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意识导致的不安全行为
此类不安全行为是在当事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职业选择不合理或不胜任,即不具备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导致不安全行为,如:
(1)安全操作能力低,注意力分散,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设施设备等感知错误。
(2)缺乏经验,对突发状况盲目处置,不能及时准确查知事故危险。
(3)工作缺乏技巧,熟练程度不够,操控错误。
(4)疲劳、身体不适等其他因素导致大脑意识水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课堂活动】
某日,2213次列车到站后自动开门上下客。站台保安见车门和屏蔽门仍未关闭后立即去司机室查看情况。行调连续两次呼叫该次列车司机均未获回复。保安进入端门后,看到司机在驾驶台上睡着了,便立即叫醒司机。司机惊醒后站起身,迷糊之中以为列车到达终到站(D折返站)没人接车,即关掉主控钥匙,直接换端向列车尾部(1181车)走去。司机到达列车尾端驾驶室(1181车)听到行调呼叫,并回复“有”,接着打开主控钥匙,车门自动关闭,手动关闭屏蔽门,RM模式向反方向动车。这期间,行调两次通知司机赶快关门,并提醒司机屏蔽门未关好,司机均未回复。
思考: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是司机,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与失误的一个主要差异就是,不安全行为大多是明知故犯的行为,即有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如安全道德水平低,不顾他人;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施和设备等;为追求经济效益或其他动机而故意采取冒险行为等。
下述心理状态极易导致不安全行为:
1.侥幸心理
当某种行为既可以导致有利后果,也可以导致不利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认为不利后果不会发生的臆测判断,就是侥幸心理。有侥幸心理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但明知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愿采取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明知有危险,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企图侥幸过关。侥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经验性侥幸。主要是指作业人员违背规定,凭着“老经验”行事,制度观念淡薄,有章不循,违章作业,盲目自信蛮干。
第二,技术性侥幸。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由于其业务素质、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事故与违章行为的出现。
第三,管理性侥幸。如有些管理者认为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将安全制度视为形同虚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安全犹如一道千里长堤,而每一道操作工序、生产工作面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件物品,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决堤的“蚁穴”。稍有不慎、存有侥幸,就可能酿成大祸。所以在安全生产中一定要“点、线、面”相结合,杜绝死面、死角、死点,要勤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坚决克服侥幸心理。
2.盲目自信心理
盲目自信时人会麻痹大意,心不在焉,凭经验、习惯、印象进行操作,认为这是“经常干的工作”“不知干过多少次”“从来没有什么危险”等,如机车检查实验时走马观花,安全学习和培训时不以为意。
【案例】
某日,10626次在某站到达场通过后,因本务机车DF43294号故障,于4时53分停在咽喉道岔区处。列车司机处理不当,不按规定报告,值班员用无线列调呼叫19次,司机均不予回答,助理值班员到机车上询问司机亦不理睬,导致耽误救援时机。至5时47分才将列车拉回站内,对行车组织造成严重影响。
事故分析:司机在机车发生故障时处理不当;司机未按规定汇报,导致耽误救援时机。
(1)司机盲目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故障;
(2)司机心理执拗,明知已超过故障处理时间却仍不按规定请求救援;
(3)副司机害怕与司机关系闹翻而不敢阻止司机错误的行为,最终导致事故发生。(www.xing528.com)
3.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称“捷径心理”或“节能心理”,是指在作用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时便省力,能将就便将就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作业过程中表现为:图省事,怕麻烦,不愿受安全规章制度的制约,简化作业,应付了事。这种心理和冒险心理紧密相连,有些人宁愿冒险也不愿多走一步路,如宁愿在车站内横穿也不愿绕行等。
4.冒险心理
当一些违章违纪的不安全行为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具有冒险心理的人往往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冒险成功时会在心态上获得一种快感和满足。如行车途中的通过信号机显示红灯时有两种可能:一是前边区间有车;二是该信号机故障。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应当在该信号机前停留2分钟后再以不超过20 km/h的速度运行至下一信号机前,再根据下一信号机的显示运行。但具有冒险心理的作业者,会以自己主观的心态臆测为信号机故障,既不在红灯前停车,也不以20 km/h以下的速度运行,若前边有车停留或低速运行时,势必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如果这样冒险的不安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就会成为习惯或得到蔓延,进而成为巨大的事故隐患。
5.逆反心理
