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尔加先生说:“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服膺者上至宰辅,下至农夫盐丁,无所不有。阳明心学流传之速,蔓延之广,有明一代,罕有其匹,在中国历史上亦不多见。”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2]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12,《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7页。
[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24,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75页。
[4]陆九渊:《陆九渊集》卷36,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3页。
[5]狄百瑞:《儒家教育的对象、内容及贡献》,《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29页。
[7]焦循:《雕菰集》卷8,《丛书集成初编》,第123—124页。
[8]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9]王勉三:《王阳明生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10]所谓内向/自我传播,主要指个人独自进行的思维意识活动,这大多是在外部信息刺激下个体内产生的信息处理活动,包括对刺激的感觉、意识及一系列判断、分析推理、决定、记忆、想像、感悟等思维活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情感或行为反应。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1]如邵培仁、姚锦云所写的《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的“接受主体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12]谢清果:《华夏传播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
[13]人际传播通常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群体传播指非组织化的人群聚会在一起的传播形态,它可能发生在一个群体内,或发生在两个以上群体之间。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4]《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6页。
[15]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页。
[16]王阳明所说的“讲学”,常含二义:一是广义的“讲学”,是用生命去践履心学,如王阳明说:“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王阳明全集》卷32,第1171页)他还说:“吾所讲学,正在政务倥偬中,岂必聚徒而后为讲学耶?”(《王阳明全集》卷35,第1300页)二是狭义的“讲学”,是用语言或文字去宣传心学。此处是狭义之“讲学”。
[17]《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69页。
[18]朱彝尊说:“阳明子功烈气节文章,皆居第一,时多讲学一事,为众口所訾。”《王阳明全集》卷32,第1215页。
[19]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5,《寿诰封一品夫人王母赵内君六十序》。
[20]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21]钱穆:《略论王学流变》,《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1册,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99页。
[22]《王阳明全集》卷26,第987页。
[23]《王阳明全集》卷4,第169页。
[24]《王阳明全集》卷38,第1428页。
[25]《王阳明全集》卷4,第166页。
[26]《王阳明全集》卷4,第161页。
[27]《王阳明全集》卷2,第81页。
[28]《王阳明全集》卷4,第159页。
[29]《王阳明全集》卷5,第199页。
[30]蔡宗兖,字希渊,又称希颜,号我斋,浙江山阴人,明代官员,是投入王门的第一批弟子之一。
[31]《王阳明全集》卷4,第160页。
[32]《王阳明全集》卷35,第1287页。
[3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16页。
[34]王龙溪在《钱德洪行状》中如是说:“丙戌,予与君同举南宫,不就廷试而归。夫子迎会,笑曰:‘吾设教以待四方英贤,譬之店主开行以集四方之货,奇货既归,百货将日积,主人可无乏行之叹矣。’自是四方来学者益众,或默究,或行歌,或群居诵读,或列坐讲解。予二人往来参究,提醒师门宗教归之自得,翕然有风动之机。”《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07页。
[35]《王阳明全集》卷7,第241—242页。
[36]《王阳明全集》卷4,第170页。
[3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29页。
[38]《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28页。
[39]《王阳明全集》卷25,第955页。
[40]罗近溪:《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3,第284—285页。
[41]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5《剡中会语》,第432页。
[4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43]王畿:《王畿集》卷15,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25页。
[44]徐阶:《世经堂集》卷19《文庄邹公神道碑铭》。
[45]李贽:《焚书》卷3《罗近溪先生告文》,第125页。
[46]杨复所:《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卷7《邓心虞》。
[47]《王阳明全集》卷6,第223页。
[48]《王阳明全集》卷5,第185页。
[49]《王阳明全集》卷34,第1279页。
[50]《王阳明全集》卷35,第1287页。
[51]《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52]《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8页。
[53]《王阳明全集》卷34,第1279页。
[54]《王阳明全集》卷6,第204页。
[55]《王阳明全集》卷1,第1页。
[56]董沄(1459—1534),字复宗,一字子寿,号萝石,浙江海宁人,颇有诗名,六十七岁时遇到阳明先生,就弟子列,自号从吾道人,是阳明先生最年长的弟子。
[5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4,《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58]戴仁光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326页。
[59]王阳明说:“世之君子顾以为圣人之异于人,若彼其甚远也,其为功亦必若彼其甚难也;……则从而求之艰深恍惚,溺于支离,骛于虚高,率以为圣人之道必不可至,而甘于其质之所便,日以沦于污下。”《王阳明全集》卷7,第241页。
[60]王阳明说:“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王阳明全集》卷3,第102页。
[61]《王阳明全集》卷2,第80页。
[62]刘泽华:《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洗耳斋文稿》,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6—253页。
[63]郑学檬:《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64]潘祥辉:《传播之王:中国圣人的一项传播考古学研究》,《传播学研究》2016年第9期。
