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师挑战差生困境,创造成功人生

教育师挑战差生困境,创造成功人生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他的心里萌发了研究“差生”、让他们也能拥有成功人生的念头与渴望。他当过教师、副校长、副书记,一直在困难初中与“差生”打交道。毕业留言里,他写下了“向一切可能性挑战”这样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研究“差生”问题的坚定信念。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刘京海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师挑战差生困境,创造成功人生

成功教育并不晦涩,我们对它也并不陌生,可是它为什么会与刘京海、与“差生”结缘?有人曾不解地问刘京海为什么要去研究“差生”问题,为什么会想到成功教育?其实,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刘京海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差点成为现在教师眼里的“差生”,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令他终生难忘的恩师。那时候,他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听就懂,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于是他就经常捣蛋、哭闹,让老师无法上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不仅没有批评、指责刘京海,相反,还送给刘京海一本连环画,意思是:课堂上的知识你都会了就可以看小人书了,我继续讲课,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就这样,刘京海看了很多书,老师也得以安稳地上课。后来,又有一位教师发现他没有耐性,于是交给他一份美差——给班级墙报画报头。同学们总说某某地方不像,他就去改了;大家还说不像,他就再改进。他长大了才知道,这是老师因材施教的一种策略。至今他还十分怀念这两位老师,正是因为这两位老师特别的教育,才使他与“差生”擦肩而过。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亲身经历,他才对“差生”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他的心里萌发了研究“差生”、让他们也能拥有成功人生的念头与渴望

1974年,刘京海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当过教师、副校长、副书记,一直在困难初中与“差生”打交道。1980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刘京海来到闸北最差的一所学校——闸北八中当副校长。闸北生源的质量之差,他早有耳闻,但万万没想到,闸北八中初一的新生里竟然有37%的人在小学留过级,入学考试成绩位居全区35所学校的第33位,与全区平均成绩相差两个标准差。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刘京海几乎绝望了。然而,更令他感到震惊的是一起偶然事件: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替人打抱不平,用刀刺死了人,被判死刑。事件发生以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刘京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年轻的生命竟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这样无助?这样的孩子难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差生”吗?

1983年,刘京海带着众多疑惑走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踏上了研究“差生”问题的漫漫征程。两年时间里,他围绕“差生”问题做了上千张研究资料卡片。通过研究,他逐步认识到,“差生”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就像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一样,“差生”也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毕业留言里,他写下了“向一切可能性挑战”这样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研究“差生”问题的坚定信念。(www.xing528.com)

两年后,刘京海回到闸北区教育部门,负责改善区内薄弱学校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刘京海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差生”往往是各方面都差,他们既有学业上的困难,又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的毛病。对于“差生”,人们习惯于加班加点教育、管头管脚教育,结果往往是只管得了一时一事,治标不治本,容易反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经过艰苦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刘京海发现,所谓的“差生”犹如体弱多病的人,西医式教育越“吃药”越伤身体,中医式教育虽见效慢却能治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扶正祛邪。刘京海认为,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差生”是因其在学习过程中反复遭遇失败而导致自身信念逐渐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思路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变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即通过帮助学生反复成功,消除他们的自卑和自弃,唤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刘京海坚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也都有成功的潜能,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1987年成功教育实验在闸北八中正式启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