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显示了过人的才华,令人难以忘怀。你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让班内的语文高手都对你刮目相看。苏老师和同学们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你。”

苏静老师称这些评语为“我心中的你”。这样的评语拉近了苏静与孩子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苏静老师在评语中对学生的赞美,蕴含着她对孩子们的由衷欣赏,也昭示着一种教育理念:“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我为我的学生深感骄傲!”将学生视作发展的主体以及和自己心灵相通的美丽天使,教学的过程就成了一种诗意盎然的放飞心灵与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挖掘自己的潜力,感受学习的幸福,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赏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孩子们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苏静老师决定让孩子们进入古诗词学习的下一个阶段——提高他们欣赏诗词的水平,带领他们真正走进诗的意境之中。起初,孩子们的欣赏感言杂乱无章,多是无序的杂谈,既不能把握诗词的深邃内涵,也不知道欣赏的具体方法。苏静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结了诸如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等所谓的“赏诗规律”讲给同学们听,结果使同学们的欣赏感言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对号入座”。正当她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状态时,青岛市市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焉永红、市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瑞和嘉峪关学校副校长徐学红成了她的“解铃”人。她们让苏静老师从孩子的角度设计赏诗环节,甚至可以不作要求先倾听孩子们是如何赏析古诗词的,寻找契合点,见机引导,进而总结出适合不同学生的赏诗方法。她们还亲自指导,帮助苏静老师从尊重学生主体生命、诱发学习内因以及感悟诗词情境等方面着手,设计学生赏诗的环节。渐渐地,孩子们赏诗有了内在逻辑,对赏诗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赏诗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不妨撷取一个苏静老师带领大家赏诗的片段,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入诗的意境之中的——苏静老师说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做学问是这样,赏诗也是这样,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此时,她出示了一幅画,接着说道:“请大家看看这幅画,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位同学说:“是《黄鹤楼孟浩然之广陵》。”苏静老师说:“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从欣赏的角度再读一读,然后和本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学生们讨论了一会儿后,一位同学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他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苏静老师说:“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创作的背景,那么,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这位同学说:“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于黄鹤楼辞去,顺流而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么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苏静老师又请大家谈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同学说:“作者虽然与老朋友离别,但起初的心情却是愉快的,因为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色非常美。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便悄然弥漫出依依不舍的情感,这也是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潜台词便是: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可以月共一轮。”苏静老师说:“看来,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如此丰富的内涵,作者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语言是多么凝练。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影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欣赏。”影像资料用图像和音乐将彼时的意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大家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苏静老师启发道:“如果你是李白,你能通过诵读表达出诗人那种特殊的感情吗?”此时,孩子们已经逐渐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了,他们诵读得声情并茂,仿佛已经步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作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孩子们痴迷于诵诗与赏诗的时候,他们写诗的灵感也好似受到春风吹拂般草长莺飞。一天,苏静老师不经意间发现一位同学在作业本里写了一首小诗,是根据学过的课文《小站》而作的:“今天来小站,山色映春光。人少温馨在,留恋不想回。”这首诗尽管比较稚嫩,却令苏静老师感到欣慰,她感受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郁诗情。于是,她把这位男生请到办公室,与他一起字斟句酌论诗作,终于将这首小诗改得工整而不失童趣:“今朝来小站,山色沐春晖。人罕温馨溢,留恋不思归。”语文课上,苏静老师隆重推出此诗,盛赞这位同学,并让他谈谈作诗的感受,诵读自己的“大作”。见此情景,“青云斋”的男同学们一起高呼那个同学的名字,整个教室都沸腾了。苏静老师趁热打铁,当即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任选一篇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作诗。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作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二天一上课,一个个学生早已手持诗稿,急待“发表”。尽管一些诗还不太成熟,也不合平仄,但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有的还颇有诗的韵味。苏静老师惊喜不已,对孩子们充分肯定、大加赞赏,并满足了一些同学的“发表”欲望。这里仅选录两首就《小站》一课的课文内容所作的诗:

地偏人稀小站处,红瓦灰墙白栅栏。

静静石山无风景,浓浓春意暖客心。(韩国学生赵惠敏)