[65]崔炼农:《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诠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66]孙旭培等:《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67]《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68]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14,万有文库本,第80页。
[69]《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0]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6页。
[71]黄干:《朱子行状》,见周德昌编著《朱熹教育思想述略》,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5—16页。
[72]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73]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74]《王阳明全集》卷2,第54页。
[75]《王阳明全集》卷8,第272页。
[76]《王阳明全集》卷2,第44页。
[77]《王阳明全集》卷7,第258页。
[78]《王心斋全集》卷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79]《王阳明全集》卷21,第809页。
[80]《王阳明全集》卷2,第40页。
[81]《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50页。
[82]《王阳明全集》卷3,第125页。
[83]《王阳明全集》卷2,第80页。
[8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35—836页。
[85]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86]《王阳明全集》卷2,第75页。
[87]《王阳明全集》卷8,第283页。
[88]《王阳明全集》卷7,第259—261页。
[89]《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32页。
[90]《王阳明全集》卷3,第126页。
[91]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92]《王阳明全集》卷4,第144页。
[93]程伊川说:“心得之,然后可以为己物。”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1页。
[94]《王阳明全集》卷32,第1207页。
[95]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96]《王阳明全集》卷32,第1178页。
[97]《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39页。
[98]《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0页。
[99]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7页。
[100]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7页。
[101]黄宗羲:《明儒学案·自序》,《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02]《王阳明全集》卷5,第180页。
[103]《王阳明全集》卷26,第983页。
[104]《王阳明全集》卷4,第151页。
[10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106]李泽厚:《论语今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10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8,《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页。
[108]《王阳明全集》卷4,第166页。
[109]《王阳明全集》卷21,第813页。
[110]王阳明说:“夫不自知其为非而以非人者,是旧习之为蔽,而未可遽以为罪也。有知其非者矣,藐然视之非而不以告人者,自私者也。”《王阳明全集》卷7,第256页。
[111]《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30页。
[112]《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113]《王阳明全集》卷2,第59页。
[114]卡尔·霍夫兰:《传播与劝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11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0页。
[11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5,《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4页。
[11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3,《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9页。
[11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1,《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119]《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3页。
[12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6页。
[121]《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122]《王阳明全集》卷3,第94页。
[123]《王阳明全集》卷3,第102页。
[124]《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6页。
[125]《王阳明全集》卷4,第155页。
[126]《王阳明全集》卷5,第186页。
[127]《王阳明全集》卷3,第96页。
[128]《王阳明全集》卷6,第212页。
[129]《王阳明全集》卷3,第101—102页。
[130]《王阳明全集》卷3,第125页。
[131]《王阳明全集》卷6,第207页。
[132]《王阳明全集》卷21,第812页。
[133]《王阳明全集》卷7,第232页。
[134]谢清果:《华夏传播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65页。
[135]《王阳明全集》卷1,第31页。
[136]《明儒学案》卷32说:“朱恕,字光信,泰州草偃场人。樵薪养母。”《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0页。
[137]《明儒学案》卷32说:“韩贞,字以中,号乐吾,兴化人。以陶瓦为业,慕朱樵而从之学,后乃卒业于东崖。……久之,觉有所得,遂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1页。
[138]《王阳明全集》卷3,第125页。
[139]《王阳明全集》卷24,第919—920页。
[14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9,《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页。
[141]《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2页。
[142]《王阳明全集》卷34,第1276页。
[14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10页。
[144]《王阳明全集》卷35,第1287页。
[145]《王阳明全集》卷24,第923—924页。
[146]《王阳明全集》卷3,第113页。
[147]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148]《王阳明全集》卷5,第197页。
[149]黄景昉:《国史唯疑》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150]《王阳明全集》卷4,第176页。
[151]王阳明说:“求真才者,譬之淘沙而得金,非不知沙之汰者十去八九,然未能舍沙以求金为也。”《王阳明全集》卷34,第1278页。
[152]《王阳明全集》卷3,第117页。
[15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00页。
[154]《王阳明全集》卷3,第103页。
[155]王阳明说:“天之于物也,巨微修短之殊位,而生成之,一也。”《王阳明全集》卷7,第232页。
