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是什么?每个孩子的差异在哪里?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刘京海认为关键在于这些现象和结果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学没学会、成不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京海讲起了自己女儿的经历。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女儿成了班级里的倒数第10名。妻子抱怨刘京海说:“你还研究成功教育?研究让‘差生’成功,现在连自己的女儿都变成‘差生’了!看你再怎么研究!”刘京海拿过女儿的试卷,把错题一一指出,问女儿是否会做,女儿均回答会做。刘京海说:“既然会做,这个分数我就还给你。”在父亲的鼓励下,女儿恢复了信心。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让描写一个玩具,要求把玩具的名称写进去,把玩法写具体,把玩的效果写生动。可女儿只写了一点儿。刘京海看了作文,当即肯定女儿写得好,对女儿大加表扬。不久,女儿的老师对刘京海说:“你们培养得好,这个孩子学习状态和成绩上来了。”其实,刘京海心里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调节了女儿的情绪,恢复了她的自信心而已。从不说孩子不好,这是刘京海固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也缘于一个深刻的教训。女儿小时候唱歌时,刘京海不经意间评论了一句:“你这歌唱得不怎么样嘛!”结果,唱歌果真成了女儿的一个短板。意识到这一点,他感到很可怕。他反思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孩子画画不怎么样,可你说她两句好话,她就愿意多画,画多了肯定就比过去画得好。反之,你说她画得不好,她就不想画了,不画了就肯定永远也画不好。”如今,看到女儿正信心十足地向更高目标冲刺,刘京海欣慰地说:“父母与教师是可以影响孩子的,而最大的影响是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就从外部进入了内部——自我教育。所以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
刘京海认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孩子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让他发现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人,一个很强大的人。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被骂作傻瓜,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就此走上混日子的道路,从而与成功无缘。伤害一颗心是很容易的,而振奋一颗心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这里,刘京海向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天,一个姓方的男孩在厕所里遇到了校长,校长叫出了他的名字,还夸他作文写得不错。男孩大受震动:全校有几千学生,校长怎么会认识我?说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还有点儿名气呢。从此,这个男孩信心倍增,对作文的兴趣更加浓厚。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来他也成为一名中学校长,并成了一名作家,写出了《戚继光传》等优秀作品。基于上述现象及自己的教育实践,刘京海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首先是积极的期望。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对自己也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刘京海曾与著名劳动模范徐虎有过一次交谈,话题是人的梦想。他对徐虎说:“现在学校也在提倡向你学习,但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还应该学另外一样东西。”徐虎问:“什么东西?”刘京海说:“你必须先回答我两个问题,然后我才能告诉你。第一,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想过长大了要干什么吗?”徐虎回答:“我在幼儿园时想长大后当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刘京海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想到过长大后修马桶、当水电工吗?”徐虎诚实地摇摇头。刘京海说:“你不愧是劳动模范!你之所以被大家敬佩,除了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外,还因为你什么梦想都没有实现,可你还在奋斗!人如果有100个梦想,可能其中有99个是不能实现的。很多人是因为这99个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开始天天在家打麻将。可你徐虎不打麻将,还在努力奋斗。所以你成了徐虎!”刘京海激动地说:“一个人要有梦想,一个民族更要有梦想,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可是,现在的人太功利了,只知道挣钱享受,很多孩子已经没有梦想了。一位苏联的科学家曾说过:最可悲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那种当他走向坟墓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的人!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可悲的人。当然,没梦想的人是要死的,有梦想的人终归也要死,但有梦想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想就有追求,就会去干,没梦想怎么干呢?所以,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有梦想,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第二是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的孩子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滋味的孩子会越来越差。闸北八中有个学生叫陈海青,高个子,大块头,喜欢打打闹闹,如同一头蛮横的“犟牛”。细心的班主任楼蓉嬉老师发现,陈海青虽然调皮爱打架,但是他爱劳动,每次学校有大扫除等活动,他总是抢着干重活儿和脏活儿。学校召开“少代会”,在楼老师的建议下,同学们选他为代表参加大会。陈海青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急忙找到楼老师,讷讷地说:“我真没有想到,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参加全校的‘少代会’。”楼老师微笑着说:“你这样的人又怎么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陈海青听了这话深受感动。楼老师紧紧抓住这棵向上的苗子不放,马上与任课教师商量,让陈海青担任物理课代表。陈海青见楼老师如此看重自己,学习更加认真,经常受到表扬。这表扬无疑向他传递了成功的信号,变成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一年以后,陈海青的学习成绩进入班级前10名,并且写了入团申请书。(www.xing528.com)
第三是鼓励。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学生张文利第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七分。老师鼓励她说:“物理是一门新课,大家都没有基础,第一次没考好不要紧,争取下一次能有进步。”第二次考试成绩出来了,张文利又没有及格,她耷拉着脑袋,缩在自己的座位上。谁知老师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张文利虽然还是没考及格,但她是努力的,而且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我相信,她下一次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张文利的心被震动了,慢慢地抬起了头。不久,在全市初二年级物理学科抽样测试中,张文利取得了74分的成绩,实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正是在积极的鼓励下,这些所谓的“失败者”才渐渐走向了成功。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社会实践甚少的中小学生来说,把成功当作成功之母,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生缺乏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乏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乏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能力。失败与挫折往往会使他们一蹶不振,丧失前进的信心。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因为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与挫折,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饱尝家长和教师的呵斥、同学和邻居的冷眼。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形成了缺乏自信、学习动力弱、需求层次低的“失败者”心态。要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无疑会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与进步的动力;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成功者”心态。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辩证关系,刘京海是这样看的:失败总是有的,如果你能正确对待它,它对人也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失败也是一种教育。的确,从失败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人走向成功。不过,作为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刘京海坚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成功的体验。当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就比较强,自信力也会随之增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成功的实现。”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一个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从理论上讲,和顺境一样,逆境同样能造就人才。但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的学生太需要成功的体验了,因为我们的学生品尝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他们最缺乏的就是成就感和自信心。
老教育家吕型伟曾经说过:“我国目前的教育是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失败者:小学毕业生通过升学竞争,胜利者上了重点初中,失败者进入‘差校’;初中毕业生,胜利者上了高中,失败者进入社会;同样,高中毕业生,胜利者上了大学,失败者进入社会;大学毕业生,胜利者出国留学,失败者留在国内;留学国外的人,学成者、胜利者千方百计留在国外,失败者回到国内。就这样,流向国内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建设者,大都是竞争的失败者。”刘京海对成功教育的探索告诉我们:与失败相比,成功是更重要的成功之母!只要给孩子们阳光,他们终将灿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