小站无声胜有声,偶闻火车汽笛鸣。

杏花喷泉争斗妍,春意无限情深浓。(郭梦嫣)

孩子们作诗的热情日趋高涨,水平也与日俱增。如王晨燕同学就《火烧云》一课的课文内容赋诗一首:“如仙似幻笑苍穹,起舞弄袖脸俏红。暮日欲妒冷眼观,艳云却遮广青空。”王宁同学结合王维的《鹿柴》写了一首七绝:“朗朗天宇空空涧,沉沉夜色花入眠。人烟稀少人语多,好似清光入林山。”同学们写作的体裁也更加丰富多样,自由诗、绝句、律诗、词、曲、赋等无所不有。让我们看一看王晨燕同学创作的《卜算子·咏梅》:“独立悬崖边,凄清更楚楚。飘零崖下幽怨生,怎奈风吹雨!素裳净如雪,清高又孤洁。白玉颜如零落絮,又似素银蝶。”

由于一些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距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孩子们往往很难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攻克这些难点,苏静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诗的丰富意蕴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重点部分——送灵车时,同学们争相诵读“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一个十分调皮的同学却轻声插言道:“不就是玩儿完了吗?”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反感的目光,但也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苏静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不动声色地说:“的确,人固有一死,但每个人死的意义都一样吗?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的死能和秦桧的死一样吗?”“不一样!”同学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此时,苏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然后加以解释。而后,苏静老师又写下了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位平时博览群书的同学主动请缨解释了这句诗的意思。随后,苏静老师又书写并解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此时此刻,同学们已经激动万分,立即把这些名句抄写在常备的“课堂偶拾”记录本上,并不由自主地默诵起来。此后,苏静老师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知道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孩子们列举了许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时候,苏静老师又将孩子们的思路拉回到课文中,请刚才那个调皮的同学再谈谈对课文中“灵车渐渐地远去了”一段的理解。那位同学的脸红了,忽然,他提高声音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理虽已殁,千载有余情。”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苏静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收集古今赞美英雄的诗作并作感怀诗一首。第二天,孩子们给了她相当精彩的回应,一首首小诗被争相送到了讲台上。如:

共处千万日,分别在旦夕。泪眼两相望,遥问聚何时?(苏帅)

对于学生来说,自创课文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涵、了解作者创作思路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课文中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被深深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作诗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了他们挥洒才思的重要体验。有课堂上作诗赏诗的争相诵唱,也有休息时间作诗对诗的各抒己怀;有“青云斋”与“兰若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擂台比试,也有三四人自成一派相互切磋的独特景观。作诗,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了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这时候,苏静老师发现一个令她惊喜不已的现象:当孩子们步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境界时,他们的身体里会释放出取之不尽的巨大能量。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有曹植“七步成诗”,苏静老师相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赋诗。她决定对学生进行限时作诗的训练。从起初的一节课到最后的两分钟,奇迹发生了:学生两分钟作诗不仅成了现实,而且这些诗作有的还有着流光溢彩的美。在一次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上,苏静老师的一节集诵诗、赏诗与作诗于一体的展示课——《古诗长廊》,让孩子们大出风头。课堂上,听课的教师当场给了两个主题——“未来”和“小草”,让孩子们作诗。听课者有教委领导,也有外校教师与有关专家,他们都在拭目以待。时间一到,苏静老师即令小诗人们停笔,诵读自己的作品,并出示实物投影。神奇的事情出现了,一首首佳作相继出现。如纪建辉同学的《未来》:“展翅高飞十万里,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此诗还为藏头诗,每句开头的一字联起来便是“展望未来”。)如郑伟伟同学的《小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如王晨燕同学的《小草》:“草,绿如碧丝异妖娆。草衬花,颜容别样俏。”如陆地同学的《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如周煦同学的《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这些诗充满童趣、诗意盎然,令现场的教师们惊叹不已。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让其诗兴大发的环境和氛围,让优秀的诗文融入孩子的世界,就会有一批格调高雅、可以即兴赋诗的新诗人脱颖而出。