[156]《王阳明全集》卷2,第87页。
[15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9,《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7页。
[158]《王阳明全集》卷2,第86页。
[159]《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0页。
[160]《王阳明全集》卷2,第88—89页。
[161]《王阳明全集》卷35,第1317页。
[162]《王阳明全集》卷1,第16页。
[163]《王阳明全集》卷3,第96页。
[164]《王阳明全集》卷7,第232—233页。
[165]《梁溪漫志》卷8。转引自郑学檬:《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166]《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167]《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68]《王阳明全集》卷3,第113页。
[169]《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70]王阳明说:“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171]王阳明说:“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172]《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73]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6页。
[174]《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7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34页。
[176]《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35—236页。
[177]王阳明说:“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王阳明全集》卷2,第49页。
[178]《王阳明全集》卷39,第1474页。
[179]《年谱》记载:“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2页。
[180]《年谱》记载:“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4页。
[181]《年谱》记载:“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4—1225页。
[182]冯友兰等:《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
[183]杜维明:《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4页。
[18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6,《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页。
[185]《王阳明全集》卷39,第1472页。
[186]《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87]《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188]《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34页。
[189]《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19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23—237页。
[191]《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34页。
[192]《王阳明全集》卷39,第1474页。
[193]《王阳明全集》卷1,第36—37页。
[194]《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195]《王阳明全集》卷2,第54页。
[196]《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97]《王阳明全集》卷1,第30页。
[198]《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8页。
[199]《王阳明全集》卷35,第1297页。
[200]《王阳明全集》卷21,第825页。
[201]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202]《王阳明全集补编》,第293页。
[203]《王阳明全集》卷34,第1280页。
[20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5,《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8页。
[205]《王阳明全集》卷3,第126页。
[206]转引自朱秉义:《王阳明入圣的工夫》,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86年版,第55页。(www.xing528.com)
[207]《王阳明全集》卷35,第1309页。
[208]《王阳明全集》卷7,第262页。
[209]《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0页。
[210]《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211]《王阳明全集》卷3,第104页。
[212]王阳明说:“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王阳明全集》卷1,第28页。
[213]王通(584—617),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是隋代教育家,思想家,被称为“文中子”,著有《中说》。
[214]《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15]《王阳明全集》卷1,第19页。
[216]王安石:《临川文集》卷7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5册,第594页。
[217]《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18]程伊川说:“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且如解《尧典》二字,至三万余言,是不知要也。”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1页。
[219]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20]冯友兰等:《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22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1页。
[222]《王阳明全集》卷1,第20页。
[223]《王阳明全集》卷3,第70页。
[224]《王阳明全集》卷2,第70—71页。
[225]《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34页。
[226]《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6页。
[22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228]《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29]班固:《汉书》卷64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09页。
[230]《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31]《王阳明全集》卷1,第7页。
[232]《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33]《王阳明全集》卷26,第967页。
[234]蒋宝国先生认为,《大学问》就是王阳明心学提纲。蒋宝国:《论〈大学问〉乃王阳明哲学提纲》,《王学研究》第3辑。
[235]《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3页。
