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需要对钱绪山传播阳明心学做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实际上涉及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传播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将其思想发扬创造来传播好呢,还是墨守先辈学术精神亦步亦趋来传播好呢?与此问题相对应的,也就是要判断:是王龙溪传播阳明心学的方式好呢,还是钱绪山传播阳明心学的方式好呢?
钱绪山与王龙溪传播阳明心学方式之不同,从他们对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态度就可以知道。钱绪山说:“这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否则,便“是坏师门教法,非善学也。”王龙溪说:“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学须自证自悟,不从人脚跟转。若执著师门权法以为定本,未免滞于言诠,亦非善学也。”[1]从二人对话中可知,王龙溪主张用创新来传播心学,而钱绪山主张用墨守来传播心学[2]。
二人传播方式不同,当然与他们的天赋禀性有关。钱绪山曾对王龙溪说:“师教虽明,悟入则各因资之所近。”[3]也就是说,钱、王二人都是以其自性之所近,来继承阳明先生的心学内容。二人性格差异是明显的,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德洪资性沉毅,汝中资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4]对于二人性格之不同,钱明先生也曾做过详细的比较[5]。简言之,钱绪山持重,王龙溪活跳;钱绪山勤奋,王龙溪聪明。正是由于他们性格不同,影响着他们的求学方式。钱绪山追求渐修,王龙溪看重顿悟。人总是尽其所固有、所擅长,然后向外传播。因此,二人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似乎也是必然的。
二人传播的效果也值得玩味。王龙溪短期的传播效果很好。阳明先生说来说去就那些话,到了王龙溪,他“时时不满其师说”[6],将阳明先生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体验,全发挥出来了,“于文成之学,固多所发明也”[7]。他将“良知”说成是现成的,只要信得自己的“良知”就可以挥洒自如。这种成圣成贤的方法既容易,又新奇,况且他的口才又好[8],自然可以吸引大批受众。当时王龙溪的人气很高,而且他讲学到八十岁还乐此不疲。但是长期来看,传播效果并不好。他将阳明心学传走样了。有些阳明后学任情恣性,反认为这就是“良知”,不能不说这与王龙溪的传播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此,黄梨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9]
钱绪山的传播短期内没有轰动效应。他之所言也是自己从人生实境中体验出来,不发惊人之论,语言朴实,中规中矩,虽然说出的话不一定与阳明先生一模一样,但话语之中的精神是与阳明先生相同的。从长期效应来看,钱绪山的传播似乎更好一些。明末学者刘念台说:“学者欲求端于阳明子之教者,必自先生始。”[10]清代有学者说:“不负阳明者绪山也,终背阳明之教者龙溪也。”[11]由此可以看出,还是有学者看到了钱绪山的价值。但是颇为吊诡的是,或许正是由于钱绪山在学术上的创造性不够,以至于他的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今人能见到他的只言片语,也只是从其他人著作中去寻找。世人的爱好趋向大抵如此,总是喜欢那些有棱有角的新奇的观点。(www.xing528.com)
判断二人传播的优劣,笔者以为还要看他们所传播的东西。他们所传播的是阳明心学。阳明先生被称为是传统思想的集大者,阳明本人也被冠为“真三不朽”。这就是说,阳明心学应该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如果是有缺陷的思想,那当然需要后来者不断完善,不断补充。如果是比较好的东西,再拿去创造更新,那就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并不是说,阳明思想就不用再发展了。后来者可以用阳明心学同自己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发展阳明心学,但不管如何,阳明心学的精神不能丢掉。不然,那就不是在传播阳明心学,而是在发挥自己的思想。
北宋有关程门的尹彦明[12]与张思叔[13]的故事,可以为我们评价钱绪山与王龙溪提供一个参照。尹、张二人均是伊川高足,伊川评价二人曰:“子谓尹焞鲁、张绎俊。俊,恐他日过之;鲁者,终有守也。”[14]当时还有人记载他们师生之间的一场对话:“尹子、张子见。先生曰:‘二子于某言如何?’尹子对曰:‘闻先生之言,言下领意,焞不如绎。能终守先生之学,绎亦不如焞。’先生欣然曰:‘各中其病。’”[15]这说明,往往是性格沉稳的学生能够传播师说,而性格活跳的学生多是突破师说。
陆象山的观察,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陆象山说:“学于夫子者多矣,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固无可疵;外此则有南宫适、宓子贱、漆雕开近于四子;三人之外,最后出如高子羔、曾子,虽有愚鲁之号,其实皆夫子所喜。于二人中,尤属意于子羔,不幸前夫子而死,不见其所成就,卒之传夫子之道者,乃在曾子。伯鱼死,子思乃夫子嫡孙,夫子之门人光耀于当世者甚多,而子思独师事曾子,则平日夫子为择师者可知矣。宰我、子贡、有若,其才智最高,子夏、子游、子张又下一等。然游、夏已擅文学之场,而堂堂乎子张,子游犹以为难能。其言论足以动人,光华足以耀俗,诚非以愚鲁得号者所可比拟。至其传道授业,不谬于圣人,宰我、子贡、有若犹不在此位,况游、夏乎?故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外此则不可以言道。”[16]从陆象山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也认为,“愚鲁”的曾子反而能传播孔子儒学真谛。
《明史》说钱、王二人:“德洪彻悟不如畿,畿持循亦不如德洪,然畿竟入于禅,而德洪犹不失儒者矩矱云。”[17]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王龙溪的创造自有其价值。学术的园地应该是百花齐放。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钱绪山的坚持与固守更有价值。我们如果站在一个受众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去接受钱绪山传过来的阳明心学呢,还是去接受王龙溪传过来的阳明心学呢?如此看来,对钱绪山传播阳明心学,我们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