由于同学们在学校在家里都可以上网,苏静老师便特意制作了课文诗网页,并撰写了网页置顶文章《不是高手不敢来》:“幸会幸会,欢迎参加高手云集的妙笔俱乐部!这里是嘉峪关学校五年级五班制作的特色课文诗网页。这里有思维最活跃、个性最独立、行为最新潮、最具发展潜质的新新一族。当你还在做死啃课本的呆呆书虫时,我们已‘进化’成敢说敢做、敢想敢写的精灵。学习课文对于我们来说已不是负担,而是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因为我们将每篇课文都变成了诗,而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新诗集’。我们与课文的作者喜忧与共,这种感觉你一定不曾有过。展示华夏风骨,体现民族气度,我们是中国新生代的代言人,古典文化的发扬者。我们追逐的是笑傲世界、扬眉吐气的快乐。来吧,走进我们的自创王国,领略一下未来诗人的卓然风采!别说我们口出狂言,我们的诗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它还很稚嫩,但毕竟是我们的本色之作。还等什么?是高手就请闪亮登场。We are waiting for you!”(www.xing528.com)

现代技术为孩子们诗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很快,网上写诗论诗便成了苏静班上的一大景观。孩子们告别了网络游戏,走进了可以展现自我风采的诗文王国。他们发现,学习,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在总结孩子们一学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时,苏静老师别出心裁,让他们写诗作词进行自我评价,并读给家长听,题目便是“这学期的我”。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侧重某一方面的。同学们对这种前所未有的自我评价方法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写得也格外认真。智英轩同学所作的《七言诗·观照自我》就很具有代表性:“品德不错把心裁,尊师爱幼信心怀。团结友爱必相喜,帮助同学永不殆。学习进步不能夸,骄傲自满成绩下。谦虚请教为捷径,勤练刻苦才气华。矫健身躯突空腾,犹如晨阳天边升。寒剑千年风雪磨,终有一日拔剑成。从小树立高尚心,画笔飞来数殷勤。谈笑之间风流意,留取丹心万里晴。劳动造就真善美,日常习惯天天随。擦桌扫地样样行,一尘不染无半灰。学习如同万马驰,今不学习待何时?稍不留心便落伍,须以精诚拭明日。”

陈鹏杰所作的《水调歌头·学习多味道》也很不错:“学习几时有,把笔挥青天。不知天上人忙,今夕是何年?我欲弃笔而去,又恐他年高考,糊了半边天。挥笔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楼,低起读,照灯前。不应有怨,何时长问些时短。……此是有人全,但愿学长久,千里会人仙。”

家长们听了自己的孩子写的自我评价的诗,个个喜不自禁,没想到半年时间,自己家里竟然出了一个小诗人。家长对孩子的欣赏,在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学诗、写诗的积极性。

虽然孩子们写诗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张伟同学背诵了不少古诗词,但有时食古不化,作诗水平更是一般。一天,苏静老师要求学生作诗,主题是“笑”,限时两分钟。诗作收齐后,苏静老师挑选出几篇精彩之作,张伟竟然榜上有名,这令全班同学惊讶不已。苏静老师请张伟上台诵诗,他却拒不上台。苏静老师只好代他朗读:“好笑,笑好。笑好,好笑。”“哈!这也叫诗?”大家顿时笑作一团。苏静老师却不动声色,继续读道:“笑,好美!”笑声戛然而止。同学们显然是被最后一句诗吸引住了。接着,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张伟同学送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要求张伟谈谈何以有此神来之笔。岂料他脸色绯红,千呼万唤之后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小声说道:“其实我最后想写的还是‘笑,好笑’,但老师一说时间到了,我一慌,就写成‘好美’了。”“啊!”班里一片哗然。看着孩子们大张的嘴,苏静老师急中生智,微笑着说:“张伟同学能把‘笑’写成‘美’,说明他心中有‘美’。那就让我们为美丽的张伟、美丽的诗,再次鼓掌吧!”班里顿时掌声四起。经此鼓励,张伟的信心倍增,作诗也渐入佳境了。