[236]《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1页。
[237]《王阳明全集》卷3,第122页。
[238]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239]王阳明说:“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王阳明全集》卷35,第1322页。
[240]《王阳明全集》卷3,第105页。
[241]冯友兰等:《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242]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3]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44]《王阳明全集》卷3,第102页。
[24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5页。
[246]朱秉义《王阳明的入圣功夫》(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85年版)、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晓昕《阳明心学摭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书有专门的讨论。
[247]《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248]《王阳明全集》卷1,第20页。
[249]王晓昕:《阳明心学摭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250]秦家懿:《王阳明》,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8页。
[251]《王阳明全集》卷3,第117—118页。
[252]冯友兰等:《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253]《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75页。
[254]《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75页。
[255]《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30页。
[256]《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8页。
[257]《王阳明全集》卷35,第1300页。
[258]《王阳明全集》卷1,第16页。
[259]《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30页。
[260]《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75页。
[261]《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75页。
[262]《王阳明全集》卷1,第12页。
[263]《王阳明全集》卷3,第104—105页。
[264]《王阳明全集》卷2,第41页。
[265]王阳明说:“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王阳明全集》卷3,第103页。
[266]传播学上有一个一般性的假设,即任何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例如恐惧、内疚、羞愧、愤怒或者厌恶,都带有驱动的功能特性。参见卡尔·霍夫兰等:《传播与劝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页。
[267]《王阳明全集》卷41,第1575页。
[268]《王阳明全集》卷6,第222页。
[269]《王阳明全集》卷4,第144页。
[27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0页。
[271]《王阳明全集》卷3,第120页。
[272]郑学檬:《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73]《王阳明全集》卷26,第967页。
[274]《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3页。
[275]《王阳明全集》卷2,第59页。
[276]《王阳明全集》卷2,第78页。
[277]《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278]《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4页。
[279]《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3页。
[28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4页。
[281]《王阳明全集》卷1,第8页。
[282]《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283]王阳明说:“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284]《王阳明全集》卷1,第12页。
[285]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7,《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6页。
[286]《王阳明全集》卷1,第14—15页。
[287]《王阳明全集》卷2,第71页。
[288]《王阳明全集》卷2,第76页。
[289]释惠洪:《冷斋夜话》卷6《曾子固讽舒王嗜佛》。
[290]《王阳明全集》卷1,第5页。
[291]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8页。
[292]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省泰和县人。明代著名哲学家,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293]《王阳明全集》卷2,第78页。
[294]《王阳明全集》卷4,第164—165页。
[295]《王阳明全集》卷4,第175页。
[296]《王阳明全集》卷27,第1015页。
[297]《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4页。
[298]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299]《王阳明全集》卷4,第175页。
[30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4页。
[301]周冲(1485—1532),字道通,号静庵,江苏常州府宜兴人,曾师事阳明先生,后又从师湛若水,极力调和两家学说,著有《养正录》、《会极约》、《希颜日钞》等。
[302]《王阳明全集》卷2,第57页。
[30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7页。
[30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12,《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7页。
[305]《王阳明全集》卷4,第150页。
[306]《王阳明全集》卷8,第279页。
[307]《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308]《王阳明全集》卷4,第158—159页。
[309]《王阳明全集》卷6,第216页。
[310]《王阳明全集》卷8,第279页。
[311]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312]《王阳明全集》卷8,第279页。
[313]《王阳明全集》卷3,第104页。
[314]《王阳明全集》卷1,第20页。
[315]《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6页。
[31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317]《王阳明全集》卷3,第125页。
[318]《王阳明全集》卷6,第216页。
[319]邹守益:《邹守益集》,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
[32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26页。
[321]《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3页。
