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往而构成的共处状态,具有社会性、变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个体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和满足感。身处这样的环境,个体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乐于接纳他人,将大大提高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如果人际关系失调,长期处于紧张、冷漠、冲突的状态中,个体将处处感到压抑、孤寂和苦闷,其结果必然产生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消极态度,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一)满足基本的需要,交流情感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群体中。人们都害怕孤独,强烈的孤独感会使人难以忍受,以致影响身心健康。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社交的需要希望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离群索居,而是渴望别人了解自己,都希望归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
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二)满足亲和的动机
亲和动机是促使人们进行交往和集群的原始动力。社会心理学认为,亲和本能形成于婴儿时期。新生婴儿受饥和渴等生理本能的驱使,产生对母亲的依恋。每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婴儿便建立了母亲形象与温暖、舒适、安全等美好感受的连接。婴儿受到无数次的爱抚,就无数次地与愉快的情境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条件反射的知觉过程,他逐步学会了依恋母亲,再把这种依恋逐步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希望有人陪伴的动机就成了某种“习惯”而被固定下来,使人的一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克服孤独的恐惧,排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平衡
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人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情绪,或焦虑,或抑郁,或失望,或恐惧,或苦恼,或悲观。不良情绪如果得到及时宣泄,可以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如果不良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久而久之,会造成身心紧张,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疾病。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们健康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每个人都有孤独感,一种称之为人类“存在的孤独”是人对自身孤立性的认识。当人际关系缺乏或人际关系不和谐时,人就会感到孤单和不安全感。无论是因为上学、工作而客居他乡、远离亲友,还是因为死亡或人际冲突造成亲人与朋友的离去,我们都能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人们长期忍受孤独感的折磨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不健康,而治疗孤独感、克服孤独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与他人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www.xing528.com)
(四)促进自我的形成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个人青年时代重要的心理过程。要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他人的评价很重要。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相处,与他人比较,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优点和缺点,从而正确认识自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在交往中去实现。只有在交往中,自我才会完善,个性才会发展。
(五)舒缓和对抗压力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一种体验,是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产生某些改变。
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而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则相反。一个人在遇到事件的打击时,如果拥有他人的关心、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那么,他的抗压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更好地抵抗压力,避免出现压力后的不良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习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密切社会联系如家庭、婚姻、非正式社团组织联系的人,寿命较长。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而那些缺乏密切社会关系的人,比有密切社会联系的人,有3%~30%的机会更容易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