何止张伟,“青云斋”斋主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一天,纪建辉因午休时间扰乱纪律被几个“大义凛然”的女生送进了办公室。“铁面无私”的苏静老师指着墙上的挂钟说道:“看着,在秒针转完两周之内,写出一首悔过诗来。”“我,我不会写。”纪建辉显得十分为难。“你是‘青云斋’的斋主,哪有不会写之理?”“可我不会作这种诗。再说,多没面子啊!”苏静老师故作生气地说:“既然感到没面子,那还做没面子的事干吗?”“我的声音不过是大了点儿,这几个女生也太不仗义了!苏老师,别逼我了好吗?”苏静老师强忍着笑说道:“看来你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快动笔吧,两分钟后我来检查。”刚走出办公室,苏静老师就偷偷笑起来。她想,这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如此处理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发现诗词的另类用途。两分钟刚过,苏静老师回到办公室,发现“青云斋”斋主已经不知去向。不过,桌子上留下了一张折叠起来的纸。打开一看,苏静乐了,原来这是一首题为《苏老师逼建辉两分钟作悔过诗有感》的诗:“苏老师心黑,建辉好可怜。若是陈老钱,不写也会编。建辉真心伤,提笔难成章。但求老钱在,出手侠义帮。”(陈老钱是“青云斋”另一作诗高手陈鹏杰的绰号。)

其实,在苏静老师的班里,诗词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肖晓同学要去遥远的新西兰,据说还要定居在那里,以后也许和同学们很难再相会了。大家都对他依依不舍。于是,苏静老师与同学们专门为她开了一个话别会。苏静老师先让肖晓为大家说几句话。她的眼圈红红的,好久才说出话来:“我想在临走前为大家读一首自创的小诗《风景》:‘白云飘,山峦现,清水悠悠,细沙伴蓝天……’这是咱们嘉峪关的风景,我会把这片风景永远收藏在我的心里。”话至此处,她“竟无语凝噎”。这时,有的同学也已泣不成声。苏静老师说:“同学们,大家不要这样,我们应该为肖晓感到高兴才对呀!她出国是为了开阔眼界,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诵诗作诗是我们班同学的拿手好戏,就让我们用诗词为肖晓送别吧!”苏静老师的话音刚落,班长便擦干眼泪说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肖晓,你要保重自己,我们会为你祝福的。”紧接着,平时非常调皮的男生石林抽泣着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肖晓,要永远记住,你是中国人,中国是你的故乡,嘉峪关是你的家,我们是你的兄弟姐妹!”孩子们一个一个地站起来,用诗词表达着各自的不舍与祝福。最后,纪建辉站起来满怀激情地说道:“肖晓,我为你现场作诗一首,愿你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五年生涯一阵风,黑发黑眼中韩同。一曲朋友是离歌,天涯海角再相逢。’”肖晓含泪而笑,回家后,便用诗记载了这场终生难忘的聚会,并将这诗、这情谊带到新西兰,留存在她的记忆里。

苏静的学生诵诗作诗的热情与日俱增,还将这种热情带回了自己的家中。陈鹏杰同学在一个周末与父母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诗比赛。第一局是一分钟对诗。爸爸先吟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妈妈也不示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陈鹏杰早已成竹在胸,诵道:“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好!儿子连《长恨歌》也背过了!”爸爸惊叹道。第一局以平局告终。第二局是生死时速,按照规定每人要在五分钟内说出两句名扬天下的诗句。爸爸妈妈比较轻松地各吟两句,陈鹏杰略一思考,佳句也脱口而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对儿子刮目相看了。第三局是作诗,题目为《逍遥》,是见真功夫的关键一局。爸爸虽然作出来了,却缺少生气与韵味;妈妈作的诗有些活力,然而缺少气概。陈鹏杰却一鸣惊人:“人生能得几逍遥,天长地久为君遨。今日逍遥无别言,但心欲飞九云霄。长风唤言无别辞,夕时人没赛今朝。风云吞日化春风,人生之路长亦遥。风花雪月心在飞,不及望情还却瞧。不见天仙逍遥夜,无时不在化春摇。头顶天地脚踩云,天人仙云随风飘。今日无言花却碎,天若有情天亦老。”爸爸当年是吟诗作词的高手,不料如今却败在了儿子的手下,他在自愧不如的同时心中又多了几分欣慰,直说“世上今人胜古人”。