在某些条件下,个别人会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以致出现不安全行为。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一般有两种:一是公开不遵守规章制度、作业标准;二是用一种隐蔽的抵触行为,阳奉阴违,对于批评劝阻当面虚心接受,过后又故态复萌,我行我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是厌倦心理。员工长年累月同所操作的设备打交道,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厌倦心理,缺乏热情,马虎草率,不能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二是好奇心理。人们都有探索未知事物奥妙的本能欲望。越是神秘的事物越是让人心驰神往,对有明文规定的禁止事项越想去尝试。
三是好胜心理。少数人好胜心重,往往喜欢与众不同,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别人都按操作规程去做,他偏独出心裁、另搞一套。
四是不满足心理。对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不满足,进而引起对领导和制度的不信任,一意孤行。
另外,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某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也容易促使工作人员产生逆反心理。
6.从众心理
人的盲目从众心理是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如地铁里有乘客晕倒、发生争执或肢体冲突,有乘客尖叫、恐慌奔跑,后面的乘客也会跟着恐慌,造成群体性恐慌,甚至导致伤害事件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有说服力的一个证明,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从众行为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人们往往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指导,在不了解更多信息时,对于多数人的行为会特别地信任。比如,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到人多的商店购物,购买大多数人都买的商品。人们会假定,这么多人的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
【拓展阅读】从众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从众效应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因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从个人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另外,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知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因此,个人需要采用从众的方式,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另一方面,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可以毁掉个人今后的发展前程。比如企业员工群体发牢骚。其实,发牢骚本来属于一种人的情绪的正常发泄,但基层的个别员工有时的做法偏激,没有采取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人多势众,向上级部门“示威”。这样做多半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停工停产。这中间包括一些平时比较“低调”的员工,他们会在众人的鼓动下,产生从众心理,没有认真考虑事情的后果,随意理解“法不责众”,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当大家清醒时,就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
除上述几种易于引发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外,还有一些心理状态也与安全行为有关,如疲劳心理、好奇心理等,也会引起不安全行为。应当注意,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状态常是紧密相连的,一种不安全行为往往由几种心理状态所支配,如侥幸心理常常和冒险心理联系在一起;同时,一种心理状态也会引起众多的不安全行为。在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时应加以识别,在了解掌握受教育对象真实的心理状态后,因人而异,采取适宜的方法,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课堂活动】
某日13时58分,某地铁中央调度列车自动监控红光带、区间线路区域内车站列车自动监控面板黑屏。地铁运营由自动系统向人工控制系统转换B站至C站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约41分钟后,一列车行至D站至E站下行区间不慎与前车发生追尾。
1016号列车在D站下行出站后显示无速度码,司机即向10号线调度控制中心报告,行车调度员命令1016号列车以手动限速(RMF)方式向E站运行。14时,1016号列车在D站至E门站区间遇红灯停车,行车调度员命令停车待命。14时01分,行车调度员开始进行列车定位。14时08分,行车调度员发布调度命令,B站至C站上下行区段实行电话闭塞法行车。14时35分,1005号列车从D站发车。14时37分,1005号列车以54 km/h的速度行进到D站至E站区间弯道时,发现前方有列车(1016号)停留,随即采取制动措施,但由于惯性仍以35 km/h的速度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
事故直接原因:地铁行车调度员在未准确定位故障区间内全部列车位置的情况下,违规发布电话闭塞命令。
间接原因:接车站值班员在未严格确认区间线路是否空闲的情况下,违规同意发车站的电话闭塞要求,导致1005号列车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
思考:请说说你对本次事故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