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置疑,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而巧妙地设置疑难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石。
(1)置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
置疑,对学生而言,必须要学生本人认为它是一个问题,因而问题必须满足三个特性:一是接受性。个人对问题的接受是有不同状况的,包括内因和外因,但也可能仅仅产生于解答问题的欢乐愿望。二是障碍性。学生最初的尝试往往没有结果,由此形成对问题反映和处理问题模式的惯性失败。三是探究性。在前两种状况下迫使自己去探究新的处理方法。如果坚持问题必须满足上面三个特性,那么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或“常规问题”就应该叫作“练习”而不叫“问题”,它们多是为日常训练技巧等设计的,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提供了典范解法,学生只需运用这种典范解法去解答一系列类似的“问题”,因而称不上是真正的问题。当然,有些特别困难的习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也可能是真正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应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或数学技巧;第二,问题能够推广或者扩充到其他情形;第三,问题有多种解法或证法。
(2)置疑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置疑,对教师来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能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综合素质能力。一般而言,“疑”从何生,问题从何而出,教师多采用以下方式获取:研究文献著作,筛选有关问题;延拓发散思维,多方设置问题;综合分析资料,猜想提出问题;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形成问题;注意信息检索,恰当选取问题。就中学数学而言,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延拓发散思维,这是一个常用的、由一个基本问题延展或拓展到多个问题的思考方法。
①从基本问题出发提出更一般的问题。
例1 (全国高中数学竞赛题)将平面上每个点都以红、蓝两色之一着色。
证明:存在这样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它们的相似比为1995,并且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同色。(www.xing528.com)
解 首先设置问题,题中的颜色只有红、蓝两种,能否变为n(n≥2)种?相似比为1995能否变为任意正实数a?平面上的点能否变为空间中的点?经过研讨后,得到两个能证明的命题。
命题1:将平面上每个点以n(n≥2)种颜色之一着色,对任意正实数a,总存在相似比为a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并且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同色。
命题2:将空间中每个点以n(n≥2)种颜色之一着色,对任意正实数a,存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其上有相似比为a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并且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同色。
②将基本问题的元和维数推广而成为新的问题。
解 将题中的乘方次数2变为n后所成新的问题,也易得到证明。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