春夏之交,正是绿草遍地、群芳争妍的时节,处在风景如画的八大关景区之中的嘉峪关学校,有一种别样的美丽。苏静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出学校,来到大自然中。一路上,无论是鲜花、碧草、绿树,还是蓝天、清风、小溪,都成了苏静老师信手拈来的作诗命题。孩子们即兴赋诗,诵唱声此起彼伏。于是,大自然成了大课堂。现场诗作精彩纷呈,如:

碧叶盘枝幽花香,雪貌芳香飘玉堂。翠缎叠叠映丽日,玉骨冰肌娇容芳。(刘小丹《咏木香》)

素衣清逸是娇樱,花丝嫩碧秀蕊晶。嫩叶如玉托洁璧,露珠点缀增清莹。(王晨燕《樱花颂》)

孩子们睹物生情,随性赋诗,出口成章,那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逍遥自得更是羡煞路人。因为有了诗,孩子们眼里的世界便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不经意间,他们竟能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了。

孩子们自创的诗词越来越多,凝聚着“青云斋”和“兰若轩”诗友们心血的诗集《青若集》问世了。读着它,有一种返归童年的感受,有一种与诗人心灵和谐共振的愉悦。

探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静老师的诗词教学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现象。在传统教育轨道上徘徊的教师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在认真思考“苏静现象”产生的原因。

用苏静老师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学校为她创设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没有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全力支持,她的教学尝试在萌芽阶段便会毁于一旦。嘉峪关学校校长郭青伟说:“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即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佳方位。”1997年暑期,嘉峪关学校举办了一个跨省的大型会议。郭校长让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曹潇泉主持会议,自己却像一名普通听众一样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听讲。他将曹校长推到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自己却甘作人梯。他说:“人人发展了,这便是我最大的成绩。”我去青岛时,郭校长一听说我来采访,一大早便带着苏静老师赶到我住的宾馆,给我介绍苏静老师教学的情况,谈她如何投身教育之中,如何有水平,认为她是教育界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嘉峪关学校将因她的出色表现而增光添彩。言语之间流露出他对自己学校教师的欣赏与关照。一所学校有了一个富有战略眼光和宽容胸怀的校长,便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驰骋空间,使有识者、有才者脱颖而出。所以苏静老师说,学校是她的精神家园,是让她可以施展抱负的乐土。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江秀琳对苏静老师的改革尝试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用苏静老师的话说,江校长对她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并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作为年轻人,你应当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和教学风格。嘉峪关学校近几年声名鹊起,人才辈出,我相信你会为我们学校增光添彩。”就连市南区教委主任宇春芳也亲自来听苏静老师的课,对她提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同时,还专门组织新教师听苏静老师的课,请他们提建议、谈感受。宇春芳主任说,我们要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挥洒才思的舞台,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因此,苏静老师常说自己身在福中,工作已经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她说:“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支持我,如果再干不出成绩,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宇春芳主任和嘉峪关学校的几位校长都认为,苏静老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是她不负众望的内在原因。此言很有道理。在校读书时,苏静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还担任青岛市中学生记者团团长。其间,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并在《中国中学生报》和《齐鲁晚报》等报刊上策划教育类专版20余期。因为品学兼优,她每年都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在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诗词,即使是《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这类长诗,她也一律背诵,从中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当人们惊诧于苏静老师特殊的诗意教育时,她却认为这只不过是将学生归还生命本位的自然之举。她说,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愉快地歌唱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快乐;但如果将蝴蝶与小鸟放置于无色透明的玻璃罩里,它们就会四面碰壁,饱尝失去自由的痛苦。热爱学习也是人的本性,人们大都希望通过学习获取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如果背离和扭曲孩子的自然天性,通过片面和强制性的要求迫使其学习许多味同嚼蜡的东西,势必会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畸形发展的种子。所以苏静老师说,她只是将自然天性还给了孩子,将孩子处于深眠状态的巨大潜能唤醒了而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引导学生们发现它们的美,欣赏它们的美,走上仿写和创作的道路,享受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顺其天性开创的一条教育之路。

“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真正让孩子乐在其中地学习,真正将他们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苏静此言初闻有些玄妙,细细品味,却是言中了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旨。在孩子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内在潜力最丰沛的时候,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吗?

(陶继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