[322]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4,《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0页。
[323]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6,《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9页。程伊川则曰:“孔子于孺悲,所谓不屑之教诲者也。”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6,《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1页。由此可见二程不同之处。
[324]《王阳明全集》卷7,第229页。
[32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30页。
[326]《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62页。
[327]《王阳明全集》卷4,第157页。
[328]《王阳明全集》卷35,第1286页。
[329]《王阳明全集》卷5,第184页。
[33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62页。
[331]《王阳明全集》卷3,第118页。
[332]张廷玉等:《明史》卷19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70页。
[333]《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334]《王阳明全集》卷39,第1473页。
[335]关于“不动心”与“致良知”的因果关系,王阳明在一次与人对话中讲得分明。有一次一个人来见王阳明,自称可以带兵打仗。王阳明问他凭什么。他说:“我能够做到不动心。”王阳明说:“不动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人回答说:“某得制动之方。”王阳明说:“此心当对敌时且要制动,又谁与发谋出虑耶?”那人又问:“今人有不知学问者,尽能履险不惧,是亦可与行师否?”王阳明回答说:“人之性气刚者亦能履险不惧,但其心必待强持而后能。即强持便是本体之蔽,便不能宰割庶事。孟施舍之所谓守气者也。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王阳明全集》卷39,第1473页。)关于“不动心”的两种情况,程伊川也有过讨论,可与王阳明此言参看。程伊川说:“不动心有二:有造道者,有以义制心而不动者。此义也,此不义也,义吾所当取,不义吾所当舍,此以义制心者也。义在我,由而行之,从容自中,非有所制也,此不动之异。”(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1下,《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3页。)
[336]《王阳明全集》卷37,第1371—1372页。
[337]《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69页。
[338]《王阳明全集》卷3,第103页。
[339]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340]《王阳明全集》卷3,第122—123页。
[341]《王阳明全集》卷3,第109页。
[342]《王阳明全集》卷4,第152页。
[343]《王阳明全集》卷4,第157页。
[344]《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34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6页。
[346]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47]《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26页。
[348]《王阳明全集》卷4,第174页。
[349]《王阳明全集》卷33,第1234页。
[350]《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2页。
[351]《王阳明全集》卷3,第117—118页。
[352]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35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5页。
[354]《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355]《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356]《王阳明全集》卷4,第150页。
[357]《王阳明全集》卷3,第94页。
[358]《王阳明全集》卷4,第176页。
[359]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360]《王阳明全集》卷4,第165页。
[361]《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22页。
[362]《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9页。
[363]卡尔·霍夫兰:《传播与劝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36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36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26页。
[366]杜威著,赵详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367]《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72页。
[368]《王阳明全集》卷3,第118页。
[369]《王阳明全集》卷8,第280页。
[370]《王阳明全集》卷3,第144页。
[371]《王阳明全集》卷32,第1207页。
[372]《王阳明全集》卷21,第813页。
[373]黄景昉:《国史唯疑》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374]《王阳明全集》卷3,第113页。
[375]《王阳明全集》卷3,第107页。
[376]《王阳明全集》卷3,第123页。
[377]《王阳明全集》卷26,第968页。
[378]《王阳明全集》卷2,第54页。
[379]《王阳明全集》卷7,第256页。
[380]《王阳明全集》卷2,第78页。
[381]《王阳明全集》卷6,第205页。
[382]《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29—130页。
[383]《王阳明全集》卷5,第181页。
[384]《王阳明全集》卷2,第79页。
[385]马一浮:《马一浮集》,第3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7页。
[386]《王阳明全集》卷3,第113页。
[387]《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388]《王阳明全集》卷1,第9页。
[389]《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235页。
[390]《王阳明全集》卷1,第36—37页。
[391]《王阳明全集》卷1,第10页。
[392]《王阳明全集》卷1,第30页。
[393]《王阳明全集》卷3,第123页。
[394]邵培仁、姚锦云:《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的“接受主体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39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26页。
[396]《王阳明全集》卷2,第79—80页。
[397]《王阳明全集》卷1,第35页。
[398]《王阳明全集》卷4,第151页。
[399]《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400]《王阳明全集》卷26,第976页。
[401]《王阳明全集》卷6,第207页。
[402]《王阳明全集》卷3,第116页。
[403]《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180页。
[404]《王阳明全集》卷3,第125页。
[405]《徐爱 钱德洪 董沄集》,第445页。
[406]《王阳明全集》卷26,第967页。
[407]《王阳明全集》卷4,第173页。
[408]《王阳明全集》卷1,第21页。
[409]《王阳明全集》卷3,第104页。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